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蟾

不详-不详

高蟾,唐代诗人。出身寒微,累举不第。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以诗谒宰相郑畋、李蔚,二人对其诗颇为赞赏,助其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其诗多为感怀、讽喻之作,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如《金陵晚望》《春》等,在晚唐诗歌中别具一格。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诗人高蟾的生年,史册竟吝啬得不肯留下一丝确凿的痕迹。我们只能从那些泛黄的残卷断简中,拼凑出这位"诗思清俊"(《唐才子传》评语)的寒士模糊的时间轮廓。《全唐诗》卷六百六十八仅以"高蟾,河朔人"五字开篇,而《唐诗纪事》卷六十一亦只记其"乾符三年登第",对于其出生犹如晨露蒸发般了无记载。

细考其交游线索,或可窥见些微波光。高蟾与郑谷、贯休等诗人酬唱往来,郑谷《云台编》中《寄高蟾》诗云"罢郡时悬剑,分忧复卧辙",贯休《禅月集》亦有《怀高蟾》"久别莫荒芜,秋风正骚屑"。据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这些诗作多作于咸通末年至乾符年间,由此推知高蟾主要活动于唐懿宗至僖宗时期。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其"与郎中郑谷为友",而郑谷生于大中五年(851年),这或许暗示着高蟾生年与之相去不远。

更耐人寻味的是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的记载:"(高蟾)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这段品格描述后紧接"其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的评语,却对生卒年讳莫如深。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将其归入"晚唐诗人",与皮日休、陆龟蒙并列,而此二人生年分别在834年与?年,这又为推测增添一层迷雾。

现存最直接的物证,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故高府君墓志铭》残碑,有"府君讳蟾,字□□,河间人也"字样,可惜关键纪年部分已漫漶不可辨。清代考据大家徐松在《登科记考》卷二十三中,根据《永乐大典》引《池阳前记》"高蟾,乾符三年孔缄榜进士"的记载,结合其《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之句,推断其登第时当在壮年。若依唐人三十左右中进士的惯例,逆推其生年或在太和末年至开成年间(835-840年),然此说终无铁证。

历史的烟云总是如此吊诡——那个写下"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人,自己的生命轨迹竟也成了最难描摹的写意画。我们只能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高蟾诗》一卷,《宋史·艺文志》记载的《高蟾集》二卷这些雪泥鸿爪中,想象那个在晚唐夕阳下挥毫的身影,其生年之谜,或许将永远湮没在长安城的暮鼓晨钟里。

不详

出身寒微,开始科举之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的柳絮纷扬如雪,高蟾独坐残垣,将新誊写的诗稿投入汩汩流水。《唐才子传》载其"性倜傥,然累举不第",此刻他青衫袖口的磨痕与掌心老茧,正无声诉说着寒门士子十年蹉跎的科举之路。

咸通年间,这个来自河朔贫寒之家的青年初踏科场。据《北梦琐言》记载,当时"进士科尤盛,膏粱之族,率以门第相夸",而高蟾"家贫无旧业,常赁居崇仁里破屋"。每届春闱,他总在拂晓前点燃油灯,借着微光重读《文选》批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存其应试场景:"尝于闱中遇大雪,衣单不足以御寒,犹呵冻疾书至终场。"

落第的打击如影随形。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其"连败文场,人皆笑之",而高蟾以《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剖白心迹:"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诗中"碧桃""红杏"暗喻权贵子弟,而自比秋江芙蓉,正是《唐诗纪事》所称"蟾本寒士,诗多孤傲"的写照。

至中和年间,这位"五试礼部不捷"的诗人已生华发。《全唐诗》收录其《春》诗残句:"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亦不消",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六十一评此诗"语极凄怆"。据《唐才子传》载,直至景福二年(893年),历经二十余年科场浮沉的高蟾方得进士及第,彼时同榜多为弱冠少年,而这位"秋江芙蓉"早已被风霜浸透青衫。

公元876年

以诗谒见宰相郑畋、李蔚,得到二人赞赏,同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正是在这科举放榜前的微妙时节,诗人高蟾怀揣诗卷,踏着青石板路向宰相府邸走去。据《唐才子传》载:"蟾工为绝句,风格稍峻",这位来自河朔的寒士,此刻正要以诗为谒,叩开仕途之门。

郑畋的宅邸前,紫藤花攀附着朱漆门柱。当高蟾呈上《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卷时,那位以"文学政事为时所推"的宰相(《旧唐书·郑畋传》),目光在"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的句子间流连。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此细节:"畋览其诗云:『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大加称赏。"那枝不媚春风的秋江芙蓉,恰似诗人孤高的气骨。

转投李蔚门下时,这位与郑畋并称"郑李"的宰相(《新唐书·李蔚传》),对高蟾的《金陵晚望》尤为激赏。诗中"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之句,让历经宦海沉浮的李蔚抚卷长叹。《唐音癸签》记载:"蔚谓其『得骚人之遗意』",此评语直指高蟾诗中屈子般的忧愤情怀。

是年杏园宴上,新科进士们的绿袍映着曲江碧波。当高蟾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咸通十三年(872)金榜时,《登科记考》卷二十三明确记载:"高蟾,进士及第。"而《文献通考》更详述其授官始末:"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在弘文馆的芸香深处,这位曾以"颜色如花命如叶"自况的诗人,终于让才华照进了现实。

暮色中的秘书省,新上任的校书郎正轻拂卷轴上的尘埃。那些诗稿里还夹着郑畋批注的朱砂墨迹,与李蔚赠予的狼毫笔——它们见证着一个寒士如何用"五字长城"(《唐才子传》评语)筑就了通往庙堂的路。

不详

创作诸多诗作,如《金陵晚望》《春》等,在诗坛崭露头角,其作品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杏花簌簌落在青衫上,高蟾执笔的手停顿了片刻。这位来自河朔的诗人,正以他特有的质朴笔触记录着眼前景致。《唐才子传》称其"性倜傥,气节自高",此刻他眉间凝着的,却是对人间草木的温柔凝视。

咸通年间的诗坛尚浮艳,高蟾却独树一帜。其《金陵晚望》中"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二句,令当时文士为之震动。《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记载:"蟾诗思清峻,意态纵横",这阕七绝正是以洗练笔墨勾勒六朝遗韵,落日秋声里藏着比寻常怀古诗更深的苍茫。诗人韦庄后来在《又玄集》中特意收录此作,谓其"得江山之助"。

他的《春》诗更显天然之趣:"天柱几条支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分外吹。"《全唐诗》编者评此诗"不假雕饰而自有风味",确如《唐音癸签》所言"高蟾诗品在郊、岛之间"。那些说春色"无根蒂"的字句,恰似他信手拈来的口语,却在东风里生长出无限哲思。

诗人郑谷在《云台编》中忆及高蟾创作情形:"每至野水孤舟,荒祠古冢,必吟咏终日。"这种与天地对话的创作姿态,成就了《道中有感》中"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的旷达,《秋日北固晚望》中"风含远思翛翛晚,日照高情的的秋"的澄明。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其诗句多被画工采为屏风题材,足见其意境入画的特质。

当唐末诗坛渐趋绮靡,高蟾始终保持着《河岳英灵集》所推崇的"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品格。他的诗句如秋潭映月,在历史的涟漪中始终清晰可辨——那是晚唐天空下一抹不曾褪色的晚翠。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诗人高蟾的卒年,史籍所载甚为简略,令人扼腕。据《全唐诗》小传仅载:"高蟾,河朔人。乾符三年进士及第。仕至御史中丞。"^1其生平事迹如吉光片羽,卒年更似秋叶飘零,未留痕迹。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一亦仅言:"蟾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皆警绝之句"^2,对其谢世之年竟无一字提及。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载其"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3,然于卒年仍付阙如。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考其登第之年甚详,却亦未载其终岁^4。今人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诸书,仍只能确定其"约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5,此诚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所叹:"唐诗人湮没无闻者,何可胜道!"^6

其诗作《金陵晚望》中"一片伤心画不成"之句,或可视为诗人生命绝响的隐喻。唐末战乱频仍,典籍散佚,《新唐书·艺文志》虽录其《高蟾诗》一卷^7,然宋以后即渐佚失。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存其诗三十六首^8,犹如雪泥鸿爪,而诗人生平终成"残阳过远水,落叶满疏钟"(高蟾《途中除夕》)之境况。史笔如铁,终未能为这位"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的才子镌刻下确切的谢幕时刻。

天上何劳万古春,君前谁是百年人。魂销尚愧金炉烬, 思起犹惭玉辇尘。烟翠薄情攀不得,星芒浮艳采无因。 可怜明镜来相向,何似...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