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出关

2025年07月05日

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策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羁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吟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徵

译文

横吹曲辞。出关
边塞曲辞·出关
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
中原群雄争霸,我弃文从武投身军旅。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虽谋略未成,但豪情壮志仍在。
策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拄杖拜见天子,策马奔出边关。
请缨羁南越,凭轼下东藩。
请命出征南越,驾车直指东方属国。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曲折攀登高山,时隐时现眺望平原。
古木吟寒鸟,空山啼夜猿。
古树上寒鸟哀鸣,空谷中夜猿啼叫。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既为远望而伤怀,又因险途而惊心。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岂能不惧艰险?只因深感国士之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像季布一诺千金,如侯嬴言出必行。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生贵在知意气,功名利禄何足道。

词语注释

戎轩(róng xuān):战车,代指从军
郁纡(yù yū):曲折盘旋
陟(zhì):攀登
岫(xiù):山峰
九折(jiǔ zhé):形容道路极其曲折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潼关古道,魏徵的《横吹曲辞·出关》正从盛唐的烽烟中踏马而来。这位以谏臣之名垂青史的文士,年轻时曾亲历隋末乱世,笔下铁马冰河的字句里,暗藏着一个时代的金戈铁马。

当隋炀帝的龙舟还在大运河上焚烧晚霞,十八路反王的旌旗已插遍中原。书生投笔时溅起的墨痕,化作"中原逐鹿"的兵戈相击声。史载魏徵初投瓦岗,献策不被采纳,恰是"纵横计不就"的注脚。然其腰间玉具剑的鸣响,始终应和着"慷慨志犹存"的胸中雷音。

武德元年的长安城门在晨曦中訇然中开,新即位的唐高祖李渊,看见风尘仆仆的谋士"策杖谒天子"。史笔在此处留下意味深长的空白——或许正是这次谒见,催生了"驱马出关门"的传奇。诗人奉命安抚山东豪杰的旅程,被暮云寒鸟点染成千古诗行。

"郁纡陟高岫"的险峻山道上,仍回荡着汉代终军"请缨系南越"的豪言。当月光浸透"古木寒鸟"的羽翼,我们仿佛看见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奏在此酝酿。九折坂的惊魂与千里目的苍茫,在河西走廊的羌笛声里交织成盛唐边塞诗的雏形。

那"季布一诺"的典故背后,站着整个唐代幕府文人的精神图腾。侯嬴窃符救赵的典故,在安史之乱前的诗文中反复闪现,恰似为后来颜真卿"人生意气"的绝笔预作铺垫。当魏徵写下"功名谁复论"时,玄武门之变的血痕尚未干透,而这超越功利的气节咏叹,已为大唐三百年诗史定下黄钟大吕之音。

赏析

这首《横吹曲辞·出关》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壮士出关的豪情与苍凉,意象与情感交织,形成一幅慷慨悲壮的心灵画卷。

意象的层叠与张力
诗中"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通过山峦与平原的空间对比,构建出宏阔的视觉纵深。古木寒鸟、空山夜猿的意象群("古木吟寒鸟,空山啼夜猿")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以哀景写壮心",萧瑟的自然景象反衬出主人公"慷慨志犹存"的坚毅。而"九折魂"与"千里目"的夸张表达,恰如《文心雕龙》所言"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将关隘险峻化为心理震撼。

情感的矛盾与升华
开篇"纵横计不就"的失意与"驱马出关门"的决绝形成情感跌宕。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此诗"悲愤中见肝胆","岂不惮艰险"的设问直指人性本能恐惧,而"深怀国士恩"的应答则彰显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精神。结尾"人生感意气"四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其"将个人功名升华为对信义价值的终极追问",季布、侯嬴的典故使慷慨意气具有了历史厚重感。

艺术结构的匠心
全诗遵循"起承转合"的古典美学:前四句叙事起兴,中八句写景蓄势,"既伤"二句转折顿挫,末六句抒情达志。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策杖谒天子"与"凭轼下东藩"的细节描写,认为"以微小动作暗示宏大叙事,体现盛唐边塞诗'尺幅千里'的特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短短二十句容纳了从庙堂到边关的壮阔时空。

点评

名家点评

"魏徵此作骨气端翔,音情顿挫,一洗六朝绮靡。'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十字,如孤剑夜鸣,寒芒直射斗牛。其气象非寻常书生所能道,盖以谋臣之胆识发为烈士之歌吟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二句,状关山行役之景如在目前。空山夜猿之啼,寒木栖鸟之吟,皆作金石声。此等笔墨,非亲历戎马者不能道其万一。"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末段'人生感意气'四语,如黄钟大吕,振起全篇。季布一诺,侯嬴片言,俱化作浩然之气。魏公以书生从龙,故能于苍凉中见肝胆,于艰险处显赤忱。"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全诗以'国士恩'三字为眼目,前有请缨之勇,后有九折之贞。'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一联,顿挫之力直追建安风骨,盖将陈子昂《感遇》之思,化入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之体也。"
——【现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