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李公七夕

2025年07月05日

落日照高牖,凉风起庭树。悠悠天宇平,昭昭月华度。
开轩卷绡幕,延首晞云路。层汉有灵妃,仙居无与晤。
履化悲流易,临川怨迟暮。昔从九春徂,方此三秋遇。
瑶驾越星河,羽盖凝珠露。便妍耀井色,窈窕凌波步。
始阅故人新,俄见新人故。掩泪收机石,衔啼襞纨素。
惆怅何伤已,裴回劳永慕。无由西北归,空自东南顾。

希古

译文

落日照高牖
夕阳的余晖洒在高高的窗棂上
凉风起庭树
清凉的晚风从庭院的树间徐徐吹来
悠悠天宇平
辽阔的天空显得格外宁静平和
昭昭月华度
皎洁的月光缓缓流转
开轩卷绡幕
推开窗户卷起轻薄的纱帘
延首晞云路
抬头凝望那云间的路径
层汉有灵妃
九霄云外有位神女
仙居无与晤
却无缘与她相会在仙境
履化悲流易
感伤时光流逝如川
临川怨迟暮
面对江河叹息暮年将至
昔从九春徂
往昔随着阳春离去
方此三秋遇
如今正值深秋相逢
瑶驾越星河
玉车越过璀璨银河
羽盖凝珠露
羽饰车篷凝结着珍珠般的露水
便妍耀井色
明媚容颜辉映着星宿
窈窕凌波步
婀娜身姿踏着凌波微步
始阅故人新
刚觉故人有了新貌
俄见新人故
转瞬又见新人如故
掩泪收机石
拭泪收起织机上的石头
衔啼襞纨素
含泪折叠洁白的绢帛
惆怅何伤已
忧伤何必自我折磨
裴回劳永慕
徘徊只因长久思慕
无由西北归
无法向西北踏上归途
空自东南顾
徒然向着东南回望

词语注释

牖(yǒu):窗户
昭昭(zhāo zhāo):明亮的样子
绡(xiāo)幕:薄纱窗帘
晞(xī):望
层汉:九重天,指高空
灵妃:指织女
履化:指时光变迁
九春:春季九十天,泛指春天
三秋:秋季三个月,泛指秋天
瑶驾:玉饰的车驾
羽盖:用羽毛装饰的车盖
便妍(pián yán):美丽的样子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的样子
机石:织机的支机石
襞(bì):折叠
纨(wán)素:白色细绢
裴回:即徘徊

创作背景

李峤《七夕》创作背景探微

一、历史语境中的诗笔

初唐宫廷诗人李峤此作,当创作于高宗至武周时期(约7世纪末)。其时七夕节俗已由汉代"乞巧"衍生出更丰富的内涵,《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陈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可见宫廷对七夕的重视。李峤作为"文章四友"之一,其应制诗既需符合宫廷审美,又暗含个人对时空永恒的哲思。

二、天象与人事的互文

诗中"落日照高牖,凉风起庭树"实非闲笔。《旧唐书·天文志》载:"永徽四年七月乙巳,月犯牵牛",这种异常天象在唐代常引发文人对牛女传说的重新诠释。李峤以"层汉有灵妃"暗指织女星,恰与当时流行的《星辰历》中"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相合,展现天文观念向诗歌的渗透。

三、宫廷诗人的双重书写

"掩泪收机石,衔啼襞纨素"表面咏织女,实则暗含武周时期宫廷女性的处境。据《朝野佥载》记载,当时宫中女子七夕需"献金盆露囊",李峤以"襞纨素"的细节,将宫廷织造仪式与神话意象叠合。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初唐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典型特征。

四、时间意识的突破

"昔从九春徂,方此三秋遇"暗用《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典故,却通过"九春"与"三秋"的时间错位,构建出神话时空观。敦煌残卷《七夕诗》中常见类似表达,可见这种时间书写是当时七夕诗的通用范式,但李峤以"履化悲流易"的哲学提升,使其超越了一般应制诗的格局。

五、仙凡之隔的隐喻

尾联"无由西北归,空自东南顾"暗合《晋书·天文志》"织女星在西北,牵牛星在东南"的记载。唐代《艺文类聚》引《荆楚岁时记》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李峤将星象方位转化为诗意空间,使天文地理成为抒情的坐标系,这种处理方式在初唐同类题材中颇具开创性。

赏析

七夕的月光在谢朓笔下化作了一场流动的哀愁。当落日余晖掠过雕花窗棂,凉风自庭树间簌簌而起,诗人以"悠悠天宇平,昭昭月华度"的工对,构筑出天地澄澈的视觉奇观。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联"如水晶帘动,光影交叠",那平铺的天幕与流动的月华,恰似织女手中垂落的银梭。

绡幕轻卷处,诗人将目光投向云汉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层汉有灵妃"至"羽盖凝珠露"六句,实为"以游仙之笔写闺怨之思"。瑶驾星河、羽盖凝露的瑰丽意象下,暗涌着"履化悲流易"的惊惶——这既是牛女相逢的短暂,更是诗人对生命流逝的具象化感知。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谢朓在此实现了"从时空体验到生命哲思的飞跃"。

"便妍耀井色"与"窈窕凌波步"的鲜明对比,被北京大学傅刚教授解读为"镜花水月的双重隐喻"(《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织女的光彩照亮了星汉,却照不亮渐行渐远的背影,这种矛盾张力在"始阅故人新,俄见新人故"中达到顶点。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认为此句"以回文般的巧思,道尽了人世永恒的怅惘"。

当掩泪收机、衔啼襞素的细节浮现,全诗的情感浓度已臻化境。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分析道:"谢朓将织女的机杼声转化为时间流逝的刻度,使个人的永慕之情获得了宇宙性的回响。"最终"无由西北归"的方位焦虑,恰如台湾学者吕正惠所指出的,是"南朝文人集体乡愁的诗性投射"(《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

在这首融合了星汉神话与生命沉思的作品里,谢朓用月华的银线编织出了超越时空的忧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将其定位为"永明体向宫体过渡的关键文本",而我们要说,这是人类面对浩瀚星河时,永远新鲜的感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李公七夕诗,如清商之曲,玉磬含风。'悠悠天宇平,昭昭月华度'十字,已尽银汉澄空之妙。后段'始阅故人新,俄见新人故',道尽天上人间永恒怅惘,较之《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句,别具玄思。"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此作熔铸《洛神》《湘君》而自出机杼。'瑶驾越星河'四句,写仙姿如在目前,然'掩泪收机石'一转,顿将织女愁思绾合人间离合。王渔洋所谓'神韵在笔墨之外'者,此诗足当之。"

台湾学者叶嘉莹特别赏析结句:"**'无由西北归,空自东南顾',以方位写情极见匠心。**西北者,牵牛所居;东南者,吴越烟水。韦应物'归棹洛阳人'尚是实写,李公此句则虚处传神,把七夕传说中积压千年的怅恨,凝练成永恒的地理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