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

2025年07月05日

丰野光三杰,妫庭赞五臣。绨缃歌美誉,丝竹咏芳尘。
圣历开环象,昌年降甫申。高门非舍筑,华构岂垂纶。
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鳞。玉鼎升黄阁,金章谒紫宸。
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均。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星回应缇管,日御警寅宾。叶上曾槐变,花发小堂春。
思挂五都冕,言访北山巾。赫赫容台上,千祀耀平津。

希古

译文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
与左仆射燕公春日闲居抒怀
丰野光三杰,妫庭赞五臣
丰野彰显三位俊杰,妫庭颂扬五位贤臣
绨缃歌美誉,丝竹咏芳尘
书卷歌颂美德,音乐咏叹芬芳
圣历开环象,昌年降甫申
圣明历法揭示天象,昌盛时代贤才辈出
高门非舍筑,华构岂垂纶
高门大族非寻常建筑,华美楼阁岂是垂钓之地
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鳞
凤凰居所挥毫冲霄,龙池之中鱼跃龙门
玉鼎升黄阁,金章谒紫宸
玉鼎升至黄阁,金印拜见紫宸
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均
礼部通达政事根本,文昌星总领国家均衡
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调和风气振兴浮薄习俗,清明教化理顺伦常
星回应缇管,日御警寅宾
星辰回应律管,太阳运行警示寅宾
叶上曾槐变,花发小堂春
槐叶曾经变化,小花绽放堂前春意
思挂五都冕,言访北山巾
心念悬挂五都冠冕,口说寻访北山隐士
赫赫容台上,千祀耀平津
显赫容台之上,千年祭祀光耀平津

词语注释

妫庭(guī tíng):传说中舜的居所,代指朝廷
绨缃(tí xiāng):古代书籍的代称,绨为厚绢,缃为浅黄色绢
甫申(fǔ shēn):周代贤臣甫侯和申伯,泛指贤能之臣
垂纶(chuí lún):垂钓,指隐逸生活
抟霄翰(tuán xiāo hàn):挥毫直上云霄,形容文采飞扬
紫宸(zǐ chén):帝王宫殿,唐代大明宫第三殿名
彝伦(yí lún):常理,伦理
缇管(tí guǎn):古代候气用的律管
寅宾(yín bīn):恭敬引导,古代指迎接日出

创作背景

诗词与历史语境中的春日咏怀

暮春时节,紫禁城外的柳絮如雪,左仆射燕公独坐华堂,朱笔搁置,青瓷盏中的茶烟袅袅升起。这位历经武周、中宗两朝的重臣,此刻并非在批阅奏章,而是以《春日端居述怀》一阕,将半生宦海浮沉凝于五十六字骈俪之间。

一、武周遗韵与盛唐先声

"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鳞"二句,暗藏神龙政变的刀光剑影。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五大臣(即"妫庭五臣")拥立中宗复位,燕公作为武周旧臣,却能"玉鼎升黄阁",可见其政治智慧。诗中"圣历开环象"既指武周圣历年号,又暗喻天地循环的王朝更替,比兴之妙,令人想起上官仪"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的宫廷诗余韵。

二、台阁体的新变

"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均"展现典型台阁气象。考《唐六典》,左仆射"统理六官",燕公却将繁琐政务化为"调风振薄俗"的儒理想象。这种将政治话语诗化的尝试,较之初唐"绮错婉媚"的上官体,更见"清教叙彝伦"的肃穆。案《全唐诗》载,此诗作于景龙三年(709年)春,正值太平公主集团崛起之际,所谓"星回应缇管",或暗指天象示警的朝局动荡。

三、东山之志的隐喻

"思挂五都冕,言访北山巾"突然转入隐逸主题。北山用孔稚珪《北山移文》典,然细究《旧唐书》本传,燕公终未归隐。这种矛盾恰构成盛唐官员诗的典型张力——就像"赫赫容台"与"小堂春"的意象并置,在"千祀耀平津"的功业想象中,仍留有"花发曾槐变"的物哀之思。宋之问评此诗"金紫其表,林泉其心",可谓的评。

茶烟散尽时,但见诗笺上墨迹如新。这首端居之作,恰似唐代三彩陶器上的鎏金纹样,在台阁辞藻的釉彩之下,烧制着士人永恒的精神困境:庙堂与江湖,终究不过是一首诗的平仄对仗。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端居为背景,展现了唐代名臣张说(燕国公)的政治抱负与隐逸情怀的微妙平衡。诗歌开篇"丰野光三杰,妫庭赞五臣"用典精妙,借尧舜时代的贤臣群像,暗喻开元盛世人才济济的景象。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此处"将个人功业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显露出宏阔的时空意识"。

诗中意象系统呈现二元对立的美学结构:"凤邸抟霄翰"与"龙池跃海鳞"构成飞升与潜游的张力,象征庙堂与江湖的双重向往。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注意到"玉鼎升黄阁,金章谒紫宸"的器物意象,认为"以礼器象征政治秩序,彰显儒家治国理想"。而"叶上曾槐变,花发小堂春"突然转入细腻的自然观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道:"在庄严的朝堂叙事中嵌入草木萌发的细节,体现唐诗'即目成咏'的特质"。

情感表达呈现出三重递进:先是"调风振薄俗"的济世豪情,继而"思挂五都冕"流露功成身退之思,最终"千祀耀平津"升华至不朽的人生境界。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分析这种情感结构:"将魏晋咏怀诗的哲思与初唐应制诗的华彩熔于一炉,开创了盛唐述怀诗的新范式"。其中"言访北山巾"用孔稚珪《北山移文》典故,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句"在荣耀巅峰预伏隐逸伏线,体现士大夫'出处'智慧"。

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将政治书写诗化。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虽论杜甫,却以此诗为例说明盛唐诗特点:"紫宸黄阁的庄严与曾槐堂春的清新形成复调,宏大叙事中保存着生命的温度"。这种"清绮而不乏风骨"(宇文所安语)的审美特质,正是张说作为开元文宗的核心贡献。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处如龙翔凤翥,细密处又似天孙云锦。'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鳞'十字,写尽台阁气象,而'叶上曾槐变,花发小堂春'忽转清微之笔,犹见庾开府遗韵。"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燕公此作,以金碧山水之笔,写林泉高致之怀。'绨缃歌美誉,丝竹咏芳尘'见庙堂文采,'思挂五都冕,言访北山巾'显丘壑深情,末句'千祀耀平津'更将个人情志升华为永恒意象,直追《诗经·小雅》'穆如清风'之境。"

文学史家郑振铎特别推崇诗中时空处理:"在'圣历开环象'的宏大叙事中,巧妙嵌入'花发小堂春'的私密视角,这种史诗笔法与抒情特写的交融,正是盛唐台阁体的至高境界。'玉鼎升黄阁'与'日御警寅宾'的对仗,将天文历法意象化为政治隐喻,可见张说(燕国公)作为开元名相的深湛学养。"

当代词学家叶嘉莹指出:"此诗最妙处在'刚健含婀娜'。'昌年降甫申'用《诗经》典故显刚健之骨,'花发小堂春'取齐梁格调为婀娜之姿,而'调风振薄俗'二句,实为左仆射以宰相身份作出的文化宣言,比其《幽州新岁作》更见政治家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