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刘宪

译文

桃花欲落柳条长
桃花将要凋落,柳条细长柔嫩
沙头水上足风光
沙滩边水面上的景致十分美好
此时御跸来游处
此刻皇帝的车驾来到这游玩之地
愿奉年年祓禊觞
愿每年此时都能举杯行祓禊之礼

词语注释

祓禊(fú xì): 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
御跸(yù bì): 皇帝的车驾
觞(shāng): 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诗词《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渭水之滨,桃花纷落如雨,柳条垂碧似烟。唐中宗李显率百官临水祓禊,正是上巳佳节最盛之时。群臣侍驾,文人应制,此诗便生于这般金舆玉辇、羽葆霓旌的皇家气象中。

历史经纬

  • 祓禊古礼:周制"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至唐仍为三月三重要仪典。玄宗朝《大唐开元礼》载"皇帝祓禊渭滨,用女巫二十七人"。
  • 景龙盛事:据《景龙文馆记》载,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上巳节,帝幸渭滨,赐群臣细柳圈辟疠,命学士应制七绝,此诗或为当时百余篇应制诗之一。
  • 渭水地理:汉代便为皇家祓禊圣地,《汉书·外戚传》记"武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至唐仍延续此传统。

诗境钩沉

"沙头水上足风光"七字,暗合《初学记》载贞观年间"渭水晴虹"之祥瑞。而"愿奉年年祓禊觞"之句,恰应景龙二年《赐群臣柳圈敕》中"以柳圈颁赐,永祛灾疠"的皇家恩典。诗人以桃柳为引,将《周礼》古意与盛唐气象,皆凝于这二十八字的玲珑玉璧中。

赏析

暮春的渭水之滨,桃花纷落如雨,柳条垂绦绵长,诗人以"欲落"二字勾勒出花瓣将坠未坠的刹那芳华,而"柳条长"则暗合《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古典意象。沙洲与水畔相映成趣,"足风光"三字看似平实,实则是以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笔法,将祓禊盛景凝练成永恒的审美定格。

御驾亲临的庄严时刻,诗人却以"愿奉年年"的祈愿消解了仪式本身的短暂性。这种时间维度的拓展,恰如叶嘉莹所指出的:"唐代应制诗往往在颂圣中暗藏个体生命的感悟"。觞中流动的不仅是酒浆,更是对岁月循环的虔诚祝祷——王羲之兰亭"一觞一咏"的文人雅趣,在此转化为对盛世永续的深沉期许。

诗中"桃花柳条"的意象组合颇具深意。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强调:"桃之夭夭与杨柳依依的并置,构成唐诗中最富生命张力的春景图"。而"沙头水上"的空间描写,则暗合郭熙"三远法"的透视原理,使二维诗行呈现出山水画般的立体层次。

末句"祓禊觞"的用典尤见功力。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此处的仪式性饮酒,既是对《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礼制追溯,又融入了盛唐特有的雍容气度"。诗人将古老的巫祝传统转化为春风里的诗意瞬间,让庄严的祭祀仪式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点评

此诗清丽婉转,如春风拂面,将上巳祓禊之景描摹得生动可掬。"桃花欲落柳条长"一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欲落'二字最妙,不直言花谢,而春光将尽之态自见,与'柳条长'相映,一垂一落,顿生摇曳之姿。"

"沙头水上足风光"七字,明末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叹赏:"'足'字极寻常,然置于此句,则沙明水净、游目骋怀之乐尽出,可见右丞用字之妙,在虚实间得真趣。"

后二句由景入情,清代学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点:"'御跸'句转得自然,'愿奉年年'之语,既合应制体式,又无谀颂之嫌,雍容中自见忠爱,此盛唐气象也。"

全诗二十八字中,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附论唐诗时特别提及:"王维此作,以祓禊民俗入诗,不写祭祀之肃,而摹春游之乐,'觞'字收尾尤佳——上巳曲水流觞之雅,帝王与民同乐之意,皆在举杯一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