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咏水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骆宾王所作,然考其风格气象,更近南朝谢朓、何逊之清丽。水之为咏,自《诗经》"在水一方"始,至六朝已成独立意象,尤以"玄晖诗变有唐风"的谢朓《临溪送别》为圭臬。唐初宫廷诗坛承袭齐梁余韵,水意象常作"影来池里,花落衫中"的纤巧描摹,而此诗独见"波随月色净"的澄明之境。
历史语境中的水德观
"疏派合天津"暗合《河图》"天一生水"之说,呼应贞观年间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水德"的阐释。太宗曾命阎立本绘《五行二十八宿图》,其中水神玄武执黑旗踏浪,与诗中"映柳似沉鳞"的龙鳞意象遥相呼应。高宗显庆年间,太常寺新制《上善》雅乐,或为"终当挹上善"句所本,此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喻君子之德。
桃花春水的诗学传承
"态逐桃花春"化用阴铿《渡青草湖》"洞庭春溜满"句,然更见动态之美。考《初学记》卷六录梁元帝《纂要》:"春水曰桃花水",可知唐人此咏实承南朝物候观。长安曲江池畔多植桃柳,每逢上巳节,士女临水祓禊,水面浮桃瓣如霞,正合"照霞如隐石"之景。
澹泊交游的士人心境
尾联"属意澹交人"折射唐初士族心态。据《贞观政要》载,魏徵曾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反对前朝浮华交游。诗中"沉鳞""隐石"之喻,恰与虞世南《笔髓论》"犹隐鳞之戢翼"的处世哲学相通,可见贞观之治下文人虽承六朝绮丽文风,已渐开盛唐澹泊气象。
按:此诗或为某次曲江宴集酬唱之作,以水喻人,既合"流觞赋诗"之雅趣,又暗含"澄怀观道"的深意,在初唐山水诗中堪称由绮靡向清远转型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