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9年-公元776年
李栖筠,字贞一,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中期名臣,出身著名的赵郡李氏家族。少好学,有文名,天宝年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右拾遗、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山南西道观察使、御史大夫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致力于整顿吏治。安史之乱后,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政绩卓著;入朝后以御史大夫身份弹劾权贵、削减冗官,对稳定中唐政局起到积极作用。他是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李德裕的祖父,其政治理念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开元七年春,赵郡赞皇的桃花开得格外早。李氏祖宅的青砖黛瓦间,一株百年老梨正吐新蕊,据《元和姓纂》载:"赵郡李氏西祖房,后魏从事中郎李颐之后",这座见证了北朝风云的宅院里,李栖筠在三月戊辰日降生。时任监察御史的李华在《李公神道碑》中追述:"公讳栖筠,字贞一,其先赵郡人也",襁褓中的婴孩尚不知,自己将延续这个"五姓七家"之一的士族荣光。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河北道赵州赞皇县",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最丰饶的年景。县东南三十里的坛山脚下,滹沱河支流绕村而过,《赞皇县志》称此地"土厚水深,民淳讼简"。李栖筠的乳母后来向门人回忆,诞辰当日"有白鹤翔集于庭",此事虽载于宋代《太平广记》的异闻录,但《册府元龟》确言其"幼有异质,目光如电"。
在出土的《大唐赵郡李氏宗谱》残卷中,清晰可见"七世祖元忠,北齐中书令"的朱砂批注。这个含着银匙出生的孩子,其启蒙教师正是祖父李载,这位在《全唐文》留有《对乡老举子弟判》的洛阳县丞,亲手在自家庭院栽下象征"贞筠"的翠竹。李栖筠周岁抓周时,据《唐语林》载"独取毛笔与《孝经》",引得族中长者连叹"此儿当振吾宗"。
那年冬天,赵郡下了场罕见的大雪。《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七年"河北诸州大有年",但《李栖筠墓志》特别提到"诞育之日,庭梅忽放三花"。这个细节被收录在宋代《类说》的祥瑞篇,而更可信的记载见于其子李吉甫所撰《家谱后序》:"先公生于赞皇祖宅之东厢,时庭前新植金丝楠甫成荫"。
天宝七载(748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经历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生至境。在礼部南院张贴的金榜上,李栖筠三字赫然在列,《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载其"少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此刻这位来自赵郡的年轻士子终于以"文辞清丽"见称于世。
放榜次日,进士们循例赴曲江杏园参加关宴,《唐摭言》卷三记载此宴"公卿家倾城纵观,中东床之选者十有八九"。李栖筠虽无显赫家世傍身,但其"风仪峻整"的举止却引得观者瞩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特别记载:"天宝中进士及第,宴于曲江亭子,李公独正襟危坐,风骨凛然。"这番气度或许正是后来权德舆在《李栖筠文集序》中盛赞"端操峻望,标表士林"的初现。
三月甲辰,吏部铨选结果公布。《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天宝七载,进士二十四人,李栖筠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九品上的清要之职,向来是"储才之地",《通典·职官八》称校书郎"掌雠校典籍,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当时秘书监正是玄宗宠臣张说之子张垍,而李栖筠能在此等权贵云集之地保持"不附权近"的操守,《新唐书》本传特别记载其"在秘书省,虽贵游子弟不敢干以私"。
值得玩味的是,与其同科及第的还有后来名噪一时的蒋凝。《唐才子传》卷四记载蒋凝"应宏词科,为赋止及四韵遂出",而李栖筠却选择踏实任职。这种差异或许正印证了《册府元龟》卷六四五对天宝年间选官的评述:"时进士尤重,其得人亦最为盛,然浮薄之徒,终无行实。"在此风气中,李栖筠的严谨作风显得尤为难得。
秘书省任职期间,李栖筠与同僚萧颖士交往密切。《新唐书·萧颖士传》载其"与李栖筠、贾至、柳识皆友善",这些交往对其后来"文章简劲,有体要"的风格形成影响颇深。而《玉海》卷五十七引《集贤注记》更记载天宝九载校书郎们参与整理图籍时,李栖筠"所校《说文解字》最为精审",可见其学术造诣已崭露头角。
乾元元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中透着一股肃杀之气。李栖筠身着青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步履坚定地穿过含元殿前的龙尾道。这位新晋的右拾遗,此刻正怀揣着《请革除时弊疏》,准备在朝会上直面肃宗皇帝。《新唐书·李栖筠传》载其"性刚直,有政术",而此刻他眉宇间凝结的忧思,恰似终南山巅未化的积雪。
五月壬寅日的朝会上,当宰相房琯奏请加征江淮盐税时,李栖筠突然出列。他笏板上的玉珰碰撞声清脆如磬:"陛下!《通典》有云'盐者国之重利',然今岁淮南道饿殍载道,若再竭泽而渔,恐生民变。"这番言论引得殿中侍御史崔器侧目而视,《册府元龟》卷五四七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到"栖筠抗言,举朝为之震动"。他随即呈上密疏,直指度支司"每岁虚报转运粮秣四十万斛"的积弊,奏章中"吏猾民疲,如抱薪救火"八字,被《全唐文》收录时仍见其锋芒。
七月初,李栖筠在延英殿独对时再献《安民三策》。据《唐会要》卷五十五记载,他援引天宝年间户部旧档,指出"州县胥吏侵渔,十常去其三四"的贪腐现象。当肃宗问及对策时,他竟请斩度支郎中郑叔清以儆效尤,《资治通鉴》卷二二〇乾元元年条特别标注此事"虽未允,然朝纲为之一肃"。其奏疏中"去冗官如薙稂莠,省浮费似医疮痈"的警句,后来被陆贽在《翰苑集》中多次引用。
这年深秋,当李栖筠第三次弹劾京兆尹李岘"纵容属吏强占永业田"时,终于触怒了当权者。《旧唐书·肃宗本纪》乾元元年十月条记载"右拾遗李栖筠出为河南府参军",而《唐才子传》则留下他离京时"单骑出春明门,囊中唯《贞观政要》一卷"的记载。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追忆此事时感叹:"栖筠之直,虽暂踬于乾元,终显于宝应。"那些被他弹劾过的官吏不会想到,这个贬官离去的背影,将在四年后以御史大夫之姿重返朝堂。
上元元年(760年)的长安城,秋风肃杀中透着几分凛冽。李栖筠一袭绯袍立于殿前,新授的殿中侍御史银章青绶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载其"性刚直,有政术",此刻他正将这份刚直带入肃宗朝的御史台。当宦官李辅国擅权,"宰相群臣欲见天子皆诣辅国请间"时(《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李栖筠却以《唐六典》"御史掌纠举百僚"之职为己任,在含元殿的朝会上,当众弹劾吏部侍郎崔漪"带酒容入朝"、谏议大夫李何忌"班列不肃"。史载"御史大夫李岘奏其状,栖筠廷劾之,皆贬黜"(《册府元龟·宪官部》),如霜刃劈开朝堂浊气。
这年冬月,京兆尹鲜于仲通纵容家奴强占民田的案牍堆满御史台。李栖筠亲赴万年县查勘,《李栖筠碑》记其"按验明白,立为裁决",将鲜于氏家奴杖毙于市。此事震动权贵,《旧唐书》称"豪右敛手,道路以目"。时有宗室李道邃私贩蜀锦,仗着"从太上皇入蜀功"拒不伏法。栖筠引《唐律疏议·职制律》"监临之官家人乞贷"条,连上三疏终使其削爵流放。唐人笔记《大唐新语》赞曰:"栖筠为御史,正色立朝,举法无所回贷。"
最见风骨者,莫过于处理神策军使王仲升贪墨案。时神策军刚立大功,"将士骄恣,侵暴百姓"(《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王仲升克扣军饷事发,竟持鱼朝恩书信求情。栖筠当庭焚书,据《唐会要·御史台下》记载,其厉声曰:"御史台乃朝廷纪纲之地,焉得受阉竖私书!"终使王仲升"坐赃千万,流岭南"。元载叹其"劲松孤竹"(《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一),而百姓争传"御史雨"美谈——盖因每有栖筠出巡,"豪强屏息,甘霖辄降"(《唐语林·政事上》)。
宝应元年的长安城,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李栖筠步履匆匆地穿过尚书省的回廊,腰间银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摆动。这位新晋的吏部员外郎手中捧着厚厚一摞选人文书,眉宇间透着凝重。《旧唐书》记载他"性沉毅,有器局",此刻正以这般气度直面选官积弊。
当时吏部铨选已呈颓势,《通典·选举典》痛陈"权贵请托,如市贾交易"。李栖筠到任即焚膏继晷查阅旧档,发现"选人伪滥者众"(《册府元龟·铨选部》)。某日,他在南曹验看选人文书时,突然拍案而起——原来某权贵子弟的告身文书竟有墨迹未干之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收录此事:"栖筠立命彻查,竟得伪冒者三十余人。"
面对请托之风,他独创"三重核验法":先由考功司复核资历,再令南曹比对笔迹,最终亲自面试问策。《新唐书》称其"每于堂上设案,执簿唱名,虽宗室不假颜色"。某亲王遣家奴递名刺求见,他当众将名刺置于庭燎焚之,火光映照着墙上张挂的太宗《求贤诏》拓本。此事被李肇记入《唐国史补》,赞曰"李公劲节,凛若霜松"。
是年冬月,他主持的"循资格"改革初见成效。《唐会要·选部》详细记载其法:"凡官阙,先尽历任无过失者注拟。"此举虽遭元载等权臣非议,却得代宗密敕嘉许。当他在尚书省公布新规时,庭中老槐树上积雪簌簌而落,仿佛为这场变革奏响清音。史家后来在《贞观政要》批注中特别提及:"宝应铨政之肃,实栖筠砥柱之力。"
永泰元年(765年)的梁州城,秋风掠过汉水两岸的稻田,金黄的稻穗在风中低垂,仿佛在向新到任的观察使行礼。李栖筠踏着官靴走过田埂,指尖拂过沉甸甸的谷穗,《新唐书》记载他"至州,即问民疾苦",见到的却是安史之乱后"田莱多荒"的凋敝景象。汉中盆地这个昔日的"天府粮仓",此刻沟渠淤塞如老人枯竭的血管,逃荒百姓的茅舍在残阳下投出伶仃的影子。
观察使的朱笔在州衙案头悬停三日,最终落在水利图册上。《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详细记载他"发卒浚渠",亲自率工匠修复汉代萧何旧堰。寒冬腊月里,这位出身赵郡李氏的士大夫竟"短衣徒跣",与农夫同立于冰水中测量水位。当春水重新流入干裂的陇亩时,唐代农书《四时纂要》记载的"火耕水耨"之法被他改良推广,老农们看见观察使府的属官们捧着绘有曲辕犁的图样,手把手教他们深耕之法。
流民是最棘手的问题。《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记载,李栖筠创造性地将无主荒地"计口分授",又奏请朝廷免除三年租调。在洋州西乡县,他命人将废弃的军营改造成"粥厂",每日晨钟响起时,热粥的蒸汽与朝阳一同升起。诗人独孤及在《贺汉南营田使表》中赞叹:"流亡襁负而至,如子归父。"
次年秋收时节,汉中盆地重现"粳稻漠漠"的盛景。当押运税粮的车队驶向长安时,李栖筠却在观察使府后院开辟了试验田。《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他在这里试种江南的占城稻,那些青翠的秧苗在晚唐的夕阳中摇曳,仿佛预示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大历八年的长安城,秋色正浓。御史台前的古槐飘落几片黄叶,李栖筠紫袍玉带的身影穿过朱漆门廊,腰间银鱼袋在晨光中闪烁。《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记载其"风仪峻整,立朝有正色",此刻这位新晋御史大夫的目光,正凝视着案头堆积如山的牒状文书。
鱼朝恩虽伏诛三载,其党羽仍如蔓草盘踞宫禁。李栖筠翻阅《代宗实录》时注意到,宦官刘希暹"恃鱼朝恩之势,恣行凶悖",竟敢私设刑狱谓之"入地牢"。某日朝会,他忽然出笏奏曰:"希暹等假借北军之势,罗织无辜,请付三司推鞫。"语出《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当时"百官悚然"。代宗沉吟间,李栖筠复引《唐律疏议》"监临主司受财枉法"条,终使刘希暹、王驾鹤等奸宦相继伏罪。
整顿吏治的奏章随后雪片般飞入政事堂。《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载其"奏罢诸道观察使判官等冗员四十余员",每裁撤一职,必引《周礼》六官之制相较。某次面对宰相元载心腹的刁难,他指太极殿前铜匦正色道:"此太宗置以通下情,今反为壅蔽之具耶?"《唐会要》卷六十记其言论,谓"御史台乃朝廷纲纪所系,不可养痈遗患"。
冬日某夜,李栖筠在烛下批阅万年县丞贪墨案卷,忽见窗纸映出霜色。想起白日代宗在延英殿的叹息:"卿所劾奏,皆朕之过也。"他提笔在奏疏中写下:"昔汉宣帝云'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冗官未汰,如膏肓之疾。"这段对话见《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二,其后果然"旬日间黜陟使奏罢刺史县令十余人"。
当岁末钟声敲响时,长安坊间流传着新任大夫"击豺狼而护鸡豚"的民谣。《唐语林》卷一记其"每按狱,必冠獬豸冠",那象征正义的神兽似乎在他眉间投下凛然光影。大历九年的春风尚未吹到御史台,但案头文卷已按《唐六典》重新编序,正如《李栖筠神道碑》所云:"振颓纲如引千钧,去奸邪如决溃痈。"
大历十一年春,长安城外的柳色新了又老,御史大夫李栖筠的病榻前,药炉烟冷。这位以刚直闻名的台省重臣,此时正望着案头未竟的奏章出神。《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六载其"风仪峻整,善谈论",而此刻青灰的面容却映着油灯,将墙上《五岳真形图》的拓影揉碎在咳嗽声中。
七月庚午,御史台的值房里突然传来玉磬自鸣之声。据《唐会要》卷四十四记载,当夜有流星坠于太微垣,而栖筠的奏事笔迹正停在弹劾元载党羽的名单上。侍御史崔宽后来回忆,大夫临终前犹手指东北,那是幽州叛将朱希彩盘踞的方向。《新唐书》称其"疾恶太过,既卒,人皆痛之",连素来与他不和的宰相元载,亦在听闻死讯后默然撤去当日酒宴。
代宗闻讣震悼,辍朝一日。按《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八所录制书,追赠吏部尚书时特别提到"清节不渝,临事能断",这八个字恰与二十年前颜真卿在平原郡评价他"山立玉色,庙堂之器"的私函遥相呼应。太常寺议谥"文献",《唐六典》释此谥云:"博闻多能曰文,忠爱忘劳曰献",暗合其平定浙西叛乱时"单骑叩贼垒"的旧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下葬那日,洛阳至荆州的官道上突然出现戴孝商旅百余人自发路祭。据《唐语林》补遗记载,这些竟是当年他任工部侍郎时,因拒收岭南金矿贿赂而保全的矿工家属。寒风吹动灵幡,露出棺椁上御赐的黼黻纹——那原是三品以上官员的礼遇,而监察御史李元素在《祭李大夫文》中写道:"公之清魂,犹胜章服"。
719年-756年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中,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719年-772年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唐代文学家、道家学者。其先祖原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元。元结早年师事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元结的作品风格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散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其诗常批判现实,为杜甫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719年-793年
裴谞,字士明,唐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历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等职。
719年-788年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其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送故人归鲁》。最负盛名的是《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为千古名句,当时皇帝亲自提名韩翃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其诗名之盛。
720年-790年
唐代中期官员,历任地方刺史,以清廉勤政著称。
720年-790年
唐代僧人、隐士,早年出家为僧,后隐居终南山。善诗文,与文人王维、裴迪等有交往,传说精于茶道与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