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项羽

2025年07月05日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季子

译文

北伐虽全赵
虽然北伐成功保全了赵国
东归不王秦
东归时却未能在秦地称王
空歌拔山力
徒然歌颂那拔山的神力
羞作渡江人
却羞愧地做了渡江逃亡的人

词语注释

全赵:保全赵国。全,保全。
王秦:在秦地称王。王(wàng),动词,称王。
拔山力:形容项羽力大无穷,能拔起山岳。典出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渡江人:指项羽兵败后不愿渡乌江,最终自刎。这里说"羞作",是批评他未能忍辱负重。

创作背景

咏项羽创作背景浅析

历史烽烟中的英雄悲歌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的血色残阳染红了楚汉争霸的终章。项羽率八百骑突围至乌江畔,面对滔滔江水,终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其"不肯过江东"的抉择,成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史诗瞬间。

盛唐语境下的重诠
此诗当为唐代诗人对项羽命运的深刻观照。首句"北伐虽全赵"暗指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辉煌——项羽曾以五万楚军击溃四十万秦军,解赵国之围;"东归不王秦"则讽其入咸阳后放弃关中要地,徒留"沐猴而冠"之讥。诗人以"虽""不"二字形成张力,凸显其战略失误。

力与运的哲学思辨
"空歌拔山力"化用《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将天生神勇与末路困顿并置。太史公笔下"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的霸王,在诗意重构中成为人力难抗天命的象征。尾句"羞作渡江人"更以人格尊严超越成败评判,与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形成鲜明对话。

知识延伸

  • 《史记·项羽本纪》载其临终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唐代咏项羽诗多含借古讽今之意,安史之乱后士人常借楚汉旧事反思藩镇割据
  • 乌江亭遗址在今安徽和县,历代建有霸王祠,留有多处题咏碑刻

(注:此诗作者历来有争议,或为于季子、李冠等唐代诗人所作)

赏析

项羽的悲歌在历史长河中回荡千年,这首《咏项羽》以四句二十字的精炼笔法,勾勒出这位末路英雄的壮烈与苍凉。诗中意象如刀削斧凿,字字见血,将项羽传奇人生中的关键片段凝练成永恒的文学定格。

"北伐虽全赵"一句如青铜编钟骤然敲响,学者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特别指出:"'全赵'二字力透纸背,既见项羽破釜沉舟的军事天才,又暗含其'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的霸王威仪"。这个意象构成强烈的戏剧反差——昔日的战神光环与最终的垓下之围形成命运的二重奏。

"东归不王秦"承载着项羽最深刻的人格矛盾。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分析道:"诗人用'不王'而非'未王',凸显项羽主动放弃关中的人性选择,其'锦衣夜行'的乡土情结与政治短视,在这五个笔划间纤毫毕现"。都城南郑的炊烟与咸阳宫阙在此形成意象对撞。

第三句"空歌拔山力"将《垓下歌》的文学意象熔铸为哲学思考。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阐释:"'空'字三重复调——力空、志空、运空,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解构成存在主义式的荒诞。项羽举鼎的青铜臂膀,在历史天平上竟轻如鸿毛。"

末句"羞作渡江人"展现最震撼的心灵图景。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赞叹:"这个'羞'字胜过万言忏悔录,乌江亭长的扁舟与霸王横剑的剪影,构成中国文学最悲怆的蒙太奇。诗人用否定词'不'与'羞'形成情感闭环,完成从历史叙事到生命价值的升华。"

全诗情感如江潮暗涌,在克制中迸发巨大张力。学者莫砺锋指出:"四句诗暗合'起承转合'的古典结构,却以倒叙手法重构时间轴,将军事胜利置于前,精神抉择摆于后,最终在道德高度完成对悲剧英雄的礼赞。"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恰如项羽自刎时喷溅的鲜血,在雪地上绽出最艳丽的英雄花。

点评

名家评咏项羽诗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云:"二十字竟似项羽一生小传,'羞作渡江人'五字,抉尽英雄末路心事。"其评点道出了此诗以简驭繁的艺术魅力,将项羽从叱咤风云到乌江自刎的悲壮历程,凝练为四句惊心动魄的史诗。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特别激赏"空歌拔山力"之句:"'空歌'二字最沉痛,将霸王别姬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慷慨悲歌,化作烟云过眼之叹。诗人以反衬手法,使英雄末路之悲愈显苍凉。"此评揭示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营造的强烈悲剧效果。

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曾于《谈艺录》中比较历代咏项羽诗时提及:"此诗妙在'羞'字立骨,较之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假设、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的议论,更得项羽刚烈本性。羞见江东父老,正是英雄血气最后的锋芒。"此论独具慧眼,点明诗中精神内核与项羽性格的高度契合。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叶嘉莹教授解读末句时指出:"'渡江人'三字含无限沧桑,将太史公笔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的千古一问,化作诗家语中的顿挫之笔。这种以诗证史的写法,正是唐人咏史诗的至高境界。"此评从诗史互证的角度,阐发了作品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