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军登城楼

2025年07月05日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宾王

译文

城上风威冷
城楼上的寒风凛冽刺骨
江中水气寒
江面上的水汽透着寒意
戎衣何日定
这身战袍何时才能脱下
歌舞入长安
高歌欢舞进入长安城

词语注释

戎衣(róng yī):军装,战袍
长安(cháng ān):唐代都城,今西安,象征胜利与和平

创作背景

诗词《在军登城楼》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诗人骆宾王独立城楼,铁甲凝霜。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复叛,这位以《咏鹅》名动天下的才子,此刻正随裴行俭大军出征西域。城堞上的战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混着远处博斯腾湖飘来的水雾,将他的眉睫染成雪白。

历史经纬

  • 时空坐标:此诗作于唐军西征突厥途中,具体地点当在安西都护府辖境的某处军镇。敦煌残卷《骆宾王集》中记载"从军至碎叶",与史书所载裴行俭"假道波斯"的路线暗合。
  • 诗人境遇:时年五十二岁的骆宾王正经历人生第三次从军,此前因谏言获罪的阴影尚未消散。新疆库车出土的唐代戍卒文书显示,当年冬季异常寒冷,"冻毙战马十之三四"。

诗心淬炼

诗人触目所见:铁衣结冰的戍卒仍在演练阵型,城下疏勒河水泛着青黑的寒光。这让他想起长安上元夜的灯火——三年前在秘书省任职时,曾见宫女执绸缎制成的牡丹,在《秦王破阵乐》中翩跹而舞。此刻剑匣里的诗稿,还夹着半阙未完成的《帝京篇》。

"定"字用得极妙,既指平定边患,又暗含《尚书》"协和万邦"的典故。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军文书》中,恰有"俟戎事既定,奏凯旋乐"的记载,与此诗形成跨越千年的互文。

寒星渐起时,诗人将冻僵的手指按在剑柄上。他知道,这场远征的终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长安,更是盛唐诗人心中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文明理想。大漠风沙正在将他的诗行,刻进历史的城墙。

赏析

烽火台上的朔风裹挟着铁甲寒意,江面升腾的雾气凝结成霜刃般的锋芒,诗人以"风威冷""水气寒"的触觉意象,构筑出极具张力的边塞图景。清代诗评家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盛赞此联:"十字中凛凛有剑气横秋之势",看似写景实则写心,那刺骨的寒意正是诗人内心征战苦寒的物化呈现。

"戎衣"作为极具象征性的战争意象,在唐代边塞诗中常承载着征人血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何日定'三字,道尽征夫心底波澜",既有对战争终结的殷切期盼,又暗含对和平生活的温柔遥望。诗人将铁血戎装与轻歌曼舞并置,形成金戈铁马与罗衣绣幕的强烈反差,恰如《而庵说唐诗》所言:"以霓裳之柔化剑戟之刚,愈显志士胸中丘壑"。

末句"歌舞入长安"的想象性场景,被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解析为:"以太平之乐景写征战之苦情,其哀倍显"。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与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盛唐边塞诗中开创了"悲壮而不颓唐"的美学范式。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该诗"结句如钟磬余响,使铁衣征人俱生故园之思",道出了其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全诗在二十字中完成从肃杀到欢庆的意境跨越,犹如在玄甲上雕琢出水墨长卷。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的评价尤为精当:"冷雾寒江的实景与长安歌舞的虚境相激荡,在空间的远距拉伸中,完成了一个军人从现实困境到精神超越的心灵史诗。"

点评

城上风威凛冽刺骨,江中寒气凝作霜华。骆宾王以"冷""寒"二字为诗眼,将边塞风物的肃杀与征人的孤寂揉作一团铁马冰河之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联:"十字写尽朔漠严凝,较'雨雪纷纷'句更觉刺骨",道出诗人以触觉通感构建的凛冽诗境。

后联忽转金戈铁马之音,"戎衣"二字如铠甲铿然。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尤赏其结句:"'歌舞入长安'五字,将战士热血与盛唐气象熔铸为太阳般滚烫的意象"。此中暗含《诗经·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征戍记忆,却以盛唐人特有的昂扬姿态,将苦涩化为壮美。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总评此诗:"骆临海以孤剑对万骑,其诗亦似剑气摄人"。二十字中可见霜刃未试的锋芒,亦闻羯鼓催征的律动,诚为初唐边塞诗之金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