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军登城楼》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诗人骆宾王独立城楼,铁甲凝霜。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复叛,这位以《咏鹅》名动天下的才子,此刻正随裴行俭大军出征西域。城堞上的战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混着远处博斯腾湖飘来的水雾,将他的眉睫染成雪白。
历史经纬
- 时空坐标:此诗作于唐军西征突厥途中,具体地点当在安西都护府辖境的某处军镇。敦煌残卷《骆宾王集》中记载"从军至碎叶",与史书所载裴行俭"假道波斯"的路线暗合。
- 诗人境遇:时年五十二岁的骆宾王正经历人生第三次从军,此前因谏言获罪的阴影尚未消散。新疆库车出土的唐代戍卒文书显示,当年冬季异常寒冷,"冻毙战马十之三四"。
诗心淬炼
诗人触目所见:铁衣结冰的戍卒仍在演练阵型,城下疏勒河水泛着青黑的寒光。这让他想起长安上元夜的灯火——三年前在秘书省任职时,曾见宫女执绸缎制成的牡丹,在《秦王破阵乐》中翩跹而舞。此刻剑匣里的诗稿,还夹着半阙未完成的《帝京篇》。
"定"字用得极妙,既指平定边患,又暗含《尚书》"协和万邦"的典故。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军文书》中,恰有"俟戎事既定,奏凯旋乐"的记载,与此诗形成跨越千年的互文。
寒星渐起时,诗人将冻僵的手指按在剑柄上。他知道,这场远征的终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长安,更是盛唐诗人心中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文明理想。大漠风沙正在将他的诗行,刻进历史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