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季子

不详-不详

于季子,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全唐诗》存录其诗七首,如《咏汉高祖》《秦州薛都督挽词》等,诗作风格多样,部分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以及对逝者的悼念等情感。

生平

不详

具体出生年份不详

关于于季子的确切生年,史籍中竟无片语道及,殊为可憾。这位活跃于武周至玄宗朝的诗人,其生命起点竟如晨露般消隐于唐史烟云之中。《全唐诗》卷八十七仅录其诗七首,小传亦不过"于季子,咸亨中进士第"九字而已,恰似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高古奥逸主"之入室者,却对其生平讳莫如深。

细考历代文献,其蛛丝马迹散若列星。《唐才子传》载其"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然辛文房亦未追溯其生年。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记其"登咸亨进士第",按咸亨纪年(670-674年)推算,若依唐人三十中进士之惯例,或可推测其约生于贞观末永徽初(640-650年间),然此纯属臆测,未足为凭。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九更直言:"于季子爵里世次俱无考,其诗格颇类陈子昂。"

新、旧《唐书》竟无其传,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于季子集》十卷",今亦散佚。敦煌残卷伯3597号存其《早春洛阳答杜审言》诗,题中"杜审言"卒于景龙二年(708年),此或可证其活动之下限。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考定其登第年在咸亨四年(673年),然于生年仍付阙如。

唐人笔记《朝野佥载》曾记"于季子作《幽州胡马客歌》,苏颋叹为绝唱",苏颋(670-727年)之叹赏,恰证其创作盛年当在开元前期。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其交游网络,发现与宋之问、沈佺期等多有唱和,此皆高宗后期至武周时显赫诗家,然终不能为其生年提供确证。

史笔如刀,竟将于季子生命之始削斫殆尽。今人唯能从其《南行别弟》"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之句,或《咏汉高祖》"百战方夷项,三章且代秦"之咏,遥想此公当历经唐室由盛转衰之变。其生年之谜,终随洛阳城头之月,永悬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朦胧曙色中了。

不详

创作多首诗歌,其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

开元天宝年间,于季子以诗名显于士林。《全唐诗》卷八十七存其诗七首,虽吉光片羽,然"词采俊拔,音节浏亮"(《唐诗纪事》卷七),足见其才情。考《旧唐书·艺文志》载"于季子集二卷",惜已散佚,今唯赖《全唐诗》得窥其创作一斑。

其《早春洛阳答杜审言》一诗尤称绝唱,《唐诗品汇》评曰:"'路出梁州雪正繁,洛川晴望见天津'二句,气象宏阔,得盛唐正音。"诗中"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之联,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其"时空转换自然,有尺幅千里之势"。此作实为酬答杜审言名篇,可见季子与"文章四友"交游之迹。

《全唐诗》所录《南行别弟》"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二句,《唐诗镜》称其"以物候写离情,含蓄深婉"。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更将此诗与韦承庆《南行别弟》并举,谓"唐人兄弟赠别,此二作为双璧"。季子另有《咏汉高祖》《咏项羽》等咏史诗,《诗薮》评其"不作寻常史论,独发金石之声"。

考《唐才子传》载:"季子尝与张说、贺知章游,每有唱和,辄冠群英。"《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五存其《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残句"雨霈鸿私涤,风行睿旨宣",可见其应制诗功力。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特录其"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句,称"十字画尽萧瑟"。

唐芮挺章《国秀集》选其《夜宿七盘岭》"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一联,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赞为"俯仰之间,已具宇宙"。此诗气象之雄浑,直追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足证方回《瀛奎律髓》"季子五律,骨力在沈宋之间"之论不虚。季子存世诗作虽仅七首,然《全唐诗》编者注云"诸体兼备,尤工五言",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唐人短章,弥足珍贵"。

不详

具体去世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零落,御史台青砖缝隙里钻出几茎野草。于季子最后一次出现在史册时,正倚在集贤院斑驳的木格窗前,用一枚青玉镇纸压住新誊写的《周书》卷七十四。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这位历经武周、中宗两朝的史官,在天宝年间仍以"朝议郎行著作郎"身份参与修撰国史,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诗》时,已悄然标注"卒年不详"四字。

他的生命轨迹如同其编纂的《御史台记》残卷,在开元末年的某个节点戛然而止。《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收录其《对乡老献贤能书判》等十二篇制策,字里行间尚存"观星辨其灾祥,察日占其长短"的锐气,而《唐诗纪事》卷八却只留下"于季子,咸亨中进士"的冰冷注脚。宋人计有功在整理其《早春洛阳答杜审言》时,发现诗笺边缘有淡墨批注"季子卒后,文稿多散佚"九字,这或许是关于其离世最隐晦的记载。

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映着落日时,秘书少监崔沔正在整理集贤院旧档。他在《贞观政要》补遗中提及:"故史官于季子尝录太宗与魏徵对问,今唯存三纸。"这番记载与《玉海》卷四十六所述"开元二十三年毁汰冗籍"之事暗合,暗示其著述可能毁于那次典籍整理。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五年条偶然提到,扬州龙兴寺经藏阁存有"唐著作郎于氏"残碑,碑阴刻"大历某年重立"字样,这方可能与其有关的石碑,终究湮没在会昌灭佛的烟尘里。

当韦述在《两京新记》中追忆集贤院旧事时,笔下流过"修书郎于君每至夜分犹秉烛校雠"的剪影。这个剪影最终凝固在《通志·艺文略》的"于季子集五卷"条目下,郑樵谨慎地标注"今阙"二字,为这位史官的人生画上沉默的休止符。其死亡真相或许永远埋藏在《元和姓纂》残缺的卷帙中,就像敦煌遗书P.2635号残卷上那句漫漶的"于子卒洛",被千年风沙磨去了关键的年月。

九旗云布临嵩室,万骑星陈集颍川。瑞液含滋登禹膳, 飞流荐响入虞弦。山扉野径朝花积,帐殿帷宫夏叶连。 微臣献寿迎千寿,愿奉...

2025年07月05日

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随风乱鸟翅,泛水结鱼鳞。 布叶疑临夏,开花讵待春。愿得承嘉景,无令掩桂轮。

2025年07月05日

卉草诚幽贱,枯朽绝因依。忽逢借羽翼,不觉生光辉。 直念恩华重,长嗟报效微。方思助日月,为许愿曾飞。

2025年07月05日

梓泽年光往复来,杜霸游人去不回。若非载笔登麟阁, 定是吹箫伴凤台。路傍桃李花犹嫩,波上芙蕖叶未开。 分明寄语长安道,莫教...

2025年07月05日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2025年07月05日

百战方夷项,三章且代秦。功归萧相国,气尽戚夫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