0%

相和歌辞。棹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
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
秋帐灯花翠,倡楼粉色红。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

宾王

译文

写月图黄罢
描绘月色与金黄晚霞刚刚停笔
凌波拾翠通
踏着清波采摘翠绿的水草悠然自得
镜花摇芰日
水面如镜映花影,菱叶间摇曳着日光
衣麝入荷风
衣袂沾染麝香,融入荷塘清风
叶密舟难荡
莲叶稠密行舟难以前进
莲疏浦易空
莲花稀疏的岸边显得格外空寂
凤媒羞自托
凤凰为媒也羞于自荐
鸳翼恨难穷
鸳鸯比翼的遗憾难以诉尽
秋帐灯花翠
秋夜帷帐中灯花泛着翠色
倡楼粉色红
歌楼里舞女的胭脂格外艳红
相思无别曲
相思之情无需别的曲调表达
并在棹歌中
全都融在这船夫的歌声里

词语注释

芰(jì):菱角,水生植物
麝(shè):麝香,香料名
浦(pǔ):水边
棹(zhào)歌:船夫划船时唱的歌

创作背景

棹歌行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渊源

棹歌行之体,本出自汉乐府相和歌辞,乃舟子采莲时所歌。六朝文人拟作甚夥,至唐初犹存古意。考《乐府诗集》卷四十载:"棹歌行,盖取《尔雅》'棹,舟楫也',谓乘舟而歌。"此调多咏江南水乡情事,尤以男女相思为要旨。

宫廷雅韵

此诗当为唐初宫廷唱和之作。太宗贞观年间,君臣常仿南朝遗风作棹歌酬唱。诗中"写月图黄罢"用张僧繇画月典故,"凌波拾翠"化用曹植《洛神赋》,显见宫廷文人雕琢之习。许敬宗《棹歌行》有"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之句,与此诗"倡楼粉色红"情境相类,皆反映唐初宫廷乐府尚存齐梁余韵。

意象流变

诗中意象承袭南朝而更见精微:

  • "镜花摇芰日"暗合梁元帝《采莲赋》"碧水照红妆"
  • "衣麝入荷风"遥应庾信《咏画屏风》"荷风惊浴鸟" 然"秋帐灯花翠"句已见唐人色彩审美之新变,以冷翠配暖红,较六朝更为秾丽。

声律演进

观其平仄:"写月图黄罢(仄仄平平仄),凌波拾翠通(平平仄仄平)",已合近体诗格律。此恰见唐初乐府由古体向律体过渡之迹,王勃《采莲曲》"叶屿花潭极望平"诸句,与此诗同显七言律化倾向。

按《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此诗末句"并在棹歌中",正见唐初清商乐与胡乐交融背景下,传统棹歌仍为士大夫所重。

赏析

《相和歌辞·棹歌行》以水乡泛舟为背景,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美学空间。诗中"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二句,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评其"将月光拟作可描摹的画卷,又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使采撷芳草的动作兼具神话色彩"。这种虚实交织的笔法,奠定了全诗亦真亦幻的抒情基调。

"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一联,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指出其感官描写的层次性:"'镜花'喻水面倒影,视觉的晃动感与'衣麝'的嗅觉体验相融,辅以'荷风'的触觉,形成多维度的江南夏景。"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更强调其隐喻:"芰日荷风间摇曳的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女子对影自怜的惆怅心绪。"

诗歌后半转入情语,"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以物象密度变化暗示情感阻隔:荷叶稠密阻碍行舟,正如相思之沉重;莲蓬稀疏反衬空虚,恰似离别之寂寥"。而"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二句,莫砺锋《唐诗与宋词》认为"用禽鸟意象完成情感递进:凤凰象征求偶的矜持,鸳鸯代表不得比翼的遗憾,将女子欲说还休的心事具象化"。

尾联"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其"化用乐府民歌'棹歌'传统,使私密情感获得水乡文化的集体共鸣"。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赏析灯影红翠的对比:"秋帐青灯与红楼粉黛构成冷暧色调的强烈反差,暗示女子在孤寂与艳羡间的心理挣扎,最终将所有情感都寄托在绵长的棹歌里。"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江南采莲的民俗场景,升华为永恒的情感符号。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所言:"水波、荷香、棹声这些物质性存在,经由诗人的艺术转化,成为测量情感深度的精神量具,实现了地方性审美经验与人类普遍情感的完美统一。"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评:
    "骆宾王此篇,如流霞缀水,自有一种绮丽在骨。'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二句,写尽江南夏景之媚,而'羞''恨'二字忽转幽怨,似菱歌忽咽,转入离人心曲。"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棹歌本吴越艳曲,骆临海以宫体笔法运之,'叶密''莲疏'一联,虚实相生,舟行阻滞之状宛然目前。末句'并在棹歌中',将旖旎相思化作烟波浩渺,得乐府含蓄之妙。"

  3. 近代·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析:
    "此诗初看是六朝余韵的采莲曲,细读却见'秋帐''倡楼'的暗喻。'凤媒''鸳翼'之叹,实是初唐诗人力破齐梁窠臼的尝试——把浮艳的棹歌,注入了士人的失路之悲。"

艺术特色:

  • 光影交叠:"写月图黄"以工笔设色,"灯花翠""粉色红"以浓彩点染,宛如唐代金碧山水。
  • 声香互文:"衣麝入荷风"通感妙用,荷风本无香,因衣染麝而香,又因香益显风之流动。
  • 双关之趣:"莲疏浦易空"既写采莲场景,又暗指欢聚易散,承《西洲曲》"莲子清如水"传统而更见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