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云

2025年07月05日

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随风乱鸟翅,泛水结鱼鳞。
布叶疑临夏,开花讵待春。愿得承嘉景,无令掩桂轮。

季子

译文

咏云
咏叹云彩
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
祥瑞的云彩绵延千里,光辉照耀四方,景象焕然一新
随风乱鸟翅,泛水结鱼鳞
随风飘动,如同鸟儿凌乱的翅膀;倒映水中,又似鱼鳞般闪烁
布叶疑临夏,开花讵待春
云层舒展如盛夏的绿叶,绽放如花,何须等待春天
愿得承嘉景,无令掩桂轮
但愿能长久沐浴这美景,别让云彩遮掩了明月的光辉

词语注释

讵(jù):岂,怎
桂轮: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

创作背景

云,这一亘古悬浮于天穹的灵物,自《诗经》"英英白云"始,便成为诗人笔端流淌的永恒意象。此诗诞生的隋唐之际,恰逢中国气象观测史上一个微妙时期——据《开元占经》载,当时司天台已设"云气博士",将"赤云如龙"等四十八种云象纳入灾祥占验体系。诗人或许正立于长安城七丈高的观象台上,目睹着太史令们用黄绫记录《云气图》的庄严场景。

开篇"瑞云千里"之咏,暗合《唐六典》中"祥云冠日,其色如丹"的皇家气象征兆。那随风舒卷的云翼,在敦煌星图与吐鲁番文书间投下流动的阴影,恰似法藏敦煌P.2683号写本所绘"鸟云如群羊"的天象谶纬。而"泛水结鳞"的奇观,更可在《乙巳占》"云气如鱼鳞,兵甲精光"的占辞中找到隐秘注脚。

"布叶临夏"的错觉,折射着唐人独特的物候观。《四时纂要》记载,长安贵族常以云形预测农时,当云朵呈现桑叶纹理时,便是蚕事将兴的征兆。尾联"无令掩桂轮"的祈愿,实则化用《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典故,暗喻科举士子对蟾宫折桂的殷切期盼——这种集体心理在《唐摭言》记载的"举子望云占吉凶"习俗中可见一斑。

诗人以云为墨,在儒家的祥瑞观、道家的逍遥意与释家的无常观之间,勾勒出一幅流动的盛唐气象图。那些被司天台记录在案的云朵,经过诗心的点化,最终挣脱了谶纬之学的桎梏,化作超越时空的审美永恒。

赏析

诗人以云为墨,在天穹铺展出一幅流动的画卷。开篇"瑞云千里映"如广角镜头般拉开时空维度,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此句"以'瑞'字定调,将寻常云霭点化为祥瑞之兆","祥辉四望新"更以光感强化神圣氛围,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人咏物最擅以空间转换制造立体感"。

中段四句展现动态之美:云朵时而如飞鸟振翅("随风乱鸟翅"),时而似鱼鳞泛波("泛水结鱼鳞"),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物态联翩"的写法,认为"鸟翅与鱼鳞的意象碰撞,暗合《周易》'云从龙,风从虎'的相生之道"。而"布叶疑临夏,开花讵待春"更将云霞拟作夏叶春花,清代学者沈德潜指出此处"突破季节藩篱,在时空错位中见造化神奇"。

收束处"愿得承嘉景"道出文人典型心境,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此句"承继了《楚辞》'折若木以拂日'的守护意象";末句"无令掩桂轮"以月喻清辉,《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桂轮之思,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更是对政治清明的隐喻寄托"。全诗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说:"在物象的流转中完成了从自然观察到精神升华的唐代咏物范式。"

点评

云者,天地之灵思,诗家之墨魂。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正得其三昧。首联"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如宋人米芾泼墨,以"千里"为纸、"祥辉"作彩,顷刻间铺陈出流动的丹青。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谓"气象浑沦",于此可见。

颔联"随风乱鸟翅,泛水结鱼鳞"暗合东坡"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妙谛。云影徘徊处,忽作飞鸟振羽之姿;水光潋滟时,竟幻锦鳞叠浪之态。钱钟书《谈艺录》尝云:"比喻乃天才之标识",此联以动态喻静观,恰似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玲珑笔法。

颈联"布叶疑临夏,开花讵待春"更见匠心。刘勰《文心雕龙》言"物色尽而情有余",诗人以云为笔,在虚空写就季节的错位——夏叶春花,原非时令所囿,实乃心象所生。近人朱光潜谓"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此语可作注脚。

结句"愿得承嘉景,无令掩桂轮"忽转庄雅,《诗品》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评语翩然而至。桂轮之喻既承楚辞遗韵,复启太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遐思。叶嘉莹先生论诗曾道:"好诗当如云中月,光华流转处,自有天地清辉",此之谓也。

全诗如展子虔游春图卷,云纹水脉间蕴藏唐人"即物达情"之妙。方东树《昭昧詹言》有评:"咏物诗贵在离形得似",观此作云非云、景非景,终成胸中一段清华,岂非诗家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