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玄游乘落晖,仙宇蔼霏微。石梁萦涧转,珠旆扫坛飞。
芝童荐膏液,松鹤舞骖騑.还似瑶池上,歌成周驭归。

刘宪

译文

玄游乘落晖,仙宇蔼霏微。
仙人乘着夕阳漫游,仙宫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
石梁萦涧转,珠旆扫坛飞。
石桥在溪涧上曲折盘旋,珠玉装饰的旌旗在祭坛边飞舞。
芝童荐膏液,松鹤舞骖騑。
仙童献上玉液琼浆,松鹤伴着仙驾翩翩起舞。
还似瑶池上,歌成周驭归。
仿佛置身于瑶池仙境,歌声中周穆王的车驾缓缓归来。

词语注释

玄游:神仙的漫游。
蔼霏微:云雾缭绕的样子。
珠旆(pèi):用珍珠装饰的旗帜。
芝童:仙童。
膏液:仙药。
骖騑(cān fēi):古代驾车的马,这里指仙驾。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周驭:周穆王的车驾。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白鹿观应制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白鹿观作为皇家道观,常为帝王巡幸之所。此诗当作于高宗或武则天驾临白鹿观时,群臣奉诏应制唱和之场合。

历史情境

  1. 道教崇奉:唐代皇室尊老子为始祖,白鹿观终南山之胜境,传有白鹿献瑞之祥,故为皇家祭祀、斋醮重地。
  2. 应制传统:帝王临幸,文臣例需献诗以颂圣德。此诗“玄游”“仙宇”之语,既合道观缥缈气象,又暗喻天子游历如仙人临凡。
  3. 诗体特征:五言律诗工整精丽,“石梁萦涧”“珠旆扫坛”以动态笔法勾勒观景,呼应皇家仪仗之盛;“芝童”“松鹤”用道教典故,喻圣寿无疆。

深层意蕴
末句“还似瑶池上,歌成周驭归”以周穆王瑶池会西王母之典,将帝王之行比作仙家盛会,既颂扬天下升平,亦隐含对长生久视的祈愿,折射出初唐宫廷诗“雅正华赡”的典型风格。

赏析

这首诗以游仙题材为载体,通过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图景。首联"玄游乘落晖,仙宇蔼霏微"中,"落晖"与"霏微"的意象组合堪称绝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诗人用黄昏的柔光与薄雾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使道教宫观在光影氤氲中产生羽化登仙的视觉效果"。

颔联的"石梁萦涧转,珠旆扫坛飞"运用动态描写展现道教仪轨的庄严。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珠旆扫坛"的意象:"将静态的法器赋予动态的灵性,旆旗扫过祭坛的瞬间,道教仪式特有的流动之美跃然纸上"。而"石梁萦涧"的构图方式,恰如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通过山涧的曲折衬托出石梁的幽深。

颈联"芝童荐膏液,松鹤舞骖騑"将道教长生意象推向高潮。学者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分析道:"芝童、松鹤这对意象群,前者象征延年仙药,后者暗喻驾鹤升仙,诗人通过侍童献药与仙鹤起舞的场景叠印,完成从人间祭祀到仙界幻境的审美转换"。其中"骖騑"一词的选用尤为精当,既指仙鹤舞姿如骏马奔腾,又暗含《楚辞》"驷玉虬以乘鹥"的典故。

尾联"还似瑶池上,歌成周驭归"以双重典故收束全篇。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读:"'瑶池'暗指穆天子与西王母的传说,'周驭'化用《列子》周穆王驾八骏游昆仑的典故,诗人将眼前道观法会比拟为上古仙宴,使应制诗突破歌功颂德的局限,获得神话原型的深厚意蕴"。这种将现实仪式提升到神话高度的写法,正是初唐宫廷诗"以仙喻圣"的典型范式。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由肃穆到欢欣的渐变曲线。首联的庄重、颔联的灵动、颈联的欣悦、尾联的圆满,恰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所说:"初唐应制诗的情感节奏如同道教仪轨,起承转合间自有一套通神的韵律"。诗人通过对光影、动态、色彩的精微把握,在严格的应制框架中创造出空灵飘逸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

"此篇气韵高华,如流霞映日。'玄游乘落晖'五字,便觉仙踪缥缈,化静为动之妙,尽在'乘'字中。后三联皆从此生出,章法谨严处,正见应制诗之雍容气象。"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

"'石梁萦涧转,珠旆扫坛飞'二句,以工笔写飞动之势,'萦''扫'二字尤见炼字之功。白鹿观之仙家气象,不待丹青而自现。应制诗中能得此天然趣致,殊为难得。"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语:

"通篇用道教典故而能脱尽铅华,'芝童''松鹤'之对,既合道观本色,复有超然之致。末联暗用周穆王瑶池会王母事,将帝王游幸比作仙家盛会,颂圣而不露谀态,深得应制体要义。"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此诗最耐寻味处在虚实相生,'玄游''仙宇'是虚笔,'石梁''珠旆'是实写。'扫坛飞'三字尤妙,既状旌旗之态,复暗喻法事之盛。六朝以降道观诗多滞于形似,此作则能摄其神韵,可谓宫廷文学中的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