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乐章·大成舞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敕令魏徵、虞世南等十八学士编纂《大唐雅乐》,以"功成作乐"之制,为太庙祭祀创作乐章。《大成舞》正是其中代表,其名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喻指李唐王朝承继周礼、集历代文治武功之大成。
创作语境
此乐章用于太庙季祀,以"八佾之舞"规格呈现。舞者执干戚羽旄,六十四人列阵而舞,配合编钟、特磬的"宫悬"之乐。魏徵在《乐议》中记载:"取文武二舞之精要,合三代礼乐之正统,故谓大成。"
文本意蕴
"周穆王季"四句暗含深意:
- 以周穆王西巡、晋文公称霸典故,隐喻太宗"贞观之治"的文治武功
- "藏用四履"典出《汉书·礼乐志》,指帝王德政广被四方
- "屈道参分"化用《周易》"参伍以变",象征天地人三才和谐
音乐特征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乐章采用"黄钟为宫"的雅乐音阶,以"一钟双音"的青铜编钟为主奏,配合特磬的"玉振金声"。杜佑《通典》称其"声依永,律和声,铿锵发越,度数为节"。
政治象征
乐章结尾"鸿勋"二字别有深意:既指太庙供奉的李渊开国之功,又暗喻太宗平定突厥、开创盛世的伟业。吕才在《乐悬图》中注解:"金石之声象其圣德,干戚之舞象其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