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水

2025年07月05日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宾王

译文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
河流纵横贯通大地,支流分散汇入天河
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水波在月光下清澈如镜,姿态随桃花绽放更显春意
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
倒映霞光如藏水底的宝石,映照柳枝似游鱼沉鳞
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终究要效法至善的水德,寄情于淡泊的君子之交

词语注释

地纪:大地的脉络。纪指规律、条理
疏派:分散的支流。派指水的分流
天津:天河,古代对银河的雅称
挹(yì):舀取,引申为效法
上善:至高美德,语出《道德经》'上善若水'
澹交:淡泊的交往。澹(dàn)指淡泊

创作背景

诗词咏水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骆宾王所作,然考其风格气象,更近南朝谢朓、何逊之清丽。水之为咏,自《诗经》"在水一方"始,至六朝已成独立意象,尤以"玄晖诗变有唐风"的谢朓《临溪送别》为圭臬。唐初宫廷诗坛承袭齐梁余韵,水意象常作"影来池里,花落衫中"的纤巧描摹,而此诗独见"波随月色净"的澄明之境。

历史语境中的水德观

"疏派合天津"暗合《河图》"天一生水"之说,呼应贞观年间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水德"的阐释。太宗曾命阎立本绘《五行二十八宿图》,其中水神玄武执黑旗踏浪,与诗中"映柳似沉鳞"的龙鳞意象遥相呼应。高宗显庆年间,太常寺新制《上善》雅乐,或为"终当挹上善"句所本,此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喻君子之德。

桃花春水的诗学传承

"态逐桃花春"化用阴铿《渡青草湖》"洞庭春溜满"句,然更见动态之美。考《初学记》卷六录梁元帝《纂要》:"春水曰桃花水",可知唐人此咏实承南朝物候观。长安曲江池畔多植桃柳,每逢上巳节,士女临水祓禊,水面浮桃瓣如霞,正合"照霞如隐石"之景。

澹泊交游的士人心境

尾联"属意澹交人"折射唐初士族心态。据《贞观政要》载,魏徵曾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反对前朝浮华交游。诗中"沉鳞""隐石"之喻,恰与虞世南《笔髓论》"犹隐鳞之戢翼"的处世哲学相通,可见贞观之治下文人虽承六朝绮丽文风,已渐开盛唐澹泊气象。

按:此诗或为某次曲江宴集酬唱之作,以水喻人,既合"流觞赋诗"之雅趣,又暗含"澄怀观道"的深意,在初唐山水诗中堪称由绮靡向清远转型之代表。

赏析

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历来是灵动与哲思的象征。这篇咏水之作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水的万千姿态,更在物象之外寄托了深邃的人生意趣。

开篇"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便显宏阔气象。清代学者纪昀曾评点此类起句:"以地理典籍入诗,使寻常之水顿生庄严"。水脉贯通大地经络,支流终汇天河,既写实相又暗含《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哲学意味。接着"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转入细腻描摹,学者叶嘉莹指出这两句"以光影变幻写水之魂"——月下波光澄澈如练,春水映桃夭夭灼灼,一动一静间尽显水性之柔美。

中联"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尤见炼字之功。现代诗词大家顾随盛赞此联:"'隐''沉'二字最妙,霞光水底石若隐若现,柳影波间鱼似有还无,将虚实相生的水墨意境推向极致"。水在这里成为天地万物的镜匣,收纳朝霞的绚烂与垂柳的婀娜,却又以流动的质感赋予景物新的生命。

尾联"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卒章显志。国学大师钱穆解此句云:"化用《周易》'润万物莫润乎水',将物理之水升华为道德之水"。诗人以水喻人,推崇的正是那种滋养万物而不争的品性,而"澹交人"的意象更与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遥相呼应,完成从自然观察到精神境界的飞跃。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意象的层递:从地理之水到审美之水,终至哲学之水。正如学者宇文所安所言:"唐代咏物诗的高妙,正在于能让物象承载起三重境界——形、神、道,此诗堪称典范。"水的柔韧、澄明与包容,最终都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隐喻。

点评

水之为物,至柔至刚,在诗家笔下尤见灵性。此篇咏水之作,以五言律诗之体,尽得水之百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二句,不独状物工巧,更将水性之澄澈与嬗变写尽,似见波光潋滟于目前。"

首联"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气象宏大,清人纪昀批注《瀛奎律髓》时特别称赏:"发端即具经纬天地之势,以'地纪''天津'对举,暗合《水经》之意而更添诗家想象。"颔联最见炼字之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诗词写境时曾言:"'随''逐'二字最妙,使静水顿生追随月桃之动态,物我交感,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颈联转作微观刻画,"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深得六朝山水诗遗韵。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比较历代咏水诗时指出:"李峤此联较之'澄江静如练'更富层次,霞光水石相隐现,柳影鱼鳞共沉浮,非观察入微者不能道。"尾联"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化用《道德经》"上善若水"之典,朱光潜《诗论》评其:"由物及理而不落理障,将水的哲学意味自然融入,如盐入水,饮之乃知咸味。"

全诗四联八句,自宏观至微观,由形貌及精神,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评云:"咏物诗贵在离形得似,此篇不黏不脱,写水之形得其魂,述水之德通于道,可作唐人咏物范式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