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汉高祖

2025年07月05日

百战方夷项,三章且代秦。功归萧相国,气尽戚夫人。

季子

译文

百战方夷项
历经百战才平定项羽
三章且代秦
约法三章取代暴秦
功归萧相国
功业归于丞相萧何
气尽戚夫人
戚夫人却意气消尽

词语注释

夷(yí):平定,消灭
萧相国:指汉朝开国丞相萧何
戚夫人:汉高祖宠妃,后遭吕后迫害

创作背景

咏汉高祖创作背景浅析

历史风云的文学映照

此五言绝句以凝练笔触勾勒汉高祖刘邦一生关键节点,恰似一幅泼墨长卷中几处点睛之笔。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楚汉相争的烽烟终随"百战方夷项"落下帷幕。太史公《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霸王别姬的悲怆与高祖"威加海内"的豪迈,在此句中获得微妙平衡。

政治智慧的文学表达

"三章且代秦"暗含历史转折的双重叙事。《汉书·刑法志》记载刘邦入咸阳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此政治宣言不仅瓦解暴秦法制,更暗藏"代秦"的天命转移。诗人以"且"字点明其承前启后的历史角色,与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形成跨时空呼应。

功臣命运的隐喻书写

"功归萧相国"背后藏着庙堂的微妙平衡。萧何位列功臣第一却"徒跣入谢"(《史记·萧相国世家》),这句既是对"功人功狗"论的文学转化,亦暗含对帝王心术的洞察。诗人将萧何治国的文治光芒与高祖的武功并置,构成开国叙事的完整图景。

人性悲剧的诗意凝视

末句"气尽戚夫人"以凄艳笔触揭开权力盛宴的背面。吕后"人彘"之酷(《史记·吕太后本纪》),实为权力异化人性的极端呈现。诗人不用直叙惨状,而以"气尽"二字作结,留白处令人想起《诗经·黍离》的悲怆,使政治诗陡然具有了人性悲剧的深度。

创作语境探微

此诗当作于君主集权强化的历史时期,表面咏史实含讽喻。全篇四句皆用互文见义之法:以"百战"对"三章"显文武之道,以"功归"对"气尽"示君臣际遇。这种精妙结构暗合《春秋》笔法,在二十字的方寸间,完成了对开国神话的解构与重建。

赏析

这首咏史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人生,在四句二十字中完成历史画卷的铺陈与人性深度的挖掘。首句"百战方夷项"如金石相击,五个字浓缩了楚汉相争的恢弘史诗,"百战"的量化表述与"夷"字的凌厉气势形成张力,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特别称许这种"以数字铸史诗"的手法,认为其"有钲鼓之节,具风云之气"。

次句"三章且代秦"转入政治智慧的展现,"三章"典故的运用暗含司马迁《史记》中"约法三章"的史实,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处"且"字用得精妙:"既显从容之态,复见更迭之速,一代雄主形象跃然"。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构成历史进程的双重变奏,战争暴力与制度文明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

后两句笔锋陡转,从庙堂之高转向宫闱之深。"功归萧相国"的冷静叙述中暗藏帝王心术,恰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言:"功高震主者善终,正是权力艺术最精妙的注脚"。而"气尽戚夫人"五字写尽宫廷斗争的残酷,吕思勉在《秦汉史》中特别分析此句:"以气息之尽喻生命之终,更喻政治势力之消长,戚姬的悲剧实乃权力结构中弱势群体的必然结局"。

全诗在意象经营上极具匠心,前两句如斧劈华山,后两句似绣花针走丝帛。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诗"刚柔相济":"战火与罗帐同框,庙算与私情并置,正是帝王人生的完整镜像"。诗中情感流动亦值得玩味,表面客观叙述中,末句"气尽"二字隐隐透出史家的悲悯,这种"史笔蕴诗心"的特质,恰如陈寅恪所言:"于冷静处见温度,在叙事中藏评判"。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历史纵深感,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盛赞此诗:"以刻度般的精确丈量历史,又以水墨般的晕染表现人性,在青铜器的冷光里窥见泪水的反光"。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人性相结合的写法,使短短二十字成为透视整个帝制时代权力本质的棱镜。

点评

咏汉高祖诗评撷英

**王夫之《读通鉴论》**尝云:"高祖以豁达大度开基,而韩彭菹醢,亦其所为。读'百战方夷项'句,当思帝王功业之背后面目。"此诗前二句如金石相击,"百战"与"三章"对举,血火刀兵与约法省刑并置,恰似太史公笔法——**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所谓"仁而爱人"与"常有大度"之间,自存微妙张力。

**钱钟书《谈艺录》论此诗颈联曰:"'功归萧相国'五字,道尽古今开国之君的心术。韩信将兵,张良运筹,而史官秉笔,终须归功于庙算之人。"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结句精妙:"'气尽戚夫人',五字中咽着多少风云气!戚姬之悲,实乃帝王家数之必然,正如'狡兔死'之叹。"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造境"之说恰可解此:"'三章且代秦'是实境,'气尽戚夫人'是造境,虚实相生,遂成悲慨。"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引申道:"唐人咏史,每于结句作雷霆收震怒之态,此诗以戚夫人事收束,犹见盛唐气象未衰时之历史洞见。"

**刘熙载《艺概》**拈出诗中春秋笔法:"'方夷''且代''功归''气尽'八字,俱含史家权衡。高祖一生,在'方''且'之间;汉室基业,在'归''尽'之际。"此评可谓烛照幽微,道破诗中隐藏的史家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