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郊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暮色中金器悬于祭坛,晨光里玉俎陈列如霜。
这首《雍和》诞生于大唐礼乐昌明之时,为贞观年间魏徵等大臣奉敕所作《五郊乐章》中的祀地祇乐章。其词章典丽,音律庄重,承载着初唐帝国对天地秩序的虔敬构建。
历史经纬
-
礼制渊源
- 承袭《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传统,唐代将"五郊迎气"定为国祀。
- 《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中,魏徵、虞世南等改制乐章,五郊天地之祀,各以方色异其文"。
-
祭祀场景
- "黄道"暗合《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的天象观,紫辰指代北极星垣,展现唐人"仰观天文以察时变"的宇宙认知。
- 考古所见唐长安圜丘遗址出土玉器,印证了"玉俎朝陈"的实物依据。
-
**文学意蕴
- 双声叠韵的"乃诚乃敬,载享载禋"化用《诗经·小雅》"以享以祀"句式,在六朝骈俪文风中注入古朴气韵。
- "惟皇是宾"的结句,将人神关系喻为主宾之礼,折射出唐太宗"君权天授而敬天畏命"的政治哲学。
青烟缭绕的祭坛上,这组乐章曾伴着《永和》之舞回荡。当鎏金博山炉吞吐云霞,那些镌刻在吉玉上的祷词,便成了盛唐气象最初的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