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入朝洛堤步月

2025年07月05日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官仪

译文

脉脉广川流
宽广的洛河静静流淌
驱马历长洲
我骑马漫步在悠长的河堤上
鹊飞山月曙
黎明时分,山月未落,喜鹊已开始飞翔
蝉噪野风秋
秋风吹过原野,传来阵阵蝉鸣

词语注释

脉脉(mò mò):形容水流安静无声的样子
广川:此处指洛河
长洲:此处指洛河堤岸
曙(shǔ):天刚亮的时候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粹

隋炀帝大业年间的一个秋夜,时任秘书监的上官仪奉诏入朝,途经洛堤时见星河垂野、月色溶溶,遂驻马长洲,写就这阕清绝千古的《入朝洛堤步月》。彼时东都洛阳新成,炀帝命宇文恺营建的天街横跨洛水,堤上植柳成荫,成为百官早朝必经之路。

历史经纬中的诗意定格

  • 时空坐标:大业十二年(616年)前后,隋帝国盛极而衰的前夜。洛堤天街的华美与运河畔的民怨形成微妙对照。
  • 朝仪制度:隋制五品以上官员需寅时(凌晨3-5时)至端门外等候,上官仪常策马徐行于洛堤,在百官车马喧嚣前独享这片刻清景。
  • 诗体革新:此作堪称早期五绝典范,脱胎于南朝山水诗派而更见凝练,如"鹊飞山月曙"句,以动态鸟影切割静态月色,暗合隋唐之际绘画中"金碧山水"的层叠技法。

意象背后的政治隐喻

诗中"广川"实指洛水,却暗用《诗经·卫风》"谁谓河广"典故。上官仪作为隋旧臣入唐后官至宰相,其"驱马历长洲"的从容,恰是隋唐权力交替中士大夫阶层优雅转型的写照。末句"蝉噪野风秋"意外预言了七年后隋帝国在秋风中的倾覆——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终被缢死于蝉声凄切的江都行宫。

洛堤残月见证的不仅是诗人的灵感迸发,更是一个伟大王朝在晨曦前的最后徘徊。上官仪不知道的是,他笔下这抹清冷的秋色,将成为后世窥见隋唐易代之际士人心境的月光切片

赏析

夜色如墨,洛堤之上马蹄声碎,一幅秋夜行旅图在寥寥数语间徐徐展开。上官仪这首即景小诗,以最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最丰富的意境,恰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赞:"音响清越,韵度飘扬,齐梁诸子,咸当敛衽。"

"脉脉广川流"五字便让洛水有了生命。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这个叠字的妙用:"'脉脉'本是人情,今移赋流水,遂使无情之物生出无限情致。"月光下的河水仿佛含着万千言语,与孤身入朝的诗人形成微妙的情感呼应。而"驱马历长洲"的"历"字,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一字千金",既写实了长堤的曲折,又暗喻仕途的漫长。

最堪玩味的是后联的意象组合。月光、山峦、飞鹊、晨光这四个元素被压缩在五字之中,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这种手法为"密处藏神":"'鹊飞山月曙',一句中具三折,月未落而鹊惊飞,山色朦胧而曙色微现。"这种时空的叠加,恰是盛唐诗歌"意境说"的先声。而"蝉噪野风秋"更显匠心,朱自清在《古典文学鉴赏》中分析道:"以'噪'衬'静',以'野'见'旷',末字点醒'秋'字,如古琴曲终时的泛音,余韵悠长。"

全诗的情感流动极为含蓄。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揭示:"表面是即目所见,内里却藏着唐代官员'戴星出入'的艰辛。"那拂晓的鹊飞,或许是诗人惊觉时光流逝的隐喻;秋蝉的鸣叫,未必不是对宦海浮沉的感喟。但诗人始终保持着"绮错婉媚"的上官体风格,将个人情绪完美溶解在自然意象中,恰如叶嘉莹所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自然景物自己说话。"

二十字的小诗,竟包含了山水画的构图(近水远山)、音乐般的节奏(双声叠韵)、以及哲学式的凝思(时空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照)。闻一多曾感叹这首作品"比油画更立体,比交响乐更丰富",它标志着六朝诗歌向盛唐气象的转型,在看似简单的写景中,已然埋下了唐诗黄金时代的种子。

点评

上官仪此诗,如清露滴荷,以"洛堤步月"之题写尽初唐气象。**"脉脉广川流"**五字,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脉脉'二字最妙,将洛水拟作含情仕女,正见诗人入朝时从容气度"。流水着以柔情,便消解了早朝的肃穆,此乃上官体"绮错婉媚"之精髓。

**"鹊飞山月曙"**一联,陆时雍《诗镜总论》叹曰:"十字中有四层意会:鹊飞写动态,山月写静景,曙色写光晕,秋蝉写声韵。更妙在'野风'二字,将整个长安郊外的天地都纳入诗人的玉笏之中"。月未落而鹊已飞,蝉声起而秋意显,非但无萧瑟之感,反见庙堂中人亲近自然的雅致。

王世贞《艺苑卮言》独爱其结句:"'蝉噪野风秋'五字,是六朝余韵而能自出新意。南朝诗人写秋必见凄清,此句却以蝉噪显生机,以野风见旷达,所谓'秋日胜春朝'者,上官公早得此趣三百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