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

2025年07月05日

非吏非隐晋尚书,一丘一壑降乘舆。
天藻缘情两曜合,山卮献寿万年馀。

刘宪

译文

非吏非隐晋尚书
既非官吏也非隐士的晋朝尚书
一丘一壑降乘舆
乘着车驾来到这一山一水之间
天藻缘情两曜合
天子的华美词章因情而发,如日月般光辉相映
山卮献寿万年馀
山中酒杯敬献,愿寿比万年更长

词语注释

天藻:天子的词藻,指皇帝的诗文
卮(zhī):古代的一种酒杯
乘舆(shèng yú):皇帝的车驾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驾幸韦嗣立山庄,君臣同游,共赏山水之乐。韦嗣立乃当时名臣,虽居尚书之位,却怀隐逸之志,其山庄位于终南山麓,清幽绝俗,恰似晋人风流。玄宗有感于此,遂作《幸韦嗣立山庄》诗,群臣奉和,此篇即为其中之一。

诗中"非吏非隐晋尚书"一句,暗用晋人山涛典故。山涛虽居吏部尚书之职,却向往隐逸生活,韦嗣立与之相似,身在庙堂,心系林泉。"一丘一壑"出自《世说新语》,喻指隐士所居,此处形容韦氏山庄虽简朴,却得帝王亲临,荣耀非常。

"天藻缘情两曜合"中,"天藻"指帝王诗作,"两曜"喻日月,暗喻君臣相得,如日月同辉。"山卮献寿万年馀"则既写实景——以山中酒器祝寿,又暗含对大唐盛世永续的美好祝愿。整首诗在应制酬唱中不失清雅,展现了盛唐文人将庙堂气象与山水情怀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

赏析

诗人以"非吏非隐晋尚书"开篇,巧妙勾勒出韦嗣立超脱宦海又未全隐的独特形象。这种"中隐"姿态在唐代士人中颇具代表性,既保持政治参与又追求精神自由。"一丘一壑降乘舆"的描写尤为精妙,将帝王车驾亲临山野的景象写得举重若轻,暗含对君臣相得之雅的赞颂。

"天藻缘情两曜合"运用天象意象展现诗艺与自然的交融。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两曜'喻指日月,既象征帝王恩泽如日月光华,又暗喻君臣唱和如日月交辉"。这种双关手法将政治活动提升至审美境界,体现盛唐应制诗"庄严中见灵动"的特质。

末句"山卮献寿万年馀"将祝寿主题融入山水意境。文史专家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以山为酒卮的想象,既符合山庄场景,又将世俗祝寿转化为天人合一的永恒意象"。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使应制诗超越功利性,达到"即事而真"的艺术高度。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微妙平衡。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诗:"在严守应制体制的同时,以山水清气化解庙堂肃穆,体现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化功之力"。这种"廊庙与山林合一"的审美追求,正是开元盛世文人精神的典型写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清丽之笔,写旷逸之怀,'非吏非隐'四字已尽嗣立风流。帝王笔墨而具林泉气韵,此盛唐之不可及处。"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曰:"'一丘一壑降乘舆'句最得君臣相得之趣,天子临山如访故人,非开天盛世焉得见此?末句献寿语尤见巧思,将日月山川俱化作万年觞。"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推崇诗中气象:"天藻缘情处,如见龙章凤藻与烟霞泉石相吞吐。帝王诗能脱尽冕旒气,韦庄能承天子真趣,此等唱和方称双绝。"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妙处:"起句用晋人典故不着痕迹,中联'两曜合'三字将天象人情熔铸一体。通篇在庄雅中见飞动之致,犹见开元年间君臣相谐的治世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