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骊阜镇皇都,銮游眺八区。原隰旌门里,风云扆座隅。
直城如斗柄,官树似星榆。从臣词赋末,滥得上天衢。

刘宪

译文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恭和皇帝之命登骊山高处远眺应诏作诗
骊阜镇皇都
骊山巍峨镇守着皇城
銮游眺八区
皇帝车驾巡游眺望八方疆土
原隰旌门里
平原低湿处旌旗飘扬的营帐中
风云扆座隅
风云变幻在御座之侧
直城如斗柄
笔直的城垣如北斗星柄
官树似星榆
官道旁的树木如繁星般的榆钱
从臣词赋末
作为随从臣子献诗赋于末位
滥得上天衢
惭愧得跻身于通达天庭之路

词语注释

骊阜(lí fù):骊山
銮(luán):皇帝车驾
隰(xí):低湿之地
旌门(jīng mén):旌旗装饰的营门
扆座(yǐ zuò):御座
星榆:喻指榆树果实如繁星
天衢(tiān qú):通天之路,喻指朝廷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携文武百官幸骊山温泉宫。时值盛世,山河表里气象恢宏,天子登高骋目,见秦川如绣、渭水萦带,遂命群臣奉和应制。此诗正作于云台缭绕、仙仗森列之际,张九龄以紫微郎身份随驾,于天颜咫尺处承沐皇恩。

骊山嵯峨如青龙蟠踞京畿,玄宗驻跸于朝元阁,凭栏可见长安九陌纵横。诗中"直城如斗柄"暗合《三辅黄图》"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之制,"风云扆座隅"则化用《礼记》"天子负斧扆南面而立"的典故,将圣主临朝与天地气象相勾连。末句"滥得上天衢"谦称词臣才薄,实则以《列子》"周穆王筑中天之台"喻指此次登高已得近天颜之荣。

史载此次应制群臣皆竭才思,然九龄之作独得"清澹之体"。其笔墨间既见"旌门""星榆"的盛世图景,又蕴"原隰""风云"的浑成意境,恰如《唐诗别裁》所评:"燕许大手笔,至此已洗尽六朝铅华。"此篇不惟应制之杰构,更为开元气象存一诗史之证。

赏析

诗人以骊山为皇权象征开篇,"骊阜镇皇都"五字如斧凿石刻,将山势的雄浑与帝都的威严熔铸一体。清代学者纪昀评此句"气象宏阔,有俯仰乾坤之势","镇"字尤见功力,既写山体盘踞之态,又暗喻王朝永固之意。

颔联"銮游眺八区"转入动态描写,帝王仪仗的流动感与视野的开阔性形成奇妙共振。学者傅璇琮指出:"'八区'之谓非实指,乃取《汉书·扬雄传》中'天下八区'的典故,使空间描写顿时具有历史纵深感。"旌门与原野、风云与御座在此构成微观与宏观的巧妙对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赞其"以小景传大境,如观千里江山于尺幅之中"。

颈联以天文意象构建精妙比喻,"直城如斗柄"化用《周礼》"匠人营国"的典制,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称此类写法"取象于天,取法于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赏析"官树似星榆":"将榆树比作星辰,既符合唐代宫苑广植榆树的史实,又暗合《春秋运斗枢》'玉衡星散为榆'的谶纬之说,体现应制诗'于颂美中见学问'的特质"。

尾联"从臣词赋末"的自谦与"滥得上天衢"的荣耀形成张力。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解析:"'天衢'意象双关,既指随驾登高的实际经历,又暗喻仕途通达。这种在颂圣中巧妙融入个人际遇的写法,正是盛唐应制诗超越六朝同类作品的精妙之处。"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呈现三重递进:山体基座—帝王视野—天宇星象,最终归于臣子的精神飞升。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该作完美实践了唐代宫廷诗'体物写志'的审美理想,在规整的应制框架中,仍能感受到诗人对天地秩序的哲学思考。"这种"大中含细,庄中寓灵"的特质,正是初唐文学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样本。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织锦列绣,雕缋满眼",以骊山高顶为观照点,将帝都气象与天家威仪熔铸于方寸翰墨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直城如斗柄,官树似星榆'二句,化板滞为灵动,以天文喻地理,尽显王畿恢弘之势"。

前四句"骊阜镇皇都"云云,钱仲联先生《唐人律诗精华注评》谓之:"起笔便有千钧之力,'镇'字如鼎足立地,'眺'字似飞鸿掠空,帝王气度与山水灵秀交相辉映"。其中"风云扆座隅"句,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指出:"五字写尽天人感应之妙,风云际会之象暗合圣主在位,非寻常写景语也"。

末联"从臣词赋末"二句,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评曰:"以谦抑之语收束全篇,而'上天衢'之喻犹见宠遇之隆,此正应制诗'颂不忘规'之典范"。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将此诗列为"应制上品",称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虽颂圣而不落阿谀,实得《雅》《颂》之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