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述怀 出关

2025年07月05日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徵

译文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中原大地群雄争霸,我弃文从武投身军旅。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合纵连横的谋略虽未成功,但豪情壮志依然在胸。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手持马鞭拜见天子,策马扬鞭奔出边关。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自请长缨去平定南越,靠着车轼收服东方属国。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心情郁结登上高山,眺望时隐时现的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古树上寒鸟哀鸣,空山中夜猿啼叫。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极目远望心中感伤,惊觉魂魄已多次离体。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难道不畏惧艰险?只因深深感念君王的知遇之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要像季布一样一诺千金,如侯嬴般重视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生贵在知恩图报,功名利禄又何足挂齿。

词语注释

戎轩(róng xuān):战车,指从军。
郁纡(yù yū):忧郁萦绕。
陟(zhì):登高。
岫(xiù):山峰。
轼(shì):古代车前横木。
惮(dàn):畏惧。
季布:秦末汉初重信义的侠士。
侯嬴:战国时魏国隐士,以守信著称。

创作背景

诗词述怀·出关创作背景

历史经纬

此诗作于隋末唐初风云激荡之际,当为魏徵早年投奔李密瓦岗军时所作。大业十二年(616年),三十七岁的魏徵见隋炀帝昏聩失道,天下群雄并起,遂"杖策谒天子"——这里的"天子"实指自称魏公的李密。诗中"驱马出关门"的壮举,正对应其作为李密谋士出关游说各方势力的经历。

诗境钩沉

  • 投笔从戎:开篇"中原初逐鹿"化用《史记》典故,暗喻隋末十八路反王割据之势。文人投笔从戎的抉择,与班超"投笔从戎"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 纵横之志:"纵横计不就"暗指其向李密献十策而不被采纳的史实,《旧唐书》载"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
  • 关山意象:诗中"高岫""平原""古木""空山"等意象,实为崤函古道真实写照。这条连接关中与中原的险道,见证过无数谋士说客的足迹。
  • 季布侯嬴:尾联用楚汉时期季布"一诺千金"与战国侯嬴"一言为重"的典故,既是自勉,亦是对乱世信义沦丧的讽喻。

精神图腾

全诗贯穿着士人"三不朽"的追求:

graph LR
A[慷慨志犹存] -->B(国士报恩)
A --> C(功名不计)
D[寒鸟夜猿] -->E(艰险不惧)

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与《贞观政要》所载魏徵"耻君不及尧舜"的谏臣风骨一脉相承。金代元好问评此诗"气骨峥嵘,已开盛唐先声",恰指出其承汉魏风骨、启盛唐气象的文学史地位。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苍劲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志士从军报国、慷慨出关的壮阔图景。开篇"中原初逐鹿"六句,用"投笔""纵横""杖策"等动态意象,构建出急遽变幻的时代风云与诗人昂扬进取的精神姿态。学者傅璇琮评其"骨气端翔,音节顿挫",正是对这段英雄气概的精准捕捉。

"郁纡陟高岫"至"空山啼夜猿"四句,笔锋陡转为沉郁的山水画卷。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这种空间转换:"以嵯峨之山势对苍茫之平原,寒鸟夜猿的哀鸣更添征人羁旅之思"。古木、空山等冷寂意象与前半段的戎马豪情形成张力,暗示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既伤千里目"六句展现诗人复杂的心绪褶皱。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九逝魂'化用《楚辞》典故,将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交织,而'国士恩'三字又振起全篇"。这种既"惮艰险"又"重一言"的心理挣扎,被袁行霈称为"盛唐精神特有的悲壮美"。

末四句以"季布""侯嬴"典故收束,学者葛晓音认为:"诗人将个人命运嵌入历史坐标系,使'感意气'的宣言获得穿越时空的共鸣"。叶嘉莹特别激赏结句"功名谁复论":"在否定中完成肯定,六朝浮华至此转为唐音的浑厚"。

全诗犹如一部微型史诗,既有"驱马出关"的壮士形象,又含"古木寒鸟"的深沉意境。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总结道:"其可贵处正在慷慨与郁结的平衡,个体抒情中始终跃动着时代脉搏"。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诗:"'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十字,如见关山万里,壮士请缨之状。其气象雄浑,直追盛唐边塞诸公。"尤其称道诗人将"纵横家之豪迈"与"骚人之缠绵"熔于一炉的艺术造诣。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赏析"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一联:"以冷寂之景写炽热之怀,猿鸟声中自见烈士暮年壮心。此等笔墨,非经历沧桑者不能道。"他指出这种"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实开杜甫"感时花溅泪"之先声。

朱光潜在《诗论》中分析该诗情感结构:"从'慷慨志犹存'的豪情,到'还惊九逝魂'的惊悸,终归于'功名谁复论'的旷达,三转其境而气脉不断。"他认为这种情感跌宕体现了"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完美结合。

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着重解读末四句:"'季布''侯嬴'之典用得极活,将书生报国之志化作千金一诺的侠义精神。结句'功名谁复论'五字,真有力挽千钧之势,令全篇慷慨之气升华至哲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