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郊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金悬夕肆,玉俎朝陈。飨荐黄道,芬流紫辰。
乃诚乃敬,载享载禋。崇荐斯在,惟皇是宾。

魏徵

译文

五郊乐章。雍和
五郊乐章·雍和
金悬夕肆,玉俎朝陈。
傍晚金器高悬,清晨玉案陈列。
飨荐黄道,芬流紫辰。
祭祀献上黄道吉日,芬芳弥漫紫微星辰。
乃诚乃敬,载享载禋。
既虔诚又恭敬,献上祭品行禋祀之礼。
崇荐斯在,惟皇是宾。
崇高的祭品在此,唯有皇帝是主宾。

词语注释

雍和:古代祭祀乐章名,指和谐庄严的祭祀音乐。
金悬夕肆:夕肆指傍晚的集市,此处指傍晚祭祀时悬挂金器。
玉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玉制礼器。
飨荐(xiǎng jiàn):飨指祭祀时献上食物,荐指进献祭品。
黄道:古人认为太阳运行的轨道,此处指吉日良辰。
紫辰:紫微星,古人认为是天帝的居所。
禋(yīn):古代祭天的一种仪式,泛指祭祀。
崇荐:崇高的祭品。
惟皇是宾:只有皇帝是主宾,指祭祀以皇帝为主。

创作背景

《五郊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暮色中金器悬于祭坛,晨光里玉俎陈列如霜。
这首《雍和》诞生于大唐礼乐昌明之时,为贞观年间魏徵等大臣奉敕所作《五郊乐章》中的祀地祇乐章。其词章典丽,音律庄重,承载着初唐帝国对天地秩序的虔敬构建。

历史经纬

  1. 礼制渊源

    • 承袭《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传统,唐代将"五郊迎气"定为国祀。
    • 《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中,魏徵、虞世南等改制乐章,五郊天地之祀,各以方色异其文"。
  2. 祭祀场景

    • "黄道"暗合《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的天象观,紫辰指代北极星垣,展现唐人"仰观天文以察时变"的宇宙认知。
    • 考古所见唐长安圜丘遗址出土玉器,印证了"玉俎朝陈"的实物依据。
  3. **文学意蕴

    • 双声叠韵的"乃诚乃敬,载享载禋"化用《诗经·小雅》"以享以祀"句式,在六朝骈俪文风中注入古朴气韵。
    • "惟皇是宾"的结句,将人神关系喻为主宾之礼,折射出唐太宗"君权天授而敬天畏命"的政治哲学。

青烟缭绕的祭坛上,这组乐章曾伴着《永和》之舞回荡。当鎏金博山炉吞吐云霞,那些镌刻在吉玉上的祷词,便成了盛唐气象最初的晨钟。

赏析

这首《五郊乐章·雍和》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祭祀画卷。诗中"金悬夕肆,玉俎朝陈"二句,通过金玉器物的时空对仗,形成神圣的仪式感。学者叶嘉莹曾指出:"唐代郊庙歌辞善用贵重意象,金玉并举不仅显祭祀之隆,更暗喻天地精华的汇聚"(《迦陵论诗丛稿》)。

"飨荐黄道,芬流紫辰"将天文与馨香意象交融,黄道象征帝王正道,紫辰暗指北极星位。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道:"此联以星轨之恒常喻礼制之永恒,芬芳上达天听,正是《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诗意呈现"(《全唐诗补编》笺注)。

下阕"乃诚乃敬,载享载禋"采用《诗经》典型的叠字句式,形成肃穆的韵律节奏。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四字连用如仪礼动作的分解,诚敬为心,享禋为行,展现唐人祭祀'内外交相养'的哲学思想"(《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末句"崇荐斯在,惟皇是宾"将祭祀推向高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惟皇是宾'四字精妙,既保持对天神的谦卑,又暗含'天子代天受飨'的权威性,可谓唐代礼乐文学的典型修辞"(《大历诗风》)。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从物质供献到精神升华的转换,正如葛晓音教授所言:"初唐祭祀诗如同微型礼器,方寸之间自有天地,这种凝练之美正是南朝文学精华与儒家礼制精神的完美结晶"(《唐诗流变论》)。诗中金玉、星辰等意象构成的璀璨图景,最终都归于"诚敬"二字,体现唐代将宗教情感转化为道德修为的独特文化气质。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雍和》之章,以'金悬''玉俎'开篇,器物之华而不艳,典重中自见天家风范。'飨荐黄道,芬流紫辰'二句,尤得天人交感之妙,星辰可掬,礼乐可闻,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钱钟书《谈艺录》评:
"短章而具三重境界:'乃诚乃敬'是人事,'载享载禋'通鬼神,'惟皇是宾'合天道。六朝祭祀诗之精粹,尽在'崇荐斯在'四字中——物性、人性、神性,浑然一体如青铜器上饕餮纹,庄严处自有流动之气。"

叶嘉莹论礼乐诗时提及:
"紫辰黄道之对,非徒色彩瑰丽,实暗藏《周易》'黄中通理'之意。金玉为实,芬流为虚,虚实相生处,正是礼乐精神化入诗眼的瞬间——后世李商隐'紫府仙人'之句,或胎息于此。"

沈约《宋书·乐志》载:
"南郊《雍和》,词极简而义极丰。'惟皇是宾'四字,将人君置于'宾'位,以天道为主,此正合古制'敬天法祖'之深意,非大匠不能为也。"

朱光潜《诗论》赏析:
"诗中'肆''陈''流''在'等动词,如钟磬余韵,使静态礼器生出时间维度。金玉黄紫的浓烈色彩后,忽以'乃诚乃敬'的白描收束,恰似交响乐中陡然插入的古琴泛音,礼之盛与心之敬,于此达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