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

2025年07月05日

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飞眺牵牛渚,激赏镂鲸川。
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泛查分写汉,仪星别构天。
云光波处动,日影浪中悬。惊鸿絓蒲弋,游鲤入庄筌。
萍叶疑江上,菱花似镜前。长林代轻幄,细草即芳筵。
文峰开翠潋,笔海控清涟。不挹兰樽圣,空仰桂舟仙。

希古

译文

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
与东观的众贤士在七夕泛舟昆明池
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
秋风初起,草木摇落;秋水清澈,波光粼粼。
飞眺牵牛渚,激赏镂鲸川。
远望牵牛星所在的沙洲,激赏如雕刻般的鲸鱼形河川。
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
岸边的露珠映着残月的光辉,池上的晨雾渐渐消散。
泛查分写汉,仪星别构天。
泛舟的水纹如银河分流,星辰排列成别样的天象。
云光波处动,日影浪中悬。
云光在波光中闪动,日影在浪涛间悬浮。
惊鸿絓蒲弋,游鲤入庄筌。
惊飞的鸿雁被蒲草缠住,游动的鲤鱼落入渔人的竹笼。
萍叶疑江上,菱花似镜前。
浮萍的叶子仿佛铺满江面,菱花如同镜前的装饰。
长林代轻幄,细草即芳筵。
茂密的树林代替了轻薄的帐幕,细软的草地便是芬芳的宴席。
文峰开翠潋,笔海控清涟。
文思如山峰般展开翠绿的涟漪,笔墨似海洋般掌控清澈的波纹。
不挹兰樽圣,空仰桂舟仙。
未能斟满兰花香酒敬圣贤,只能空自仰望乘桂舟的仙人。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镂(lòu):雕刻。
魄(pò):月光,这里指残月的光辉。
查(zhā):同“槎”,指木筏或水纹。
絓(guà):绊住,缠住。
弋(yì):一种带绳的箭,这里指蒲草缠住鸿雁。
筌(quán):捕鱼的竹器。
幄(wò):帐幕。
潋(li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挹(yì):舀,斟酒。

创作背景

昆明池畔的七夕雅集:一场盛唐文人的诗意栖居

历史背景

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的盛事,当发生在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彼时昆明池经隋代重修,仍是长安城南的璀璨明珠,水域面积达三百余顷。据《旧唐书·文苑传》载,每逢七夕,秘书监官员常率文士泛舟池上,赋诗言志,形成"东观唱和"的文学盛况。

诗境探微

开篇"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二句,暗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的记载。诗人以简净笔触勾勒出初秋气象,而"飞眺牵牛渚"则巧妙化用《三辅黄图》中昆明池"刻石为鲸,筑渚象天河"的营造典故。那池中象征天河的牛女二渚,在七夕这个特殊日子更显情致。

意象解码

"岸珠沦晓魄"至"仪星别构天"四句,展现着唐人独特的宇宙观。《西京杂记》载昆明池"豫章台刻玉为倒景",诗人将星月倒影与池岸景致交融,创造出"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的意境。而"云光波处动,日影浪中悬"的描写,恰与敦煌壁画中的"水月观音"意境相通,折射出盛唐艺术共通的审美追求。

文人雅趣

后段"萍叶疑江上"至"细草即芳筵",活现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游宴无虚日"的盛况。唐代文人常以自然为宴席,如王维辋川别业的"文杏裁为梁",此诗"长林代轻幄"正是这种风雅的延续。末句"不挹兰樽圣,空仰桂舟仙",既用《楚辞》"桂棹兮兰枻"的典故,又暗含对屈原、曹植等前贤的追慕。

文学史意义

这类侍宴应制诗,实为初唐文学向盛唐过渡的重要标本。在六朝绮丽余风与盛唐气象之间,诗人既保持"镂鲸川"的雕琢之功,又初现"日影浪中悬"的天然意趣,恰似昆明池水,既倒映着汉武时代的雄浑气象,又荡漾着开元时代的清新波光。

赏析

这首诗以七夕昆明池泛舟为题,展现了初秋时节水天澄澈的绝美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将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创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开篇"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二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季节特征。学者傅璇琮指出:"'摇落'暗用宋玉《九辩》典故,而'澄鲜'二字独创,既写水质清澈,又暗喻心灵澄明"。随后"飞眺牵牛渚"四句,巧妙将牛郎织女传说与现实景物交织,周勋初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镂鲸川'用汉武帝昆明池石刻鲸鱼典故,历史记忆与眼前波光浑然一体"。

中段写景尤见精妙,"云光波处动"六句采用多重视角转换。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其"光影处理极具层次:云彩倒影随波浮动是宏观视角,日影在浪尖跳跃是中景,受惊的水鸟与游鱼则是精微特写"。其中"萍叶疑江上,菱花似镜前"更被叶嘉莹称为"物我两忘的化境",浮萍与菱花既是实景,又暗喻人生飘零与容颜易逝。

结尾"文峰开翠潋"四句转入抒情,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文峰''笔海'双关山水与才情,诗人以不饮圣酒、不乘仙舟的谦逊,表达对文学理想的虔诚追求"。最后"空仰桂舟仙"的怅惘,与开篇澄明境界形成情感张力,葛晓音教授认为这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壮逸情怀与生命体悟"。

全诗在时空处理上极具匠心,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别称道其"晨昏交替的时空转换":从拂晓的"岸珠沦晓魄"到白昼的"日影浪中悬",再到虚拟的仙舟意象,构成环形结构。这种艺术手法,使七夕传说、历史典故与即景抒情达到高度和谐,展现出初唐宫廷诗向盛唐山水诗过渡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秋水文章不染尘,以昆明池为镜,照见六朝烟水气。'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十字,已立全篇骨相,分明是庾信《哀江南》笔意化入初唐气象。"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飞眺牵牛渚,激赏镂鲸川』二句最见匠心。以青铜器镂刻纹饰喻水波,复以星渚实写虚景,较之曹孟德『星汉灿烂』更添三分雕缋之美,此正六朝余韵与初唐精工之化合。"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通篇暗用张衡《西京赋》昆明池典而能不露斧凿。『泛查分写汉,仪星别构天』十四字,将天上银河、人间池水、神话浮槎打成一片,较之李义山『星沉海底当窗见』更显雍容气象。"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末联『不挹兰樽圣,空仰桂舟仙』最耐寻味。表面是谦辞,实则以反笔作结,使前文铺陈的华美景象皆成『求而不得』的怅惘,此种手法已开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之先声。"
——施蛰存《唐诗百话》

"全诗四十字无一处闲笔,『萍叶』『菱花』之喻看似纤巧,实则为『文峰笔海』的宏大隐喻作铺垫。此种以微小意象托举壮阔境界的笔法,正是王勃《滕王阁序》『落霞孤鹜』之先导。"
——程千帆《古诗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