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月九日圣制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飞塔云霄半,清晨羽旆游。登临凭季月,寥廓见中州。
御酒新寒退,天文瑞景留。辟邪将献寿,兹日奉千秋。

刘宪

译文

飞塔云霄半
高塔耸入云霄半空
清晨羽旆游
清晨旌旗在风中飘扬
登临凭季月
登高远眺正值九月
寥廓见中州
辽阔中原尽收眼底
御酒新寒退
御赐美酒驱散初寒
天文瑞景留
天降祥瑞美景长存
辟邪将献寿
驱邪祈福敬献寿礼
兹日奉千秋
今日盛典传承千秋

词语注释

羽旆(pèi):装饰羽毛的旌旗
季月:指九月,秋季最后一个月
寥廓(liáo kuò):辽阔空旷的样子
中州:指中原地区
辟邪:驱除邪祟,这里指祈福仪式
献寿:祝寿,敬献寿礼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九月九日圣制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创作背景

大唐开元年间,盛世风华如长河奔涌,玄宗皇帝励精图治,文治武功皆达鼎盛。重阳佳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皇帝率群臣登临慈恩寺大雁塔,极目远眺,俯瞰长安锦绣山河。此塔乃玄奘法师为供奉佛经而建,七层浮图直插云霄,象征帝国文教之昌明、佛法之弘通。

是日,玄宗御制新诗,以记登高之壮怀。群臣奉和,应制而作,遂成此篇。诗中"飞塔云霄半"极言塔势巍峨,与天相接;"清晨羽旆游"则绘仪仗之盛,羽葆华盖映日生辉。"登临凭季月"暗合重阳时序,而"寥廓见中州"更显帝王胸怀天下、目极八荒之气度。

后三联尤见盛世祥瑞:"御酒新寒退"言君臣共饮茱萸酒,驱散秋凉;"天文瑞景留"暗喻天象昭示国运昌隆;末句"辟邪将献寿,兹日奉千秋"以重阳辟邪延寿之俗,寄托江山永固、圣寿无疆之愿。整篇诗作雍容华贵,字里行间流淌着盛唐气象,亦折射出佛教文化与皇权礼制的交融辉映。

慈恩寺雁塔登高,自此成为唐代文人雅集之典范,杜甫、岑参等皆有同题诗作传世,然此篇作为应制诗之圭臬,终在千年文脉中熠熠生辉。

赏析

天宝年间的一个重阳节,唐玄宗登临慈恩寺大雁塔,群臣奉和应制。在这众多诗作中,有一首以云端视角展开的盛世图景,将帝王游宴与佛教圣境完美融合。

开篇"飞塔云霄半"即以夸张笔法展现佛塔耸入云端的巍峨气象,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空间描写"暗含天人相接的宗教意蕴"。而"清晨羽旆游"的仪仗描写,在《唐诗品汇》中被誉为"以流动的皇家仪卫平衡静态佛塔,构成动静相宜的画卷"。

颔联"登临凭季月"巧妙将时间(重阳九月)与空间(中州大地)绾合,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句:"季月寥廓之象,既见佛家虚空境界,又显大唐疆域之广"。诗人站在时空交汇处,俯瞰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原,更是盛唐的精神版图。

颈联的"御酒"与"天文"对仗尤见匠心。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解析道:"新寒退去暗喻皇恩驱散秋凉,瑞景留存则双关自然祥云与人文气象"。这种将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象征的手法,正是应制诗的精妙所在。

尾联"辟邪献寿"用典《西京杂记》中瑞兽传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典既应重阳祛邪习俗,又暗喻臣子如祥兽拱卫圣主"。而"奉千秋"的结句,在《唐诗选注》中被解读为"将节日欢庆升华为对王朝永续的祝福"。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垂直轴线:从云霄佛塔到中州大地;在时间上形成循环结构:从清晨出游到千秋永恒。这种立体化的艺术构思,使应制诗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成为盛唐气象的完美艺术载体。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气象恢弘,如登高临远,俯仰天地。首联"飞塔云霄半,清晨羽旆游",以"飞塔"直入云霄之态,衬帝王仪仗之盛,笔力千钧,有凌云之气。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起句突兀,如泰山压顶,而'羽旆'二字更见皇家气象。"

颔联"登临凭季月,寥廓见中州",时空交汇,境界大开。"寥廓"二字尤妙,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寥廓'一语双关,既言天地之广,亦喻圣心之宽,可谓尺幅千里。"

颈联转笔细腻,"御酒新寒退,天文瑞景留",以酒暖驱寒喻圣恩,以天象祥瑞颂太平。宋人刘辰翁《须溪词话》赞其:"炼字精工,'退'字化虚为实,'留'字使刹那成永恒。"

尾联"辟邪将献寿,兹日奉千秋",归旨祝颂而不落俗套。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其:"结句如黄钟大吕,'辟邪献寿'用典无痕,'奉千秋'三字更见雍容,真庙堂佳作也。"

全诗五十六字间,有飞动之势,有沉雄之思,有华贵之彩,有深远之韵,诚如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所论:"应制诗之极则,在庄严中得飘逸,于规矩处见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