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游仙题材为载体,通过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图景。首联"玄游乘落晖,仙宇蔼霏微"中,"落晖"与"霏微"的意象组合堪称绝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诗人用黄昏的柔光与薄雾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使道教宫观在光影氤氲中产生羽化登仙的视觉效果"。
颔联的"石梁萦涧转,珠旆扫坛飞"运用动态描写展现道教仪轨的庄严。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珠旆扫坛"的意象:"将静态的法器赋予动态的灵性,旆旗扫过祭坛的瞬间,道教仪式特有的流动之美跃然纸上"。而"石梁萦涧"的构图方式,恰如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通过山涧的曲折衬托出石梁的幽深。
颈联"芝童荐膏液,松鹤舞骖騑"将道教长生意象推向高潮。学者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分析道:"芝童、松鹤这对意象群,前者象征延年仙药,后者暗喻驾鹤升仙,诗人通过侍童献药与仙鹤起舞的场景叠印,完成从人间祭祀到仙界幻境的审美转换"。其中"骖騑"一词的选用尤为精当,既指仙鹤舞姿如骏马奔腾,又暗含《楚辞》"驷玉虬以乘鹥"的典故。
尾联"还似瑶池上,歌成周驭归"以双重典故收束全篇。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读:"'瑶池'暗指穆天子与西王母的传说,'周驭'化用《列子》周穆王驾八骏游昆仑的典故,诗人将眼前道观法会比拟为上古仙宴,使应制诗突破歌功颂德的局限,获得神话原型的深厚意蕴"。这种将现实仪式提升到神话高度的写法,正是初唐宫廷诗"以仙喻圣"的典型范式。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由肃穆到欢欣的渐变曲线。首联的庄重、颔联的灵动、颈联的欣悦、尾联的圆满,恰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所说:"初唐应制诗的情感节奏如同道教仪轨,起承转合间自有一套通神的韵律"。诗人通过对光影、动态、色彩的精微把握,在严格的应制框架中创造出空灵飘逸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