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述怀·出关创作背景
历史经纬
此诗作于隋末唐初风云激荡之际,当为魏徵早年投奔李密瓦岗军时所作。大业十二年(616年),三十七岁的魏徵见隋炀帝昏聩失道,天下群雄并起,遂"杖策谒天子"——这里的"天子"实指自称魏公的李密。诗中"驱马出关门"的壮举,正对应其作为李密谋士出关游说各方势力的经历。
诗境钩沉
- 投笔从戎:开篇"中原初逐鹿"化用《史记》典故,暗喻隋末十八路反王割据之势。文人投笔从戎的抉择,与班超"投笔从戎"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 纵横之志:"纵横计不就"暗指其向李密献十策而不被采纳的史实,《旧唐书》载"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
- 关山意象:诗中"高岫""平原""古木""空山"等意象,实为崤函古道真实写照。这条连接关中与中原的险道,见证过无数谋士说客的足迹。
- 季布侯嬴:尾联用楚汉时期季布"一诺千金"与战国侯嬴"一言为重"的典故,既是自勉,亦是对乱世信义沦丧的讽喻。
精神图腾
全诗贯穿着士人"三不朽"的追求:
graph LR
A[慷慨志犹存] -->B(国士报恩)
A --> C(功名不计)
D[寒鸟夜猿] -->E(艰险不惧)
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与《贞观政要》所载魏徵"耻君不及尧舜"的谏臣风骨一脉相承。金代元好问评此诗"气骨峥嵘,已开盛唐先声",恰指出其承汉魏风骨、启盛唐气象的文学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