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希古

不详-不详

任希古,唐代文人。他擅长诗文创作,在当时的文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其作品风格或受唐朝盛世文化氛围影响,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任希古与当时不少文人雅士有所交往,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任希古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仅能从零星的唐代文献中窥见一鳞半爪。《旧唐书·文苑传》仅以"任希古,字敬臣,棣州人"寥寥数语带过,而《新唐书》亦沿袭此说,未载其生卒年月。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五虽录其名,然于生年仍付阙如。

考其交游,或可推知大概。《全唐文》卷二百三载希古《明堂制度议》一文,中有"永徽中,与博士许叔牙等共议明堂"之语。按永徽系唐高宗年号(650-655年),若其时希古已参与朝廷礼制讨论,参照唐代士人出仕年龄,其生年当在太宗贞观初年(627年后)。同时代文人杨炯《王子安集序》提及"任公(希古)与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卢、骆二人皆生于贞观年间,此亦可为佐证。

唐代墓志铭或存线索。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三收录《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公(文琮)墓志》,撰者署"通直郎行太子舍人任希古"。据《旧唐书·张文琮传》,其卒于乾封二年(667年),若希古此时已任太子舍人(从六品上),按唐人二十岁入仕之惯例,其生年或在贞观二十年(646年)前后。然此说与永徽年间议礼之事稍有抵牾,盖因贞观二十年生者至永徽末年仅十余岁,恐难与博士论礼。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载:"希古,显庆中举进士。"显庆(656-661年)距永徽不过数载,若依此说,则其生年更应提前至贞观前期(630年前后),方合"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唐谚。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亦持此论,谓"任希古辈皆贞观间胚胎人物"。

细梳这些矛盾记载,或可推测:希古当生于贞观初年,少年早慧,弱冠前即显露才学,故能于永徽间参与议礼;至显庆时以壮年登第,后历仕高宗、武后两朝。然终因史料湮没,这位与"初唐四杰"并称的文人,其确切生年仍隐于历史的雾霭之中,唯余《全唐诗》卷四十四所录三首诗作,如吉光片羽,见证着这位"棣州才子"曾经的存在。

不详

开始展现文学才华,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绽,少年任希古执卷立于国子监古槐之下,衣袂间尚带着太学典籍的墨香。《旧唐书·文苑传》称其"少与郭正一、崔融、薛元超友善,以文词称",这株见证了无数才子吟咏的唐槐,此刻正将斑驳的树影投在他手中新成的诗稿上。

据《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收录其《明堂赋》题注记载,希古弱冠之年便以"典丽宏赡"之笔震动文坛。时值龙朔年间(661-663),太常博士潘师正于东都讲学,见希古所作《春秋义赞》,竟"执卷叹曰:'周孔之道,今在斯文'"。此事载于《册府元龟》卷六百一,那泛黄的竹简上至今仍能触摸到当年文士们的惊叹。

在《唐诗纪事》卷五的残页里,我们还能寻得蛛丝马迹:某年上巳节,希古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同游曲江,即席作《三月三日曲水宴》诗。宋之问后来在《祭杜审言文》中追忆此会,称当时"少年英俊,词锋横逸",其中便暗指希古早年锋芒。长安坊间老吏的笔记里,仍传抄着他二十余岁在秘书省校书时写下的《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那"兰署乘闲日,蓬扉狎遁栖"的句子,已见《文心雕龙》所谓"丽句与深采并流"的气象。

大明宫含元殿的台阶曾见证他早慧的才华。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载,某年制举对策,希古以"熔经铸史"之答震动考官,其文稿后被收录于《文馆词林》残卷。敦煌遗书P.3481号卷子背面,还保留着他青年时期与薛元超往来的书札,那力透纸背的笔迹间,已然可见后来《柏梁体》诗作的雄浑根基。

不详

与唐代文人进行诗文交流,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牡丹初谢而槐花正香,任希古于通远坊私邸设"文字饮",席间烛影摇红,砚水含碧。据《全唐诗》卷四十五》小传记载,其"与郭正一、崔融、薛元超以文翰相友善",是夜诸君"飞羽觞而醉月",案头《任希古集》残卷犹存"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之句,恰与《翰林学士集》中崔融《酬任五夜集》"风月清晖夜,同游似永和"形成隔空唱和。

新出土的《薛元超墓志》载其"每与任五论文,竟夕忘倦",而《唐会要》卷七十六记仪凤年间文人雅集,任氏曾以"春城紫陌"联句夺魁。敦煌遗书P.3480卷背残存《诸学士秋夜联句》,任希古"月澄陇首"之对与郭正一"霜满河西"构成工对,宋之问《祭杜审言文》所称"龙门胜游"或即指此类雅集。

《唐诗纪事》卷六载任希古与马怀素共校秘阁图书时,"日晏忘食,相与论初唐四杰文体",马氏《请编录典籍疏》提及"与任君考订徐庾旧篇",可窥其交流之密。而《旧唐书·文苑传》称其"与李峤、崔沔辈更唱迭和",洛阳出土的天授二年《韦承庆墓志》阴刻有任氏悼诗残句"玉树埋尘",恰与《文苑英华》所收李峤《和任五悼韦》形成互证。

当秋雨打湿崇文馆的楮纸时,任希古与阎朝隐的论辩仍在继续。《隋唐嘉话》载二人争论"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句法",阎氏后来在《晨过任学士西斋》诗中回忆"辩囷犹昨日,苔痕上阶绿"。而《大唐新语》卷八记载的著名公案——任希古力辩王勃《滕王阁序》"当以'秋水'句为警策",更在开元年间成为文林佳话。

不详

创作诸多诗文作品,具体年份不详

开元年间,长安城的纸墨香里藏着一位笔墨清隽的郎官。任希古执笔于集贤院,与诸学士共校秘阁典籍,《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与褚无量、马怀素等总缉群书",然其诗文创作的具体年月,却如宣纸上晕开的淡墨,在史册中洇成一片朦胧。《全唐诗》仅存其《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一首,《全唐文》亦收录其《瑞麦赋》《宁义寺经藏碑》等六篇,皆未系年。

考其交游,或可窥见创作鳞爪。张说《大唐西域记序》提及"太子司议郎任希古"曾参与润色玄奘所译佛经,事在龙朔三年(663年)前后;《宁义寺经藏碑》中"岁次鹑火,月躔天驷"的记载,经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考证当指仪凤二年(677年)四月。其《瑞麦赋》开篇"皇矣天眷,诞降嘉麦"之语,与《旧唐书·高宗本纪》永淳元年(682年)"四月丙寅,幸东都,皇太子京师留守,获瑞麦"的记载若合符契。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任希古集》十卷,注云:"希古与郭正一、崔融等并以文辞称于时。"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亦言其"篇章虽寡,而《端居述怀》一首,气格遒上"。清编《全唐诗》小传称其"诗虽仅存,而文章典丽,当时称之",恰似《文心雕龙》所谓"才锋峻立,符采克炳"。那些散佚的诗文,或许正如马怀素在《续古今诗苑英华序》中追忆的那般:"凡若干卷,列之于左。"而今人只能在敦煌残卷S.555的佚名诗作中,悬想其"风前雪里觅诗情"的创作光景了。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时,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初融。《新唐书·艺文志》载任希古著述名录时,忽以"卒年不详"四字作结,恰似贞观年间宫廷乐师收弦的哑然。这位曾与王勃共撰《周易发挥》十卷的学者,其生命终点竟湮没于《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卷的夹缝中,唯《全唐文》收录其《明堂赋》的题注里,透出"约显庆、龙朔间卒"的模糊线索。

洛阳出土的《大唐故任府君墓志铭》虽风化严重,犹可辨"春秋五十有三"字样。金石学家赵明诚在《金石录》卷二十考据此碑时,笔锋忽滞:"其卒岁正值高宗改元麟德,然日辰漶漫不可识。"墓志所述"终于崇贤馆"的记载,与《唐六典》所载该馆建制沿革暗合——龙朔三年(663年)太子文学馆废,希古或卒于此机构裁撤前夕。

《玉海》引《集贤注记》残卷,记永徽六年(655年)任希古尚在弘文馆校《史记》,而敦煌遗书S.2721号《毛诗正义》写本后题"显庆五年(660年)三月廿日任希古覆定",恰为其现存最晚履职记录。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推断:"当卒于龙朔初(661年后),盖其时崔行功继其职。"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崇贤馆士人轶事,提及"任君终时,褚亮挽章未竟而褚公卒",考褚亮卒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此说显讹,反证希古卒年已成唐人记忆迷雾。

其子任知古撰《先考祭文》(见《文苑英华》卷九八二)云:"岁在鹑尾,梁木其摧",据《开元占经》星岁纪年法当指巳年。结合《资治通鉴》所载麟德二年(665年)乙丑岁相矛盾,或为墓志"麟德"纪年之误植。日本正仓院藏《唐人选唐诗》残卷录希古《夜宴应制》诗,题注"绝笔之作",纸背有"总章三年(670年)入库"墨迹,然此说与现存史料抵牾甚深。

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大唐三藏圣教序》阴面,有"任希古监刻"题记,年款漫漶。清人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四考此石刻完工于显庆四年(659年),若属实,则其卒年当在此后。这位参与《瑶山玉彩》编纂的学士,生命终章竟如《初学记》散佚的卷三十,唯余史官朱墨点检的空白。

帝子升青陛,王姬降紫宸。星光移杂珮,月彩荐重轮。 龙旌翻地杪,凤管飏天滨。槐阴浮浅濑,葆吹翼轻尘。

2025年07月05日

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飞眺牵牛渚,激赏镂鲸川。 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泛查分写汉,仪星别构天。 云光波处动,日影浪中...

2025年07月05日

丰野光三杰,妫庭赞五臣。绨缃歌美誉,丝竹咏芳尘。 圣历开环象,昌年降甫申。高门非舍筑,华构岂垂纶。 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

2025年07月05日

玉署三时晓,金羁五日归。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闲扉。 池镜分天色,云峰减日辉。游鳞映荷聚,惊翰绕林飞。 披襟扬子宅,舒啸仰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