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0年-公元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暮春时节的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北周大象二年的风掠过漳水河畔,新生的啼哭穿透了独孤氏执政末年的烽烟。《新唐书·魏徵传》开篇即载:"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而《资治通鉴考异》引《魏氏家传》详述其"本贯巨鹿下曲阳,后徙相州内黄"。这个诞生于关陇集团把持朝局之时的婴儿,其家族谱系可追溯至北齐著名学者魏收的族支,《北史·魏长贤传》记载其父魏长贤"博涉经史,北齐时任著作郎",却在周武帝灭齐后归隐乡里。
据《贞观政要》卷五所述,魏徵出生时宅前古槐"忽有白鹤来栖",这被乡老视为"文星降世"之兆。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补充道:"其母梦执圭而立,有光满室",这些记载虽带传奇色彩,却折射出后世对贞观名臣的神化。实则当时正值北周宣帝暴毙、杨坚图谋代周的关键时刻,《周书·静帝纪》载此年"山东大旱,漳水几竭",襁褓中的魏徵便在这动荡时局中开始了人生旅程。
《魏郑公谏录》保存了魏徵晚年回忆:"臣少遭丧乱,起于孤贫"。考《隋书·地理志》,下曲阳在开皇初年属定州,正是北朝经学重镇。魏家虽系北齐旧臣,却保持着"世习儒业"(《旧唐书·魏徵传》)的传统,这为他日后"耻君不及尧舜"的谏臣风骨埋下伏笔。唐人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特别提及:"徵生于周季,长于隋初",这个时间节点的特殊性,恰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乱世之孤臣,乃治世之明镜也"。
大业十三年,天下板荡,烽烟四起。魏徵时年三十有八,正"隐居于梁宋之间,以避隋末之乱"(《旧唐书·魏徵传》)。当是时,李密携《讨隋炀帝檄》震动中原,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之语,令天下豪杰景从。魏徵素怀济世之志,闻密"爱宾客,好士"(《新唐书·李密传》),遂杖策谒于军门。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载:"密得徵甚喜,引为文学参军,掌记室。"时瓦岗军屯兵洛口,魏徵于幕中"典书檄,参机要",其《为李密檄荥阳守郇王庆文》字字如刃:"主上(炀帝)巡幸无时,征伐不息,百姓凋残,僵尸蔽野..."文中既有"六军不息,百役繁兴"之实录,复见"粟帛浸竭,民力殚尽"之悲悯,恰与其后来谏太宗"载舟覆舟"之思一脉相承。
然魏徵在瓦岗军中颇见蹉跎。《贞观政要》卷二记其自述:"臣在李密麾下,密实不思设奇取胜,但欲自守。"九月偃师之战,王世充夜袭瓦岗大营,魏徵曾献"深沟高垒以待其衰"之策,然李密"新破宇文化及,轻世充,不设壁垒"(《隋书·李密传》)。及至兵败,魏徵随密西奔长安,途中作《述怀》诗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此中既见"纵横计"之实指,更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郁结。
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笔记曰:"徵在李密军,虽未大用,然其经济之略,已见端倪。"观其后来辅佐太宗"以古为镜"的谏诤风骨,瓦岗岁月恰似砺剑之石——那支曾书写讨隋檄文的铁笔,终将在贞观年间化作"可以明得失"的史笔。
武德元年(618年),天下大势已定。当李渊在长安称帝的消息传至黎阳时,魏徵正立于军帐之中,手中竹简映着跳动的烛火。《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及密败,徵随密来降,至京师。"短短十二字背后,却是那个秋风肃杀的九月,瓦岗军残部在邙山之败后的仓皇北顾。
李密率残部西奔时,魏徵曾献"南阻河,北守太行"之策。《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详载其言:"今世充粮尽,志在死战,难与争锋。不如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粮尽自退。"然刚愎自用的李密执意决战,终在邙山遭王世充伏击。当溃兵如潮水般退至河阳时,魏徵望着残缺的旌旗,或许已预见这位枭雄的末路。
归降途中经过桃林县,李密忽生反复之心。《新唐书·李密传》记载其"欲叛去",魏徵当即劝谏:"天命有所属,大王既已降唐,又生他图,非义士所取。"这番披肝沥胆之言未被采纳。果然李密中途叛逃被杀,而魏徵始终恪守臣节,随裴仁基等将领继续西行。唐人刘餗《隋唐嘉话》称其"虽处乱军,犹正色持议",正是此时风骨的写照。
至长安后,魏徵的褐衣麻履在满朝锦袍中格外醒目。《贞观政要》录其自陈:"臣本布衣,遭逢乱世,苟全性命于雄群。"李渊授其为秘书丞,这个掌管图籍的闲职却成为他观察新朝的窗口。当太子李建成慕名召见时,魏徵在显德殿的奏对堪称经典,《魏郑公谏录》载其言:"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此刻的归降者,终将在历史转折处绽放异彩。
武德二年(619年),天下板荡,群雄逐鹿。魏徵随李密降唐未久,便奉命安抚山东,行至黎阳,忽闻窦建德大军压境。《旧唐书·魏徵传》载:"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这位日后名垂青史的谏臣,竟在乱军之中沦为俘虏。
窦建德素闻魏徵才名,《资治通鉴》卷一八七记其"召徵为起居舍人"。时建德自称夏王,建元五凤,其政权虽起于草莽,却颇重文治。《新唐书·窦建德传》称其"每获士人,必加恩遇",魏徵遂得以笔墨事新主。起居舍人之职,原为记录帝王言行,窦氏以此职相授,足见其对典章制度的向往。
魏徵在夏营期间,《贞观政要》卷二留有蛛丝马迹:"徵尝劝建德西入关中,争天下。"此言与《旧唐书》所载"说建德以步骑十万西趋关中"相合。然建德终未采纳,反东攻幽州,致败于罗艺。史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叹曰:"使建德用魏徵之策,唐之危殆岂止浅鲜!"
这段经历虽仅年余,却暗藏历史玄机。《魏郑公谏录》载其后来对太宗言:"臣昔在伪夏,见其军无部伍,将昧韬钤。"这段观察,或为贞观年间整饬府兵制埋下伏笔。窦建德败亡后,魏徵再度归唐,而这段为夏王记言的岁月,恰似命运在贞观明镜上投下的一抹深影。
武德四年秋,长安城金风送爽,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一袭青衫的魏徵踏着朱雀大街的落叶,再次步入这座曾令他黯然离去的帝王之都。《旧唐书》卷七十一记载:"及建德败,徵与裴矩西入关,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此时的东宫,正笼罩在一种微妙的平静之中。
太子李建成在显德殿召见这位名动河北的谋士时,但见其"状貌不逾中人",却自有一番"慷慨有志节"的气度。《新唐书》卷九十七形容魏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在雕花窗棂透进的斑驳光影里,魏徵向太子进言的声音如金石相击:"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若不早图,恐有商臣之祸。"此言载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字字如投水之石,在东宫平静的表面激起涟漪。
魏徵任太子洗马期间,"每劝建成亲近平民,招揽豪杰"。《贞观政要》卷二记载他建议太子"宜自结于山东英俊",遂有李建成"出镇幽州,经略河北"之举。每当暮鼓响起,魏徵常在东宫崇文馆与王珪、韦挺等"论古今成败",其声"清亮激越,闻于廊庑"。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提及,魏徵此时虽为太子谋主,却常言"治国当以正道",显露出不同于寻常策士的政治品格。
玄武门之变前夕,魏徵曾向太子献"先发制人"之策。《魏郑公谏录》载其言:"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败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若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愿请讨之,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可惜这番谋划终未及施行,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晨光中,玄武门的血色改写了所有人的命运。后世史家每每论及此节,总不免扼腕——若建成早用魏徵之计,唐初政局或未可知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前刀光剑影,秦王李世民以雷霆之势诛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当东宫属官皆惶惶不可终日时,那位曾为太子洗马的白面书生却挺直脊梁立于秦王府阶前。《旧唐书》记载:"太宗素重其才,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魏徵以囚徒之身骤得拔擢,非因太宗一时兴起,实乃贞观政治生态初现的绝妙注脚。
新即位的帝王在显德殿召见这位昔日政敌时,案头还摊开着东宫旧档。魏徵当年为建成谋划"早除秦王"的密奏墨迹犹新,太宗却抚掌而笑:"卿离间我兄弟,何也?"《贞观政要》录其应答:"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这般桀骜对答非但未触天威,反令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在帝王眼中,这个敢于直面刀斧的谏官,恰似一面能照见得失的铜镜。
谏议大夫的象牙笏板在魏徵手中化作利剑。每当太宗临朝,这位五品官员总立于丹墀之下,青袍玉带间翻涌着惊心动魄的谏诤。《资治通鉴》载其"前后二百余奏",皆"犯颜切谏"。某日太宗得佳鹞,正把玩时见魏徵来奏事,竟藏鹞于怀中致死。这个载于《隋唐嘉话》的典故,生动诠释了"主明臣直"的微妙平衡。魏徵每道奏疏皆如《谏太宗十思疏》般,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开篇,将荀卿文风与管仲之术熔铸为贞观之治的基石。
太极殿的蟠龙藻井下,这对君臣的博弈永载青史。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哭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郑公谏录》中这段泣血之言,道破了玄武门血雨后那段传奇君臣遇合的真相:非为宽恕政敌的帝王胸襟,实乃开创治世的政治智慧。当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斗米不过三四钱"的盛世图景展开时,人们终将明白,那场充满血腥的政变之后,太宗坚持起用东宫旧臣的深意。
贞观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太宗以魏徵为秘书监,赐紫金袍、玉带,诏"参预朝政"。时人皆道:"玄成再起,贞观之镜愈明矣。"《贞观政要》载其日,太宗于两仪殿执魏徵手叹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秘书监本掌经籍图书,然魏徵履新未及旬日,便以"鉴古知今"为由,奏请校订四部群书。《唐会要》卷三十五详记其言:"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太宗许之,命虞世南、颜师古等大儒共襄盛举。魏徵每日晨入夜出,朱笔批阅间,常引《荀子》语告同僚:"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七月突厥内乱,太宗夜召重臣议政。魏徵抱病而至,持象牙笏力陈"怀柔远人"之策。《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载其谏言:"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今其破亡,陛下以其降附,宜纵之使还故土。"时温彦博等皆主徙居河南,唯魏徵引《春秋》"戎狄豺狼,不可厌也"为据。太宗虽未全纳,然《魏郑公谏录》记其退朝后语侍臣:"魏徵之言,社稷之药石也。"
是年冬,太宗欲修洛阳宫。魏徵于朔日大朝时,忽取怀中《尚书·五子之歌》呈御前。《旧唐书》卷七十一绘其状:"徵正色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句,声震殿柱。"太宗为之罢役,后谓房玄龄:"徵每以古事喻朕,如明镜照形,美恶必见。"
秘书省烛光常彻夜不灭。校书郎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忆道:"魏公披览典籍,遇治国要道,必以丹笔题于屏风。尝见其将《说苑·君道》篇'汤武以谔谔而昌'句,以金泥书之。"时有吐蕃使者献犀角笔,太宗转赐魏徵,笑言:"卿之谏笔,当比犀角更为锐利。"
贞观十一年(637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吐嫩芽,魏徵紫袍玉带步入太极殿,太宗亲授侍中金印,诏书"进爵郑国公"的声音在殿柱间回荡。《贞观政要》卷二载:"徵再拜稽首,固让不受,太宗曰:'卿以犯颜直谏为心,岂可虚饰谦让?'"时人皆见这位五十七岁的谏臣"形神清癯如鹤,奏对时目光灼灼若岩下电"(《大唐新语·卷三》)。
此次晋爵实因去岁洛阳宫风波。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记载,贞观十年太宗欲营建洛阳飞山宫,魏徵上《十渐不克终疏》,痛陈"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今则搜求奇珍,役使工匠"。《魏郑公谏录》详录太宗阅疏后"置诸案头,出入省览",最终罢役。中书侍郎岑文本曾私语同僚:"郑公每以稷契自比,今观其廷诤,真有匪躬之节。"(《隋唐嘉话·上》)
新郑国公的府邸仍设在永兴坊旧宅,院中不植名花,唯种谏草。杜正伦在《春坊要录》中记其"受爵次日,即奏请厘定《五礼》,昼夜执简牍于政事堂"。这年秋猎,太宗持弓笑问:"昔闻郑公善属文,亦能骑射否?"魏徵正色答:"陛下以礼乐文章待臣,臣敢不尽心?若畋猎之事,非所敢知。"(《唐会要·卷五十六》)其风骨如此。
暮色中的政事堂,魏徵常最后离去。《贞观政要》卷七记其"每夜燃黄麻烛校公文,烛烬必以铁簪拨之",侍中任上先后修订《类礼》二十卷,更定《令式》千余条。马周曾见其案头自书座右铭:"根深不怕风摇动,表正何愁日影斜",此语后载入《魏氏家训》。
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长安城朔风呜咽。侍中郑国公魏徵薨于宅第,年六十四。是日太极殿晨钟寂然,太宗诏废朝五日,素服临丧。《贞观政要》载:"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诏内外百官赴丧。"丹墀之上,君臣相得廿载的明镜终成绝响。
御辇行至永兴坊时,太宗执玉圭的手微微发颤。见灵床前陈设着那方著名的《十渐疏》奏稿,天子竟不顾礼制抚卷痛哭。《旧唐书》记其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侍臣见天子以指拭碑,方石上"郑国公魏徵"五字已被摩挲得泛出青痕。
停柩期间,太宗每日遣中使问疾于道。《资治通鉴》详录:"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魏徵没,朕遣人至宅,得书一纸,始立稿,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可辨。'"那未竟的谏表墨迹斑驳,犹见病骨支离时握管的手势。二月庚午,诏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护灵。虞世南奉命制碑文时,御笔亲添"劲筱逢摧,贞松随化"八字。
下葬日,太宗登苑西楼望送葬队伍。《唐会要》载其登楼泣送:"望柩车恸哭,为制碑文并书之。"当素幡转过终南山麓时,尚书右丞忽呈魏徵临终奏章,天子展卷,见"天下之事,有善有恶"十字后墨迹漫漶,终不能续。暮色中,长安城六百坊的鼓楼次第响起,恰似廿年间两千余封谏疏叩击宫门的余韵。
580年-643年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闻名,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581年-645年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京兆万年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写文章。在唐初,他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时,他累迁秘书少监,负责刊正典籍,所作《汉书注》《急就章注》等,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流传贡献颇大。
582年-619年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为瓦岗军首领,后投靠唐朝,因谋反被杀。
583年-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577年-622年
孔绍安,字不详,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子三十三代孙 。他自幼聪明好学,年少时就以文词知名。隋朝时,他曾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入唐后,受到李渊的礼遇,被任命为内史舍人,赐爵为新野县公。孔绍安擅长诗歌创作,其诗风格清新,多有佳作,在初唐文坛有一定地位。
577年-628年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隋朝内史令窦炽之子,出身于著名的窦氏家族。他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文史,性格沉稳,淡泊名利,不热衷于仕途。在隋朝时,他历任秘书郎、内史舍人等职,因多次被贬而郁郁不得志。唐朝建立后,窦威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器重,被任命为内史令,负责起草诏令等重要事务。他为唐朝初期的典章制度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功被封为延安郡公。窦威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去世后,唐高祖深感痛惜,赠予他同州刺史、延安郡公的谥号,陪葬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