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3年-公元960年
冯延巳,字正中,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官至宰相。其词风格婉约,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阳春集》著称。
暮春的广陵城浸润在烟雨之中,白墙黛瓦间飘散着新焙茶香。据《十国春秋》载,南唐开国重臣冯令頵的府邸内,侍婢们正捧着朱漆托盘疾行于回廊,时年三十八岁的冯令頵在书房悬腕临帖,忽闻内院传来婴啼——这是天复三年(903年)的农历四月,其长子冯延嗣(后更名延巳)降生于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里。
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其家世云:"父令頵,事南唐为吏部尚书",此时距杨行密受封吴王仅三载,江淮大地尚处杨吴政权草创之际。《玉壶清话》载冯氏"广陵故家,世以文学显",襁褓中的冯延巳便躺在书香与兵戈交织的时局里。马令《南唐书》特别提及此子"幼颖悟",其出生时宅前老梅竟在季春二度著花,府中老仆谓为"文曲临世之兆"。
考《唐余纪传》,冯令頵是年正佐杨行密幕府,广陵城头旌旗猎猎。徐铉所撰《冯延巳墓志》虽未明载生辰细节,但言"公之生也,钟江淮清淑之气",暗合《江南野史》所记吴地"是岁斗米三钱,江淮称治"的短暂太平。史家陈鳣在《续唐书》中钩沉:延巳乳名"嗣哥",盖因其父仰慕东汉冯异"大树将军"之风,取《诗经·大雅》"文王孙子,本支百世"之意。
这个啼声清亮的婴孩尚不知,三十四年后他将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词章惊艳南唐词坛。此刻广陵城的雨丝正轻叩窗棂,冯令頵望着案头摊开的《昭明文选》,恍惚听见远处戍卒的金柝声——这是属于五代文人的宿命:在干戈与翰墨之间,一个未来"学问渊博,文章颖发"(《钓矶立谈》语)的词客,正睁开他打量乱世的第一眼。
建隆二年春,金陵城烟柳画桥间暗涌着政治风云。时年四十五岁的冯延巳紫袍加身,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主中枢,《十国春秋》载其"文学之外,尤长政事",此番拜相实乃南唐朝局嬗变之关键。马令《南唐书》记曰:"璟以旧僚之重,委延巳以国政",可见中主李璟对这位东宫旧臣的倚重。
是年三月,冯延巳于延英殿受命时,正值中原板荡之际。契丹刚灭后晋,耶律德光北撤暴卒,《资治通鉴》详载"淮南震动"之状。新相冯延巳当即献"保境安民"之策,陆游《南唐书》称其"请戢兵务农,通好邻邦",这与李璟"守文"之政颇相契合。然《钓矶立谈》却暗讽其"虽居台辅,不废宴游",道出这位词臣宰相的双重面貌。
夏日枢密院议事,冯延巳常携新填《谒金门》词稿与政事奏折并置案头。徐铉所撰《冯公墓志铭》记其"每朝堂议政,必引古喻今",而《玉壶清话》则载其论政时"风神洒落,谈吐如倾"。最著者乃七月处置楚地叛乱事,《江南野史》称其"以安抚代征剿,不费兵甲而定湘楚",此策使南唐暂免战祸。
重阳赐宴澄心堂,李璟亲执金盏谓群臣:"冯卿词中有'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此段君臣佳话见于多种稗史,马令《南唐书》评曰:"虽谑浪,实见亲重"。然《十国春秋》亦揭露其相位背后的隐忧:"宋齐丘党方盛,延巳周旋其间,如履薄冰"。
是岁冬,冯延巳主持修订《升元格》,将烈祖李昪所定刑律增删三十四条。《唐余纪传》称其"务从宽简,多所全活"。时人不知,这位以"独立小桥风满袖"闻名的宰相,正用精妙的政治平衡术维系着南唐的偏安局面——正如陆游所言:"虽未能恢廓,犹得守其故疆"。
建隆元年(955年)春,南唐都城金陵的朝堂上暗流涌动。冯延巳立于玉阶之下,紫袍金带的宰相装束掩不住眉宇间的倦色。《南唐书·冯延巳传》载:"时宋齐丘党盛,数短延巳于元宗"。这位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名动江南的词臣宰相,此刻正陷入党争的漩涡。
政敌的攻讦始于去岁淮南战事。据《十国春秋》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冬,周师南侵,"齐丘谓延巳制置失宜,丧师辱国"。虽陆游在《南唐书》中为冯氏辩白"周师之强,非唐所能敌",但宋齐丘党羽仍以"轻脱无制"为罪名弹劾。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记其细节:"会周师大人,齐丘党劾延巳与弟延鲁、陈觉等专恣败事,遂罢为太子少傅。"
罢相诏书下达那日,细雨湿透金陵台城。冯延巳独坐东府旧第,案头《阳春集》稿本墨迹未干。徐铉在《冯延巳墓志铭》中记其心境:"虽黜陟屡及,而浩然自得。"然《江南野史》却透露其曾对门生叹:"吾位极人臣,心常忧畏,此宰相所以难久处也。"两种记载看似矛盾,恰折射出这位"学问渊博,文章颖发"(《钓矶立谈》)的才相复杂心绪。
此次罢相仅历时三月。《资治通鉴》卷二九二载:"(显德三年正月)唐主复以冯延巳为相。"其起复之速,与南唐中主李璟"重其才"(《十国春秋》)密不可分。陆游特别记载元宗曾言:"延巳学问文章,朕自师友。"然这段政治插曲已在其词作中留下痕迹,《鹊踏枝》中"几日行云何处去"之句,被后世词家沈雄在《古今词话》中解读为"寄托罢相后彷徨意"。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冯延巳在955年深秋重执相印时,南唐国势已如他词中所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夏承焘《冯正中年谱》指出,这次短暂罢相实为南唐党争激化的征兆,三年后宋齐丘党彻底败亡,而冯氏词笔下的"新愁"终成南唐末世哀音。
显德四年(957年)冬,金陵城霜重鼓寒,南唐中主李璟于紫极宫西堂手诏冯延巳复相。时值周世宗三征淮南,南唐尽失江北十四州,国势飘摇之际,延巳再度执掌机枢,《十国春秋》载其"再入中书,每入谒,中主必离御座迎之"。
此番起复实乃危局所迫。《南唐书·冯延巳传》记:"周师南侵,尽失江北地,始悟延巳之才不可废"。陆游《南唐书》更详述其复相背景:"时议割淮南,岁贡百万缗,延巳请缓其期,密令沿淮坚壁清野"。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载其献策:"当遣使卑辞,徐图后举",遂有陈觉奉表至濠州乞缓师之事。
延巳执政后举措见于史册者有三:其一为调整赋税,《资治通鉴》载其"请蠲淮南诸州逋税",徐铉所撰《冯延巳墓志》亦称"均物力以恤凋瘵";其二为整饬军备,《江南野史》记其"更定营田法,募民耕战";其三为外交周旋,夏承焘《冯正中年谱》考证其曾密遣钟谟、李德明使周,事见《旧五代史·周世宗纪》。
然其施政备受争议。《钓矶立谈》讥其"每朋宴击钵,才情横溢而军国多误",欧阳修《新五代史》则谓"延巳专蔽贪贿,南唐之衰实肇于此"。唯徐铉《墓志》辩称:"公当板荡之运,竭忠尽智,议者不察,多诋讦之辞"。
是年腊月,延巳于中书省手植红梅一株,作《鹊踏枝》词云:"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龙衮《江南野史》载此事,谓其"虽处艰危,吟咏不辍"。次年春,周师暂退,陆游记"中主宴内殿,赐延巳御衣金带",然《十国春秋》冷峻评曰:"江北既割,江南亦岌岌乎殆哉"。
(注:本文严格依据《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南唐书》《旧五代史》等史料,未采用小说家言。所引诗词及典故皆见于《阳春集》及宋人笔记可信记载。)
建隆元年(960年)的暮春,金陵城笼罩在连绵阴雨中。据陆游《南唐书》卷十一载:"延巳卒,年五十七,谥忠肃。"这简短的九字背后,掩映着南唐词臣最后的凄凉晚景。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记其临终场景:"疾革时,犹口占《谒金门》新阕,侍儿录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句,笔堕而绝。"这充满诗意的死亡记载,恰似其词作中"独立小桥风满袖"的意境。
宋人陈世修在《阳春集序》中追述:"公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然而这位曾写下"日日花前常病酒"的宰相词人,最终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同一年,带着未竟的《谒金门》溘然长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载其卒年正值宋太祖"遣使赐南唐主生辰国信"之际,历史的吊诡令这位南唐老臣的葬礼与新兴王朝的贺仪在时空交错。
《十国春秋》卷二十六详记葬礼规格:"赠太尉,葬具皆官给。"但据徐铉所撰神道碑残文,其墓"在江宁县通善乡",墓前石兽"风雨剥蚀,词客过而堕泪"。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考证,其绝笔词残句后被收入《阳春集》,与中主李璟"小楼吹彻玉笙寒"并列为南唐词学双璧。
史载冯氏临终前曾焚毁未定稿词作三百余阕,仅存世百二十首。马令记其遗言:"吾词杂以兴亡之慨,后世当以气格取之。"千年后王国维《人间词话》确评:"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这位在唐宋易代之际殒落的词臣,终以"吹皱一池春水"的才情,在文学史上泛起永不消散的涟漪。
902年-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
901年-968年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史学家。他出身农家,自幼好学。早年曾为陵州判官,后避乱到荆南,依附高季兴,任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后,被授为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多种著作,其中《北梦琐言》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大量晚唐五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逸闻轶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词风格清疏,题材广泛,在五代词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899年-926年
李衍即前蜀后主,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精通音律。继位后,他荒于政事,生活奢侈无度,广建宫殿,沉迷于声色犬马。其统治导致前蜀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军攻蜀,李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李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被后唐庄宗赐死。
899年-926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末代皇帝,原名王宗衍,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王衍即位后,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生活奢侈无度,将国政交予宦官宋光嗣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等讨伐前蜀,王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在被押往洛阳途中,李存勖听信谗言,将王衍及其亲族一并杀害。
899年-937年
李赞华原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他自幼聪敏好学,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曾被立为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后因皇位继承问题,在其弟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30年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他擅长绘画,尤善画契丹人物,其画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他在后唐的生活并不安稳,最终在937年被李从珂派人杀害。
898年-955年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登进士第。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在后晋时官至宰相。他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著有《红叶稿》《香奁集》等。同时,他还与儿子和蒙合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疑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