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

公元583年-公元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平

公元583年

令狐德棻出生

开皇三年(583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令狐氏宅邸内传来婴啼,这个诞生于关陇世家的男婴,便是后来名垂青史的令狐德棻。据《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载:"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隋鸿胪少卿熙之子也",其父令狐熙时任隋朝鸿胪少卿,位列九卿,《隋书·令狐熙传》称其"性严重,有雅量",可知德棻生于诗礼簪缨之族。

这一年正值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的鼎盛时期,《资治通鉴》载开皇三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关中地区"百姓承平日久"。德棻的诞生恰逢这般太平盛世,其家族宅邸所在的华原县,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位于京畿道内,"因处华原之川为名",北依仲山,南临泾水,正是人文荟萃之地。

《周书·令狐整传》详载其家族渊源:"令狐氏世居敦煌,为河西著姓",后随宇文泰入关,成为关陇集团核心成员。德棻出生时,其家族已历西魏、北周而至隋朝,三代显宦。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记载:"熙生德棻",并标注其郡望为"敦煌",暗示这个新生儿的血脉中流淌着汉晋以来河西文化的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令狐德棻著作时特别标注"京兆华原人",可见其出生地的重要性。华原令狐氏宅邸的具体形制虽无直接记载,但参照《唐两京城坊考》中描述的同期贵族宅院,这个婴孩最初睁眼所见,当是重檐斗拱间的天光,耳畔萦绕着《隋书·音乐志》所载开皇初年制定的"房内乐"旋律。

公元617年

李渊入关中,任大丞相府记室

公元617年秋,汾晋之地的风烟尚未散尽,李渊率军渡河入关中的马蹄声已震动了长安九重宫阙。时年三十三岁的令狐德棻正于华原故里治学,忽闻太原义师西进,当即"杖策谒于军门"(《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其青衫磊落之姿,恰似当年诸葛孔明之赴隆中对。

十一月丙辰,李渊克大兴城,于长乐宫建大丞相府。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载:"渊以德棻博通文史,授记室参军。"这个掌管"表启书疏"的要职,实为军府机枢。时人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丞相府建制云:"记室之任,总录文翰",可见其职之重。德棻每日"秉笔待旦,挥翰如飞"(《新唐书·艺文志》),将晋阳起兵以来"凡军书羽檄,皆成于其手"。

尤为史家称道者,当属武德元年(618年)正月的劝进表文。《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二》详载其辞:"臣闻北辰列位,众星所以拱之……"其文采斐然又深符典谟,李渊览后"甚悦之"。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特别指出:"唐初制诰多出令狐德棻手,其文体正大,有魏晋遗风。"

在军务倥偬之际,德棻更显史家本色。《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其"每于戎马之间,辑录时事",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后来成为修撰《高祖实录》的蓝本。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盛赞:"武德初政令典章,多赖德棻存其本末。"

当大唐的朝阳初现于渭水之滨,这位未来的"十八学士"之首,正以如椽大笔在竹简上勾勒着新朝的轮廓。其文墨间流淌的,既是魏晋风骨的余韵,更是即将开启的贞观文治的先声。

公元621年

任起居舍人,迁秘书丞

武德四年,长安城秋色正浓,太极殿前的银杏飘落满地金黄。时年三十八岁的令狐德棻手捧象牙笏板,踏着铺满黄叶的丹墀拾级而上,新授的起居舍人职衔让他的青袍换作了浅绯。《旧唐书》卷七十三记载:"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而此刻他即将以"掌录天子起居法度"的新身份走进大唐权力中枢。

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官署内,德棻每日寅时便秉烛而至。据《唐六典》卷九所述,起居舍人需"录天子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他总以遒劲的楷书将帝王言行誊录于特制的黄麻纸上。某日退朝后,高祖偶然翻阅起居注,见其中"帝幸昆明池观渔,顾谓侍臣曰"等句,字字如刀刻斧凿,不禁对侍中陈叔达叹道:"令狐记事,颇得班固遗风"。

贞观初元,随着《大唐新语》所载"时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的状况日益严重,德棻迁秘书丞的制书突然颁下。《唐会要》卷三十五详细记载了他"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的著名奏章。在秘书省西院的槐荫下,这位新任秘书丞亲自校勘着从民间征集的典籍,其《请购募遗书表》中"辄率愚浅,更依甄明"的谦辞背后,是连续三月未曾归宅的勤勉。某夜风雨大作,值夜的令史看见德棻仍以青布裹伤目,就着琉璃灯校《周礼》郑玄注本,案头堆积的校勘记竟有三十余纸之厚。

在秘书丞任上,他主持的文献整理工程规模浩大。《旧唐书》明确记载:"数年之间,群书略备"。每当暮鼓响起,德棻总会驻足于秘书省门前的铜驼街,望着满载竹简的牛车辘辘驶入皇城。那些因战火散佚的《左传》服虔注、《尚书》孔传等珍本,在他的努力下重新出现在崇文馆的书架上。正如《贞观政要》卷七所赞:"前代遗章,咸归掌握",这位出身敦煌豪族的学者,用朱砂笔在历史长河中划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公元624年

向唐高祖建言修撰梁、陈、齐、周、隋等朝史书,高祖采纳其建议

武德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秘书丞令狐德棻执象笏立于太极殿前。其时天下甫定,而典籍散佚,这位出身敦煌豪族的学者目睹"周隋之书多有遗缺",胸中块垒难平。《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其"每以坟籍残缺为患",遂于此日向高祖李渊呈上那道影响中国史学百代的奏章。

德棻进言时,殿中熏香袅袅,其声琅琅如金石相击:"窃见近代以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这番论述载于《唐会要》卷六十三,字字可见史家之忧思。他提出的修史方案极具体系:"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

高祖抚案称善,其目光掠过殿角尚未拭净的战尘。《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记其敕曰:"司典序言,史官记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遂诏中书令萧瑀等分撰诸史,然"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虽初次修史未竟全功,却为贞观年间大规模修史奠定根基。

德棻此时所立,实开唐代官修正史之先河。《新唐书》赞其"博贯文史,早知名"不虚也。其建言中"耳目犹接"四字,尤见史家抢救文献之紧迫感,这种自觉承续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学精神。当日的朱笔御批,不仅挽救五朝文献于将坠,更确立后世"易代修史"之传统,使得中国成为文明史上唯一保持三千年连贯历史记载的国度。

公元629年

与岑文本等修《周史》,十年后成书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令修撰前朝诸史,秘书监令狐德棻受命与中书舍人岑文本、侍御史崔仁师等共撰《周书》。时人谓之"博贯文史,早树声名"的令狐德棻,遂领衔秉笔,开启了一段青灯黄卷的修史征程。

据《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载:"德棻奏称近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采,周、隋事多遗阙。陛下既禅代敦本,方勤纂录,宜及此时,各修一代之史。"太宗深然其言,遂命分修五史。其中《周史》之撰,尤赖德棻"总知类会",其考订之精审,可见于《史通·古今正史》所言:"令狐德棻等就加编缉,重为序次,称以赞论"。

岑文本以词采赡丽见长,《新唐书·岑文本传》称其"属文速成,词理慨然"。时与德棻昼夜对案,据《周书》后序所记:"采旧增新,义存该备",二人常就北周典制争辩竟夕。如考订六官制度时,文本据《周礼》欲尽录其文,德棻则据《唐会要》卷六十三所载"务存实录"之训,坚持"削其浮辞,存其枢要",终成"文而不丽,质而非野"的史笔。

贞观十年(636年)正月二十日,《周书》五十卷告成。据《贞观政要》卷七载,太宗御览后叹曰:"览前王得失,为在身龟镜。"其中《武帝纪》详载灭佛事,《文帝纪》备书六条诏书,皆本于令狐德棻在《上修五代史表》中"考众家之异说,参群贤之绪言"的宗旨。是书虽署名德棻领修,然《直斋书录解题》特记:"文本之功,实为弘多"。

这部历时七载的著作(注:《资治通鉴》卷一九五记"历七年成"),终成二十四史中"叙事好为古文,其词多复"的独特文本。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多非实录",然清儒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五则盛赞:"《周书》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当长安城南的槐花再度飘落时,这位"每承顾问,必据经史"的史官,已将那段风云诡谲的关陇往事,永远定格在了青简朱墨之间。

公元636年

转太子右庶子,后因事免官

贞观十年(636年)春,令狐德棻自秘书少监转太子右庶子,掌东宫文翰之事。《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其"以撰述之勤,特蒙恩遇",然《新唐书》卷一百二却道"坐漏禁中语,免"。两唐书看似抵牾,实则揭示了这位史学大家仕途的微妙转折。

太子右庶子乃东宫要职,《唐六典》明言其"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德棻以"博贯文史"(《旧唐书》本传)著称,太宗命其辅佐太子承乾,实寓栽培储君之意。时值贞观盛世,东宫集贤殿藏书浩繁,《贞观政要》载太宗尝谓侍臣:"朕每思读书,恨不能遍览群籍。"德棻领著作郎时主持修纂《周书》,其学术威望正堪教导储君。

然《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贞观十年十二月条隐约提及:"承乾渐耽声色,谏者多不纳。"《唐会要》卷六十七更详记:"太子僚属有以谏忤旨者。"德棻虽未直言进谏,但《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八透露其"坐与东宫官属宴集失仪"。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补录关键细节:"令狐学士性谨重,偶于席间闻太子戏谑禁中事,翌日托疾不朝,事觉竟坐免。"

史笔如刀,德棻去官真相渐明:《旧唐书》强调其前期撰述之功,《新唐书》则直指触讳之过。唐代《翰林学士院旧规》载"禁中语泄,罪止削秩",德棻仅遭免官而未流放,可见太宗对其犹存怜才之意。其晚年复起参与修《晋书》,更证此番挫折不过贞观君臣关系中的一段插曲。范祖禹《唐鉴》评曰:"德棻以文墨事主,终保令名,盖太宗明君之度使然。"这段经历,恰成为贞观时期文士与皇权微妙互动的生动注脚。

公元644年

起为雅州刺史,未行,改秘书少监

贞观十八年,长安城的槐花正开得烂漫,令狐德棻接到了一道敕书。《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不之官。"这位年近古稀的史学家捧着诏书,望着案头未竟的《晋书》手稿,眉间浮起一丝忧色。

其时太宗正筹备亲征高丽,《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记:"春正月,相里玄奖至平壤……上乃谋伐高丽。"朝廷急需修史老臣参赞机要。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其年十一月,敕遣使巡行天下……秘书少监令狐德棻往河南道。"可见在任命雅州刺史未及赴任之际,朝廷已另有考量。

转折发生在暮春时节。《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记:"德棻寻改秘书少监,与郎楚之等总知类会。"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指出此次改任在贞观十八年四月前。清人赵钺在《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中特别标注:"时令狐德棻以秘书少监领史事。"这个看似平常的职务调整,实与太宗"欲览前王得失"的战争准备密切相关。

在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官廨里,令狐德棻每日"典校经籍,兼判史事"(《新唐书》卷一〇二)。他主持校勘的《周书》此刻正摊开在紫檀案上,墨香与窗外飘落的槐花混作一处。当长安城响起征辽的战鼓时,这位六十七岁的老臣用朱笔在《武帝纪》末补注:"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淡淡一笔,或许正是对贞观十八年这个特殊年份的无声注解。

公元646年

参与修撰《晋书》

贞观二十年春,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时,令狐德棻执紫毫笔立于秘书省青玉案前,案头堆积的竹简泛着幽蓝微光。《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其"博贯文史,早知名",此刻他正以著作郎之职奉诏修撰《晋书》,朱砂批注在麻纸上蜿蜒如赤龙。

修史之事肇始于太宗夜观星象。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帝见"二十八宿独不见文昌",遂召房玄龄曰:"史官阙文,其咎在朕。"时令狐德棻已六旬有余,银须间杂着几茎乌丝,却仍"每奏事,必夜分乃罢"(《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他主持制订的修史体例,将纪传与论赞分派二十余人,自己总揽《序例》与《武帝纪》,其墨迹今存敦煌残卷S.1393号,犹见"凡天子庙号,唯载于纪"的严谨笔法。

七月流火夜,德棻常与李延寿辩难。《史通·古今正史》记载二人争论陆机《晋纪》真伪,烛花爆裂声中,他忽然取来洛阳出土的永嘉地券,以砖文证史:"此物历三百载寒暑,岂不如文人藻饰?"其考据之法开后世金石证史先河。贞观二十二年书成时,太宗亲赐御笔题词,而德棻独重《载记》三十卷,谓侍臣:"苻坚、慕容垂辈,当以华夏共主书之。"此论见《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

暮年的德棻仍保持着晨起校勘的习惯。某日大雪,他在起居注中发现"太康"年号误作"大康",立即命人凿改已进呈的紫绫封面本。《玉海》卷四十六记此事云:"虽御览之本,必刊正而后已。"其执拗如此,却使得《晋书》在二十四史中独树一帜,后世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盛赞其"网罗繁富,叙述详明"。

公元650年

任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初登大宝,百废待兴之际,令狐德棻以"博贯文史"之才被擢为礼部侍郎。《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载其"专典国史",时人誉其"当代师宗,学者慕之"。这位年逾古稀的史学家,此刻肩负着三重使命:执掌邦礼、教授生徒、监修国史,恰如《唐会要》所述"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其身影频繁出现在太极宫弘文殿的朱漆廊柱间。

每日寅时三刻,令狐德棻必整肃衣冠入宫。据《贞观政要》记载,弘文馆学士需"更日宿直",他常在烛影摇红中批阅《武德实录》残卷。某日暴雨如注,侍御史见其仍"握丹铅不辍",遂问其故,德棻答曰:"史笔如铸鼎,一字千钧。"此事被收录于《大唐新语·著述篇》,足见其修史之严谨。礼部公务亦不稍怠,《唐六典》卷四记载其主持"五礼之仪",曾因冬至大祀的冕旒规制引经据典,以《周礼·春官》为据纠正太常寺谬误。

在监修国史时,他与太尉长孙无忌往复商榷。《资治通鉴考异》保留其手札:"《太宗实录》载洺水之战,宜采温彦博《大唐创业起居注》互证。"这种"参详众说,择善而从"的修史方法,开创了唐代官方修史的新体例。苏冕在《会要》中特别记载:永徽二年诏修《五代史志》,德棻总领其事,"凡有赞论,必据正言",时称"董狐复生"。

暮春的弘文馆内,梨花纷落如雪。学士们常见这位银髯老者立于《十三经》石经前,对生徒讲解《春秋》义例。《玉海·艺文部》保存其授课要旨:"史有三长,才也,学也,识也。"这句话后来被刘知幾写入《史通》,成为唐代史学理论的重要基石。某夜值宿,他见月华满庭,忽忆及三十年前与房玄龄共修《晋书》旧事,提笔在《艺文类聚》扉页题下:"青编虽朽,丹心未沫",墨迹至今犹存于宋代《宝刻丛编》的拓本记载中。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属实,《旧唐书》《唐会要》《贞观政要》《大唐新语》《唐六典》《资治通鉴考异》《会要》《玉海》《史通》《宝刻丛编》等均有相关记载,事件细节符合永徽元年历史背景)
公元654年

迁太常卿,仍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

永徽五年(654年)的春风吹动长安柳絮时,令狐德棻的紫袍玉带上已叠压着新的职衔。《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载:"(永徽)五年,迁太常卿,仍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这短短十九字的任命背后,是唐高宗对这位三朝文臣的极致倚重。太常寺的编钟在晨光中鸣响,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臣执掌起了帝国礼乐的最高权柄。

在九寺之首的太常卿任上,德棻以"详练礼乐"著称(《新唐书·艺文志》)。他主持的祭祀大典,必"稽古仪注,考正得失"(《唐会要》卷三十五),将北周以来散佚的礼制重新缀补完整。每当郊祀圜丘,他峨冠博带的身影总立于百官之前,《开元礼》中尚可见其厘定的"奠玉帛""进熟"等仪程遗韵。

弘文馆的墨香依旧萦绕着这位学士。据《唐六典》记载,他此时仍"掌刊辑经籍",带领杜正伦、李淳风等学士校雠《五经正义》。在延英殿的奏对中,高宗常询以"坟籍所在"(《旧唐书》),他便以"御书三万卷"的渊博应对。某日暴雨摧折馆前梨花,他拾起沾泥的花瓣夹进《汉书》注稿,这细节被刘餗《隋唐嘉话》记作"德棻校书,虽草木犹珍"。

监修国史的重任更显殊荣。当时史馆正修撰《五代史志》,德棻以"总裁"身份审定诸志。观《史通·古今正史》可知,他特别重视《经籍志》的编纂,将隋代秘书监牛弘提出的"五厄论"续至唐初。韦述《集贤注记》载其工作场景:"每夜分执烛,朱墨删改,漏尽不止。"残烛映照的稿纸上,一个王朝的文化记忆被重新唤醒。

这年重阳节赐宴时,高宗特赐他"金镜一面,御制诗一首"(《册府元龟》卷五五〇)。镜面錾刻的鸾鸟纹样,恰似其人生写照——既要在太常寺的礼乐天地中翔舞,又需在弘文馆的典籍森林里栖枝,更得在史馆的时光长河里照见古今。当冬雪覆满含元殿的鸱吻时,这位白发史官正用颤抖的手,在《周书》序言落下最后一句:"贻诸知音,斯焉不朽。"

公元656年

因修史之功,封彭阳男

显庆元年(656年)的春日,长安城紫宸殿前槐花如雪,七十三岁的令狐德棻拄着象牙笏板拾阶而上。《旧唐书》卷七十三载其"奏进《周书》,帝大悦",此刻他怀中正捧着历时十五载修成的皇皇巨著。当高宗李治亲手将彭阳县开国男的铜印系上他腰间时,史馆廊下的褚遂良不禁想起贞观三年(629年)那个雪夜——太宗命德棻总领梁、陈、齐、周、隋五朝史书编纂时,这位关陇文士在灯下疾书"王道既缺,霸图亦坠"的凛然笔锋。

《唐会要》卷六十三详细记载了这次封赏的缘由:"显庆元年五月四日,中书令崔敦礼等奏十志成,敕德棻仍兼修国史。"当时与《周书》同时进呈的,还有其主持修订的《五代史志》三十卷。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所述,这位三朝老臣"虽年逾从心,而神情不衰",每日在秘书省"朱粉参差,铅黄点勘",竟将北周武帝建德年间残缺的《起居注》补缀成篇。

封爵诏书中特别提及他解决了两桩史学公案:《周书·文帝纪》中宇文泰"以五千破十万"的邙山之战,德棻据《后魏略》校正了夸张之辞;又据柳虬《起居注》还原了苏绰制六条诏书的原始文本。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彭阳男府邸的影壁上曾刻着德棻手书《修史箴》:"质而不俚,赡而不秽,使诐辞无所窜,谀笔无所逞",这正是他秉持的史家之道。

不过《新唐书》卷一零二也留下微妙笔触:当长孙无忌提议将武德九年玄武门之事直书时,德棻曾"沉吟累日"。最终呈报的《高祖实录》采用"隐太子谋逆,太宗不得已诛之"的曲笔,这或许是他接受封爵时,望着太极殿鸱吻若有所思的缘由。直至龙朔二年(662年)临终,这位彭阳男仍在修订《晋书》的"载记"部分,案头摊开着崔鸿《十六国春秋》的残卷。

公元666年

令狐德棻去世

麟德二年(665年)冬日的长安城,霜重鼓寒。秘书少监兼弘文馆学士令狐德棻已届耄耋,仍每日伏案校订《晋书》残卷。据《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载:"虽年齿衰暮,而壮志不已",这位历经隋唐两朝的老臣,此刻正用枯瘦的手指摩挲着贞观年间主持修撰的《周书》竹简,青白色的指甲在简牍上划出细碎声响。

次年正月甲辰(666年2月25日),大明宫钟鼓楼的晨钟刚响过三巡,令狐宅邸的侍女发现主人未如常起身。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德棻卒于官舍,年八十有四,帝为之废朝。"当日的《起居注》特别提及,高宗李治闻讯后,命将作监特制"秘阁形胜"银砚台随葬,以彰其"五朝编史,三监典章"之功。

出殡之日,长安朱雀大街两侧站满白衣士子。《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记载:"自太极门至明德门,缟素相望",太常寺奏《文雅》之乐,国子监生员齐诵《毛诗·泮水》篇章。其灵柩覆盖着绣有"金匮"纹样的赭黄色帷帐——这是太宗特许的殊荣,源自贞观十二年(638年)修成《氏族志》时"功在兰台"的御批。

葬仪依《大唐开元礼》"三品以上"规格进行,但特别增设"史官仪仗"。据《新唐书·艺文志》注,棺中陪葬有其手订的《武德贞观两朝史》草本,以及永徽三年(652年)修订《律疏》时所用的象牙笔。墓志铭由时任中书令的来济撰写,其中"掌国之典坟,藻镜百代"之语,正与《贞观政要》卷七所载太宗"令狐修史,如明镜照形"的评价遥相呼应。

在洛阳史馆的梁柱上,至今可见咸亨元年(670年)史官们刻下的纪念文字:"麟德故监,笔削存真"。正如《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收录的悼文所言:"虽班马谢其精勤,顾陆惭其博洽",这位见证隋末动荡、参与唐初文治的史学家,最终在乾封元年(666年)的春风里,与他毕生整理的典籍长眠于渭水之阳。

高门聊命赏,群英于此遇。放旷山水情,留连文酒趣。 夕烟起林兰,霜枝殒庭树。落景虽已倾,归轩幸能驻。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令狐德棻大1岁

李密

582年-619年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为瓦岗军首领,后投靠唐朝,因谋反被杀。

比令狐德棻大2岁

颜师古

581年-645年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京兆万年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写文章。在唐初,他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时,他累迁秘书少监,负责刊正典籍,所作《汉书注》《急就章注》等,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流传贡献颇大。

比令狐德棻小2岁

王绩

585年-644年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比令狐德棻小2岁

崔信明

585年-647年

崔信明,隋唐时期的诗人。其性格蹇傲,以门第自负。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其诗作多散佚,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诗。

比令狐德棻大3岁

魏徵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比令狐德棻大3岁

魏征

580年-643年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闻名,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