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5年-公元713年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与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早年出家,后赴印度求法,归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635年-685年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自幼博学能文。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又长期饱受疾病折磨。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感慨身世为主,风格独特,对推动初唐诗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元日述怀》等。
634年-713年
李怀远,字广德,唐朝官员。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博学知名,擅长撰写文章。李怀远在武则天时期开始进入仕途,为官以清谨著称。唐中宗复位后,他备受重用,历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封赵郡公。他为人忠直,敢于进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633年-707年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事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在政治上,他反对武后时期的酷吏政治,主张整顿吏治,选拔贤才。其政治生涯起伏跌宕,多次因直言得罪权贵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忠诚正直的本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38年-713年
惠能,又称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南宗禅的创始人。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禅宗的发展影响深远。
631年-687年
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唐朝时期宰相,中书侍郎刘祥道之子。刘祎之少以文藻知名,上元年间,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与修撰《列女传》《乐书》等。他曾与元万顷等撰《臣轨》,并密令参与处理百司奏表及机务,时称“北门学士”。后历任中书舍人、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等职,因受武后猜忌,最终被赐死。
639年-710年
苏瑰,字昌容,唐朝宰相,苏夔之子。苏瑰初任恒州参军,后历任豫王府录事参军、朗州刺史、歙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封许国公。他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为稳固唐朝统治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