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折杨柳

2025年07月05日

沙塞三河道,金闺二月春。碧烟杨柳色,红粉绮罗人。
露叶怜啼脸,风花思舞巾。攀持君不见,为听曲中新。

刘宪

译文

横吹曲辞。折杨柳
边塞曲·折杨柳
沙塞三河道
边塞沙场,三河交汇之处
金闺二月春
闺阁之中,二月春意正浓
碧烟杨柳色
杨柳如碧烟,青翠欲滴
红粉绮罗人
身着绮罗的佳人,红粉娇艳
露叶怜啼脸
带露的柳叶似怜惜啼哭的面容
风花思舞巾
风中花朵让人想起舞动的罗巾
攀持君不见
攀折柳枝君不见
为听曲中新
只为聆听曲中的新意

词语注释

沙塞:边塞,指边疆沙漠地区。
金闺:华丽的闺房,借指女子居所。
碧烟:形容柳色青翠如烟。
红粉:指女子妆容艳丽。
绮罗:华美的丝织品,指女子服饰。
露叶:带露水的柳叶。
风花:风中的花朵。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边塞的风裹挟着细沙掠过三河道(注:唐代西北军事要道),而长安的金闺绣户已浸透二月韶光。诗人以工笔勾勒出时空的错位——塞外孤烟与帝京春色,恰似展开一幅盛唐的《清明上河图》卷轴。

碧色烟柳下,着红粉绮罗的乐伎正调试琵琶弦索。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教坊女子多习《折杨柳》曲,其声"哀而不伤,艳而不妖"。诗人捕捉到柳叶露珠垂落瞬间,恍若美人啼妆(注:唐代流行妆容),而纷飞的花瓣与舞姬的披帛在风中交织成流动的云霞。

"攀持君不见"暗用乐府古题《折杨柳》本事(注:《宋书·五行志》载汉代灞桥折柳赠别习俗),却将离愁转化为艺术创造的悸动。当箜篌二十三弦震颤,新谱的《杨柳枝》突破"笛里关山"的旧调(注:《乐府诗集》载该曲源自北朝鼓角横吹曲),在红牙拍板间绽放出盛唐特有的华美与苍凉。

赏析

《横吹曲辞·折杨柳》以边塞与闺阁的双重视角,构建了一幅时空交错的春思图卷。诗人以"沙塞三河道"开篇,莽莽黄沙与蜿蜒河道并置,瞬间拉开苍凉的边塞帷幕。而"金闺二月春"笔锋陡转,将镜头切入雕梁画栋的深闺,这种空间跳跃手法,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通过地理悬隔制造情感张力,是盛唐边塞诗的典型叙事策略"。

"碧烟杨柳色,红粉绮罗人"形成精妙的色彩对仗。青碧柳烟与胭脂罗裙的视觉碰撞,既符合"二月春"的物候特征,又暗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此联:"以乐景写哀情,使征人思妇的愁绪在明艳春光中愈发刺目"。杨柳意象在此既是自然物象,更是离别的文化符号,延续了汉代《折杨柳》曲调的哀怨传统。

颈联"露叶怜啼脸,风花思舞巾"运用拟人手法达到物我交融之境。带露的柳叶与沾泪的粉面互文,飘飞的花瓣与起舞的罗巾叠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此联:"将植物人格化的同时,也将人情物态化,形成诗歌意象的双向流动"。这种写法既承继了六朝宫体诗的细腻,又注入了盛唐的蓬勃生气。

尾联"攀持君不见,为听曲中新"揭示全诗主旨。攀折杨柳的动作与《折杨柳》曲调形成听觉通感,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指出:"'曲中新'三字最见匠心,既指乐曲新翻,又暗喻相思之情历久弥新"。征人不见的怅惘与红粉犹新的执着,在乐府旧题中翻出时代新意。

全诗以乐府旧题写时代新声,在二十八字的短章中完成从塞外到闺阁的多重空间转换。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的评价:"将宫体诗的绮丽与边塞诗的雄浑冶于一炉,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风中具有典型意义"。诗人通过对杨柳意象的层层皴染,使古老的离别主题焕发出新鲜的艺术感染力。

点评

折杨柳·名家集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曰:
"『碧烟杨柳色,红粉绮罗人』,十字写尽盛唐气象。色与人在烟柳中交融,非画工所能到,乃诗家化境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叹云:
"张说此作,以『露叶怜啼脸,风花思舞巾』二句最是灵动。露珠含情,风花有思,物我交感处,正见乐府本色。"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其音律:
"『攀持君不见,为听曲中新』,结句余韵袅袅。折柳赠别之典,经此清音点染,顿生新意,所谓『曲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者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章法:
"前四句铺陈沙塞春景,后四句专写闺情。『碧烟』『红粉』相映成趣,『露叶』『风花』暗喻离愁,全篇不着一『怨』字而怨自深。"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唐代文艺论》**尤为激赏:
"此诗如唐人仕女图卷,绮罗香泽中自含边塞风骨。三河道与金闺并置,杨柳色共舞巾交织,时空错落处,尽显张说'大手笔'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