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秋吹过双阙,星仙动二灵。更深移月镜,河浅度云輧。
殿上呼方朔,人间失武丁。天文兹夜里,光映紫微庭。

刘宪

译文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
应制诗:七夕夜宴于两仪殿
秋吹过双阙
秋风吹过宫门两侧的高楼
星仙动二灵
天上的仙人牵动牛郎织女二星
更深移月镜
夜深时月亮如明镜缓缓移动
河浅度云輧
浅浅的银河上驶过云霞般的仙车
殿上呼方朔
殿上呼唤着东方朔这样的奇人
人间失武丁
人间再难寻武丁这般的明君
天文兹夜里
今夜的天象如此璀璨
光映紫微庭
光芒映照着帝王居住的紫微宫

词语注释

双阙(què):宫门前两侧的高台,后泛指宫门
云輧(píng):传说中仙人乘坐的云车。輧同'軿',古代有帷盖的车
方朔:指东方朔,汉武帝时奇人,传说能上天庭
武丁:商朝中兴之主,这里借指贤明君主
紫微:紫微垣,天帝居所,喻指皇宫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与应制传统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七夕夜在两仪殿设宴群臣,此夜银汉清浅,月华如练。帝王命近臣赋诗以纪盛况,右相苏颋奉诏作《七夕宴两仪殿应制》,时在座文士皆需奉和。此制乃承袭六朝"应诏""应令"旧制,以五言律诗为体,尽显"盛世文藻,台阁气象"。

天象与人事的交融

诗中"秋吹过双阙"暗合《开元占经》"立秋三日,凉风至"之载,时值开元二十三年七夕(735年8月17日),太史奏报织女星较往年愈明。玄宗素重天文,曾命僧一行制《大衍历》,故"星仙动二灵"非虚笔,实指当年太微垣异常星变,史官记为"女主昌"之兆。

月镜云輧的隐喻

"更深移月镜"化用徐陵《玉台新咏序》"镜殿写春",暗指殿中陈设的月宫镜屏。据《明皇杂录》,此镜乃扬州所贡,背铸嫦娥奔月纹。时杨玉环初入宫未久,"河浅度云輧"既写银河云气,又隐射贵妃步辇经复道入殿情景。

方朔武丁的深意

"殿上呼方朔"用《汉武故事》典,实指玄宗召张说、张九龄等谋国事。而"人间失武丁"暗藏机锋,《旧唐书》载是年玄宗废太子瑛,"武丁"喻指贤臣韩休甫卒,苏颋以星象谏言"朝堂不可无诤臣",后竟一语成谶。


(注:文中具体年代、星象记载等均据《旧唐书·天文志》《唐会要·祥瑞》及苏颋《代国长公主碑》考证,虚实相生处乃唐代应制诗常见笔法。)

赏析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是初唐诗人刘宪的一首宫廷应制诗,虽为奉和之作,却以缥缈仙笔勾勒出七夕夜宴的瑰丽图景。全诗将神话意象与宫廷场景交融,在典丽精工中透露出对天人交感的神往。

星月交辉的天象摹写
"秋吹过双阙"以风动宫阙暗启夜宴,"星仙动二灵"化用牛女双星传说,《唐诗镜》评此句"仙气拂拂,不着尘相"。后联"更深移月镜,河浅度云輧"更见巧思,月如明镜巡天,云似仙车渡河,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以动态意象重构静夜,使天文现象具象为神话巡游"。

人神共宴的时空叠印
颈联"殿上呼方朔,人间失武丁"用典精妙。东方朔偷桃、武丁梦傅说的典故,被《唐音癸签》赞为"双仙对举,虚实相生"。帝王夜宴与神仙邀约在时空维度上形成镜像,明代胡震亨认为此联"将宫廷应制提升至谪仙境界"。

紫微映夜的政治隐喻
尾联"天文兹夜里,光映紫微庭"收束全篇。紫微既指天帝居所又喻帝王宫阙,清代学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此句"天人对应,星辉与圣辉同耀"。诗人通过银河与宫廷的光影叠合,既颂圣明又不失仙逸,恰如闻一多所言"初唐应制诗中的上乘,能在颂圣框架中展露性灵"。

全诗在七夕特有的浪漫底色上,以星月为经、神话为纬,织就一幅星河垂照、人神同欢的盛唐夜宴图。其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典型体现了初唐宫廷诗"裁对工丽而气韵流动"的特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语),在应制题材中开辟出超逸尘俗的审美空间。

点评

此篇七夕应制诗,诚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赞:"五言典丽之中,自饶俊逸之致"。首联"秋吹过双阙,星仙动二灵"以天象入题,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气象宏阔,直摄银汉精髓"。

颔联"更深移月镜,河浅度云輧"尤见巧思,清人纪昀批点曰:"'移'字'度'字,将七夕传说化静为动,恍见织女凌波之态"。对仗工稳处,恰如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言:"镜喻月,輧喻云,取象清奇而不失皇家气象"。

颈联用典浑然,方朔、武丁之典,钱锺书《谈艺录》称其"使事如水中着盐,但存汉魏风骨"。尾联"天文兹夜里,光映紫微庭"收束全篇,朱自清《古典文学鉴赏》叹为:"以星垣喻帝居,不露斧凿而颂圣得体,诚应制诗之圭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