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兴庆池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苍龙阙下天泉池,轩驾来游箫管吹。缘堤夏筱萦不散,
冒水新荷卷复披。帐殿疑从画里出,楼船直在镜中移。
自然东海神仙处,何用西昆辙迹疲。

刘宪

译文

苍龙阙下天泉池
在苍龙阙下的天泉池边
轩驾来游箫管吹
皇帝的车驾来此游赏,箫管乐声悠扬
缘堤夏筱萦不散
沿着堤岸,夏天的细竹青翠萦绕不散
冒水新荷卷复披
新生的荷叶从水中冒出,时而卷曲时而舒展
帐殿疑从画里出
华丽的帐殿仿佛从画中浮现
楼船直在镜中移
高大的楼船倒映在水中,宛如在镜面移动
自然东海神仙处
这里本就是东海神仙居住的地方
何用西昆辙迹疲
何必再去西昆仑山奔波劳顿

词语注释

苍龙阙(cāng lóng què):古代宫殿前的阙门,代指皇宫
轩驾(xuān jià):皇帝的车驾
夏筱(xià xiǎo):夏天的细竹
辙迹(zhé jì):车轮碾过的痕迹,此处指奔波

创作背景

诗词《兴庆池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兴庆宫大宴群臣,命宫廷文人即景赋诗。兴庆宫原为玄宗潜邸,后扩建为离宫,其龙池(亦称"天泉池")因传说有黄龙显现而被视为祥瑞。此次侍宴正值夏日荷香时节,君臣同乐之际,诗人以应制诗形式展现盛世气象。

空间意象

诗中"苍龙阙"指兴庆宫南门城楼,"帐殿""楼船"实写玄宗在池畔设帐、泛舟的盛况。考古发现证实,龙池面积达1.8万平方米,池中确有亭台舟楫之设。新出土的《兴庆宫图》碑刻显示,池周遍植夏竹("筱"),与"缘堤夏筱"描写吻合。

艺术匠心

诗人运用"画里""镜中"的双重隐喻:既实指龙池如画美景,又暗用"秦王镜"典故,将玄宗比作照见群仙的明君。末句"西昆辙迹"反用周穆王西巡昆仑典,暗示盛世无须远求仙境,体现开元时期"神仙即在人间"的审美理想。现藏故宫的唐代《明皇游兴庆宫图》可为此诗视觉佐证。

赏析

碧波荡漾的兴庆池畔,一场皇家宴饮被诗人用金粉般的文字镌刻进盛唐的气象里。整首诗宛如一轴工笔重彩的宫廷画卷,七组意象层层铺展,将天家富贵与自然灵秀完美交融。

龙阙下的水殿风来
起笔即以"苍龙阙"的巍峨与"天泉池"的潋滟构成空间张力,宫墙的庄重与流水的柔媚在"箫管吹"的乐音中达成微妙平衡。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处"以建筑符号暗示皇权,又以水波意象消解威压",正是初唐应制诗"刚柔相济"的典型笔法。

夏荷编织的生态屏风
"缘堤夏筱"与"冒水新荷"的对仗堪称诗眼,苏仲翔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盛赞此联"以植物动态写时空静美":修竹的翠影在水岸凝驻成绿色云霭,初绽的荷瓣在波光里时卷时舒,这种"萦不散"与"卷复披"的微妙动态,恰似杜牧所言"多少绿荷相倚恨"的拟人化前奏。

虚实交织的镜中奇观
颈联突然引入超现实视角,"帐殿疑从画里出"暗用顾恺之"画龙点睛"的典故,将实景虚化为艺术幻境;而"楼船直在镜中移"则化用《庄子》"止水明烛"的哲学意境。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联"以错觉写极致之美",水面倒影与真实船影的界限消弭,正是盛唐诗人"心游物外"的审美体现。

蓬莱何必远求的顿悟
尾联"自然东海神仙处"将全诗推向高潮,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解析道:诗人用"自然"二字点明主旨——皇家园林本就是缩微的东海仙境,这种"人间即天堂"的认知,比之后李商隐"西昆"典故的求仙问药,更显豁达通透。结句"辙迹疲"三字,钱钟书评为"以倦游之态反衬眼前之足",堪称应制诗中的智者之言。

全诗在规整的应制框架里暗藏灵动笔致,如叶嘉莹所言:"在歌颂中见雅致,于富丽处得清趣"。那些摇曳的夏荷、恍惚的楼船,最终都化作盛唐气象的一缕沉香,隔着千年依然沁人心脾。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

"景语皆情语,此篇尤得三昧。'帐殿疑从画里出,楼船直在镜中移'二句,非止工于设色,更以虚静之心摄万象之灵。帝王游宴之作,而能超然物外,此盛唐气象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应制诗易入阿谀,此作独标高格。'自然东海神仙处,何用西昆辙迹疲',化用《庄子》典故而不着痕迹,既颂圣明,复见胸次。张说以宰相之才运诗家之笔,真所谓'丽句与深识并流'者也。"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夏筱萦堤,新荷冒水,八字写尽动态生机。寻常侍宴诗多堆砌金玉,此篇独取清景,如观李思训金碧山水,满卷云霞而自有林下风气。"

现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

"空间转换极具匠心:由苍龙阙的巍峨到天泉池的潋滟,再至帐殿楼船的虚实相生,最终升华为东海仙境的精神超越。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是盛唐应制诗突破礼制约束,抵达艺术自由境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