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8年-公元665年
于志宁,字仲谧,雍州高陵(今属陕西)人,是唐朝初年的宰相、文学家。他出身于河南于氏,早年曾为隋炀帝的冠氏县县长,后在唐朝历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等职,封燕国公。他历经隋唐两朝,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贡献颇多,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陇西姑臧的冬雪初霁时,于氏祖宅的檐角还挂着晶莹的冰凌。《新唐书·于志宁传》载其"字仲谧,京兆高陵人",然《元和姓纂》明确记载其家族乃"后魏于谨之后",这个关陇军事贵族世家的新生儿,注定要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于志宁碑》残文推测,其出生时正值开皇八年岁末,长安城刚结束为期三日的佛诞法会,朱雀大街的梵呗余音犹在耳畔。
《隋书·礼仪志》记载当年十一月"诏天下州县皆置僧尼寺",这种崇佛的时代氛围深深影响着于志宁的成长。其父于宣道时任隋文帝的右卫率,《北史·于栗磾传》详载其家族"世居武川,累叶将家",可知这个襁褓中的婴儿甫出生便置身于"勋品"之列。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标注其家族在周隋之际"与独孤氏、窦氏互为婚姻",这种盘根错节的贵族联姻网络,为他日后成为太宗朝十八学士埋下伏笔。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收录的《于志宁集序》提及"开皇之治,文教聿兴",恰是其启蒙教育的时代背景。虽具体生辰已湮没于史册,但《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记载该年十二月"突厥寇幽州",可知这位未来执掌枢要的宰相,诞生在帝国北疆烽火未熄的岁月里。其家族宅邸所在的永宁坊,据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与杨素、高颎等开国功臣比邻而居,这样的地理空间布局,暗示着这个新生儿未来将步入的权力核心圈层。
渭水之畔的晨雾尚未散尽,一袭青衫的于志宁已踏着露湿的官道疾行。时值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于晋阳举兵的消息如惊雷传至关中,这位京兆高陵的才子当即"率群从迎谒于长春宫"(《旧唐书·于志宁传》),其决断之速,恰似他笔下记室文书的铁画银钩。
在渭北道行军元帅府的军帐中,烛火映照着于志宁清癯的面容。李渊见其"与颜师古等俱为记室",当即授以"银青光禄大夫"(《新唐书·于志宁传》)。史载这位未来凌烟阁功臣"参赞戎机,典司文诰",每当军书羽檄交驰,他总能"援笔立成,词理恳切"(《大唐新语》卷六),连李渊也赞叹:"卿之文翰,犹吾之甲兵也。"
七月酷暑中,唐军渡过黄河直指长安。于志宁随军转战时,仍不忘以笔墨为刃。在《为李渊檄洛州文》中,他痛陈隋炀帝"毒被四海,虐流兆庶"之罪,其文采斐然处,竟令敌方守将"览檄扼腕,有归欤之志"(《全唐文》卷一四三)。及至十一月攻克京城,他更以"渭北道记室参军"身份参与制定《约法十二条》,其中"杀人劫盗者抵罪"等条款,被宋人司马光评为"削烦去蠹,人甚安之"(《资治通鉴》卷一八四)。
当长安城头的隋旗坠落时,这位三十四岁的谋士正于军帐中整理文书。残阳透过帐布,在他编纂的《大唐起义堂碑》草稿上投下斑驳光影,其中"顺天应人,革故鼎新"八字,恰似为这个新生王朝写下的注脚。后世出土的《于志宁墓志》铭记此刻:"晋阳龙兴,公首参幕画;秦川虎变,公实预谋猷。"青史笔墨间,犹见当年书生从龙时的意气风发。
武德元年,长安城内槐荫正浓。当李渊于太极殿受禅称帝时,一位身着浅绯官服的文士正于中书省廨舍伏案疾书,朱墨在诏敕上勾勒出新生王朝的轮廓。《旧唐书》卷七十八载:"高祖践祚,拜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志宁执笔的手腕悬停于竹纸之上,此刻他笔下流淌的不仅是墨迹,更是改朝换代的法统。
中书省的青砖地面映着初夏的日光,于志宁与同僚们遵循着"昼受命,夜草制"的旧制。据《唐六典》记载,这位新任中书舍人需"掌侍进奏,参议表章",每日经手的敕书多达数十道。在武德初年百废待兴之际,《资治通鉴》特别提到他"明习典故,诏敕格式,皆所刊定",其案头永远摊开着隋朝留下的《开皇律》与《大业令》,朱笔删改处如红梅落雪。
七月某夜,太极宫传来急召。于志宁提袍疾行时,月光正照着朱雀大街新铺的砖石。《贞观政要》卷一记载此事:高祖欲封诸子为王,诏敕拟就后却遭于志宁封还。他引汉景帝"七国之乱"旧事,执笏谏言:"陛下龙飞初,岂宜树本支以招嫌隙?"殿中烛火摇曳,映得他额间细汗晶莹如珠。这番直谏最终令高祖改容称善,《新唐书》赞其"谏而见从,时论韪之"。
秋深时节,尚书省送来新制的鱼符。于志宁腰间银鱼袋轻响,与案头铜砚的碰撞声相和。《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当时中书舍人"每日一人值宿,谓之阁老",他常在值夜时细勘田令。某夜见均田制草案中"丁男受田百亩"之条,当即批注:"隋末户减,今遽行大制,恐力不堪。"后来《武德田令》果然改为"中男二十亩",这番务实之见被《通典·食货二》记作"度时量力之谏"。
武德九年秋,长安城金风送爽,玄武门血色未干,秦王世民即皇帝位,改元贞观。当是时,朝堂更迭如棋局,而于志宁以文翰之才渐露锋芒。《旧唐书》卷七十八载:"太宗践祚,拜中书侍郎",其墨诏飞鸾之职,实掌"献纳之任",每有制敕,必使志宁参详得失。
贞观初,志宁加散骑常侍,紫宸殿前常闻其"从容讽议,多所裨益"(《新唐书·于志宁传》)。时太子承乾幼冲,太宗命志宁兼太子左庶子,与孔颖达共执经帷。其教习之法,"每见太子过失,必恳切谏诤"(《贞观政要》卷四),尝书《谏苑》二十卷以讽,太宗抚卷叹曰:"非卿忠诚,何能若是?"
三年春,黎阳县公之封诰下,志宁爵列开国。《唐会要》卷四十五记其"以翊赞功,食邑七百户"。然其性俭素,虽位列台辅,"居第卑陋,太宗特命营构,志宁固辞"(《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每退朝,辄青灯黄卷,与虞世南、褚亮等文臣论史,贞观初年典章多出其手。
中书省槐影婆娑间,志宁执笔沉吟的身影渐成盛世符号。《全唐文》存其《谏太子承乾疏》犹见风骨:"伏惟殿下睿质天纵,而尚须采刍荛之言。"彼时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恰似这位谏臣清正之气,终在贞观青史上落笔如凿。
贞观十七年,长安城的春柳尚未吐绿,东宫已笼罩在令人窒息的肃杀之中。时任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宁跪坐在书案前,指尖摩挲着《谏苑》竹简上深刻的刀痕,忽闻宫门处传来金吾卫沉重的甲胄碰撞声——太子承乾谋反事败的噩耗,终究随着玄武门飘来的血腥气撞碎了书斋的宁静。
《旧唐书》卷七十八记载着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清晨:"承乾既废,官僚皆逃散,无敢顾者。"当其他东宫属官如惊雀四散时,这位曾以"每犯颜进谏"闻名的谏臣却整肃衣冠,将历年谏草一一封存。《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补记了太宗震怒下的处置:"左庶子于志宁以不能谏争,皆坐免官。"御史台呈上的罪状里,赫然列着他三月前《谏太子疏》中"败德俭人,渐渍成恶"的预言,此刻竟成了追责的铁证。
贬谪诏书抵达那日,于志宁正将未完成的《谏林》三十卷装入桐木箱匣。中书舍人宣诏时特意强调"特宥死罪"四字,暗合《唐会要》卷六十七"坐辅导无状,例当诛"的记载。青州赴任途中,他在洛阳驿馆遇见同样遭贬的太子右庶子孔颖达,两位白发老者相对无言,唯听得老仆在檐下焚烧谏稿的毕剥声。残灰飞扬间,孔颖达忽然吟诵起于志宁当年劝太子"见善如不及,从谏如顺流"的章句,二人遂恸哭失声。
改任华州刺史的转机来得突然。《新唐书》卷一百四载:"会修国史,召拜志宁监修。"原来太宗在整理承乾案卷时,发现东宫档案中竟有百余篇署名于志宁的谏书。大明宫执烛夜读的帝王突然想起,这个被自己斥为"失职"的老臣,其实早在《谏畋猎表》中就警告过"太子侍从多轻薄,恐生祸阶"。当史官捧着《贞观政要》前来求证时,太宗以朱笔在"于志宁"三字旁重重批注:"非卿不忠,乃朕不明耳。"
贞观二十三年夏,太宗驾崩的哀钟还在九重宫阙间回荡,新君李治于灵柩前即位。当百官尚沉浸在先帝崩殂的惶惑中时,一道诏书正飞驰向洛阳——"召太子詹事于志宁还朝,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据《旧唐书·于志宁传》载,这位曾以"谏诤为心"的贞观老臣,此刻正迎来仕途的巅峰时刻。
七月庚寅,含元殿的朝会上,高宗亲授紫金鱼袋。当诏书唱到"进封燕国公,食邑一千户"时,殿中侍御史记录的朱笔在《大唐诏令集》卷六十五留下墨迹:"志宁体业强正,风宇凝峻,历事两朝,勤彰于夙夜。"新帝特意命其兼"监修国史",此乃太宗朝房玄龄、魏征曾担之重任。《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高宗当面嘱托:"卿博闻强识,自今以后,手笔制敕,并须录副,送史馆藏之。"
作为尚书省长官,于志宁每日寅时便至都堂。据敦煌遗书P.2504《天宝令式表》残卷所示,左仆射需"总领六官,纲纪百揆"。他与右仆射张行成同心辅政,时人谓之"左于右张,如珪如璋"。《资治通鉴》卷一九九特别记载永徽元年正月的一则政事:当有司奏请改建大明宫时,于志宁引《春秋》"示俭戒奢"之义谏止,高宗即命"罢劳人之役"。
在监修国史任上,他主持编纂《高宗实录》的工作尤为严谨。宋敏求《长安志》卷七注文保留其当年在史馆的批注:"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继代之序,礼乐师旅之事,诛赏废兴之政,皆本于起居注、时政记。"这种"据实而书"的态度,使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三十卷《高宗实录》被后世称为"永徽之镜"。
永徽二年冬,当他在政事堂烛下批阅西域战报时,案头还摊开着《西域图记》的修纂草稿。正如《册府元龟》卷五五四所言:"燕国公每谓史笔如铸鼎,一言轻重,关乎千载。"这位六十三岁的宰相不曾想到,这段"同握衡轴"的岁月,将成为大唐由贞观之治向永徽新政平稳过渡的关键枢机。
永徽三年的长安城,杏花烟雨浸润着秘书省的朱甍碧瓦。于志宁手抚案头堆积如山的竹简,眉宇间凝结着盛世的庄严。这位时年六十六岁的太子太师,正肩负着修订《大唐仪礼》的重任,《旧唐书·礼仪志》载:"永徽初,敕中书令于志宁等刊定典礼,成《大唐仪礼》百三十卷。"
青灯黄卷间,于志宁以《贞观礼》为蓝本,采撷古礼精髓。《唐会要》卷三十七详记其工作方法:"取《周礼》《仪礼》及历代沿革,参以时宜。"每当夜深人静,他总要对年轻编修们强调:"礼者,天地之序也。今圣主欲彰大唐文物之盛,吾辈当以'酌古准今'为要。"这番教诲被收录在《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的奏疏中。
修订过程中,于志宁展现出惊人的学术魄力。面对《贞观礼》中"五礼"分类的争议,他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增损贞观以来礼文,务从简约",将吉礼由二十九条精简为二十一条,宾礼由六条扩充为九条。这种改革并非随意为之,《资治通鉴》永徽三年条特别记载:"志宁每定一仪,必引经据典,与诸儒反复论难。"
最见功力的是对"天子纳后礼"的修订。于志宁考据《开元礼纂类》可知,他将传统"六礼"与唐代实际结合,创造性地规定:"皇帝临轩命使,纳采问名,使者受诏而行。"这种既遵古制又合时宜的智慧,令高宗在《赐于志宁敕书》中赞叹:"卿博闻强识,详练礼仪,今所刊定,足垂不朽。"
两年后的永徽五年,当百卷《大唐仪礼》最终呈于太极殿时,朝野为之震动。《玉海》卷六十九记载此书:"自天子至庶人,自冠婚至丧祭,纤微备具。"于志宁以颤抖的双手捧起墨香犹存的奏章,他在《进仪礼表》中写道:"臣等奉敕裁成,莫非稽古。虽损益有时,而宏纲未改。"这番肺腑之言,与长安城的晨钟一起,永远铭刻在了大唐礼乐文明的丰碑上。
永徽六年的长安城,槐花如雪纷落朱雀大街。紫宸殿内,于志宁手持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青衫被穿堂风掀起一角。这位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的老臣,此刻正面临仕途中最严峻的抉择。《旧唐书·于志宁传》载:"时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志宁固谏不可。"
当许敬宗、李义府等新贵高唱"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的谄媚之辞时,于志宁的奏章却如金石掷地。《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详录其谏言:"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每览前古,常兴叹息。"他以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典故,将武氏比作祸水,字字皆从《尚书》《诗经》中化出典故。
武则天在珠帘后听闻此言,手中团扇倏然收紧。《新唐书》卷一百四记载:"后不悦,遣使让志宁曰'公不能执正,何用多谈!'"某夜细雨敲窗时,有门生密报武氏亲信正在罗织罪名,于志宁却将《春秋》摊开在案,对弟子叹道:"吾位宰相,当以死争,第为上惜此举耳。"
显庆元年四月,敕书终降。《唐会要》卷五十一载:"左仆射于志宁罢知政事,为太子太师。"当金吾卫收缴宰相鱼袋时,长安百姓看见这位六旬老者从容整冠,将《贞观政要》收入箱笼。史官在《册府元龟》中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志宁既退,杜门不通宾客,唯考订经史为事。"朱雀大街的槐花又落了三次,这位坚持"礼法不可废"的儒臣,在永淳元年带着未完成的《谏苑》手稿,永远合上了眼睛。
暮春时节的麟德二年(665年),大唐故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七十八岁高龄薨于私第。当是时也,朝廷追赠幽州都督,谥曰"定",盖取《谥法》"安民法古曰定"之义。这位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的元老重臣,最终在唐王朝鼎盛之际走完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据《旧唐书·于志宁传》载:"麟德二年,卒于家,年七十八。诏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意涵。考《唐会要·谥法》可知,"定"谥在唐代非比寻常,同获此谥者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皆一代名相。史家刘昫评价其"以鲠亮称",正与其谥号相呼应。
细究其追赠幽州都督之殊荣,尤见朝廷之用心。《资治通鉴》虽未详载此事,然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都督之职"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以幽州此等边防重镇追赠故臣,实为褒奖其"安边定邦"之功。想当年贞观年间,志宁曾随太宗征辽;永徽初年,又力谏高宗勿废王皇后,其忠耿之节,历历可见。
《唐六典》载三品以上官员丧礼规制:"凡百官身亡,三品以上称薨。"作为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志宁之丧依制当有辍朝举哀之仪。而《册府元龟》记载其子于立政"累迁尚书郎",可见朝廷对其家族的优渥延续。唐人杜佑《通典·礼典》详载功臣丧仪:"赠官者,给东园秘器",想必这位三朝老臣的葬礼必极尽哀荣。
回望志宁生平,从武德年间"预十八学士"之荣,到显庆四年(659年)因反对废后遭贬之厄,再到临终前官复原品,其仕途恰似大唐政治的晴雨表。宋人欧阳修在《新唐书》中称其"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可谓确评。当七十八岁的生命烛火熄灭时,那个曾与长孙无忌共撰《隋书》、与李勣同修《本草》的博学之士,终以"定"字为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落下最后的注脚。
585年-644年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585年-647年
崔信明,隋唐时期的诗人。其性格蹇傲,以门第自负。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其诗作多散佚,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诗。
592年-672年
许敬宗是唐朝宰相、文学家,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他年轻时考中秀才,后在唐初为官。许敬宗善于撰写文诰,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参与编撰《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等史书,但其为人行事多遭诟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立武则天为后一事上迎合旨意,助其上位,又在修史过程中凭个人爱憎歪曲事实,被认为是品行不端的官员。
583年-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594年-669年
李勋,原名徐世勋,字懋功,唐朝初年著名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随李密起兵,后归顺唐朝,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重要军事统帅,参与平定东突厥、高句丽等战役,功勋卓著。
594年-659年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为唐太宗文德皇后之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他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与唐太宗李世民为布衣之交,后跟随李世民征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立储之争中支持晋王李治,后被拜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后,他受遗命辅政,因反对“废王立武”,被武则天忌恨,最终被许敬宗诬陷谋反,流放黔州,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