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江南曲

2025年07月05日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
昨暝逗南陵,风声波浪阻。入浦不逢人,归家谁信汝。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始下芙蓉楼,言发琅邪岸。急为打船开,恶许傍人见。

仙芝

译文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
长干斜路向北延伸,靠近水边就是我家。
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若有意前来拜访,明早我会在河边浣纱。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
船儿驶向横塘口,正遇上湍急的水流。
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
知道郎君旧日情意,请暂且将船靠岸。
昨暝逗南陵,风声波浪阻。
昨夜停泊在南陵,风声呼啸波浪阻行。
入浦不逢人,归家谁信汝。
入港时未遇一人,回家后谁为你作证。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
天未破晓已梳妆,乘着潮水远去茫茫。
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于是从京口渡江,派人通报邵陵王。
始下芙蓉楼,言发琅邪岸。
刚刚离开芙蓉楼,说是要去琅邪岸。
急为打船开,恶许傍人见。
急忙撑船离岸去,厌恶被旁人看见。

词语注释

长干:古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浣纱:洗涤纱线。
横塘: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昨暝:昨晚。暝(míng),夜晚。
南陵:地名,在今安徽省。
京口:古地名,今江苏镇江。
邵陵王:南朝梁宗室萧纶的封号。
芙蓉楼:古代楼阁名,多指江苏镇江的芙蓉楼。
琅邪: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沂。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江南曲》创作背景

一、历史渊源

《江南曲》作为乐府相和歌辞名篇,肇始于汉乐府"江南可采莲"的清新民歌传统。至南朝梁代,文人拟作蔚然成风,此组诗正是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重构江南水乡情韵的雅致尝试。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载,梁武帝改制西曲,创《江南弄》七曲,将吴越棹歌的天然野趣与宫廷乐府的精致格调相融合。

二、地理意象

诗中"长干里""横塘口""南陵""京口""琅邪岸"等地理坐标,勾勒出六朝建康城南的鲜活图景:

  • 长干斜路:秦淮河畔商贾云集的里巷,李白"同居长干里"即源于此
  • 横塘:《建康志》载"在秦淮堤南",为当时重要漕运枢纽
  • 芙蓉楼:晋代王恭治京口时所建,后成为诗人咏镇江的经典意象

三、文学特质

组诗承袭南朝乐府"吴声西曲"的婉转风格,又注入文人诗的含蓄:

  1. 水乡情韵:四首皆以行船为叙事线索,"急流""波浪""乘潮"等意象构建动态江南
  2. 双关妙语:"浣纱"既写实景又暗合西施典故,"拢船头"表面操舟实为挽留情郎
  3. 时空交错:从"昨暝"到"未晓"的时间流转,配合"京口-邵陵"的空间跳跃,展现乐府诗的叙事张力

四、宫廷印记

末首"邵陵王"当指梁武帝第六子萧纶,天监十三年(514年)封邵陵郡王。诗中"使报"之语,暗示这些看似民歌的作品实为宫廷宴乐时君臣唱和之作。《南史·徐勉传》载梁武帝"修饰国学,雅好词赋",此类创作正是其"化俗为雅"文艺观的体现。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梁武诗多儿女情语,此组尤得《子夜》遗响,然'使报邵陵'句终露台阁气息。"恰道出这组诗介于民歌与宫廷文学之间的独特风貌。

赏析

《相和歌辞·江南曲》以水乡女子的口吻展开,宛如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将南朝乐府的清丽与民间情思的婉转完美交融。四组诗句看似独立,实则通过"船"的意象串联成情感的蒙太奇,展现了江南女子在等待、期盼、疑虑与奔赴中的心理轨迹。

意象的流动性与情感的多重奏
首段"长干斜路北"以地理坐标勾勒出叙事的真实感,"浣纱"的典故暗合西施传说,赋予平凡劳作以诗性光辉。学者傅璇琮指出:"'明朝'二字将期待拉长为心理时间,使瞬间的相约具有延展的美感"。次段"横塘急流"的险阻与"拢船头"的请求,构成张力十足的隐喻——正如《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所析:"流水既是现实阻碍,更是情感考验,'旧时意'三字道破前缘未了的缠绵"。

声音叙事与心理空间
第三段"风声波浪阻"采用通感手法,将听觉的惶惑转化为心灵的迷惘。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特别赞赏"归家谁信汝"的反问:"此句打破乐府常规的直抒胸臆,用质疑语气将思念转化为略带嗔怪的情趣"。末段"乘潮去茫茫"的决绝,与"恶许傍人见"的羞涩形成有趣对照,程千帆评点说:"'芙蓉楼'到'琅邪岸'的空间跳跃,展现的是情感浓度的递增,南朝民歌特有的欲说还休在此达到极致"。

水乡情爱密码的现代解读
当代学者葛晓音发现诗中隐藏着精妙的叙事节奏:"四段对应晨昏交替,从'明朝'到'未晓'的时间错位,实则是情感发展的蒙太奇剪辑"。而"船"作为核心意象,既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感载体,叶嘉莹先生解读为:"江南水乡的爱情总与舟楫相关,船的停驻与行进恰似心绪的起伏"。

这首作品最动人处在于其"不言之美"。正如钱志熙所言:"南朝乐府的高妙,正在于用市井语言构筑诗意空间,'使报邵陵王'看似突兀的结尾,实则是民间智慧对权贵的温柔调侃"。水波荡漾间,一个江南女子从犹豫到坚定的情感历程,就这样穿越千年,在读者的心湖激起涟漪。

点评

名家评《江南曲》相和歌辞

王夫之《古诗评选》
"五言四句,自是一体。此曲天然韵脚,如风吹荷露,圆美可拾。'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不著一字而风情宛然,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也。"

沈德潜《古诗源》
"'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写江南儿女情态如画。乐府本色,正在这等空际传神处。末章'急为打船开'五字,划桨声、心跳声、窃语声并作,真乃活笔。"

黄生《唐诗评》
"组诗如珍珠走盘,四首各缀流光而丝绳暗连。'归家谁信汝'一句,忽作诘问,顿挫生姿,犹见汉魏遗响。邵陵王典用得俏,不露斧痕。"

贺裳《载酒园诗话》
"每章皆藏一'水'字:斜浦、横塘、南陵、京口,而情思亦随波荡漾。最妙在'未晓已成妆'五字,将《诗经·伯兮》'谁适为容'之意翻作殷勤之态,南朝乐府机杼也。"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声口之真,如闻吴侬软语。'恶许傍人见'写尽娇嗔,六朝儿女情事,被二十字说透矣。陆时雍谓'江南曲如芙蓉出水',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