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地灵传景福,天驾俨钩陈。佳哉藩邸旧,赫矣梵宫新。
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
甚欢延故吏,大觉拯生人。幸承歌颂末,长奉属车尘。

刘宪

译文

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
奉和皇帝驾临大荐福寺应制之作
地灵传景福,天驾俨钩陈
大地灵气传递祥瑞之福,天子车驾庄重如星宿排列
佳哉藩邸旧,赫矣梵宫新
美好啊,旧日的王府;辉煌啊,新建的佛寺
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
香塔矗立在鱼山之下,禅堂静立于雁水之畔
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
缀珠的幡旗映照着阳光,镜殿倒映着青春的光彩
甚欢延故吏,大觉拯生人
非常欢喜地款待旧臣,大彻大悟拯救众生
幸承歌颂末,长奉属车尘
有幸在歌颂的末尾献上拙作,愿长久追随车驾的尘埃

词语注释

应制:指奉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
钩陈:星宿名,此处比喻天子车驾的威严
藩邸:诸侯王的府邸
梵宫:佛寺
珠幡:缀有珍珠的幡旗
镜殿:以镜装饰的殿堂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南的荐福寺经敕命扩建,成为皇家重要佛事场所。此寺原为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宅邸,后舍宅为寺,故诗中"佳哉藩邸旧"一句,既点明其前身,又暗含皇室因缘。

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崇佛尤甚,常率百官临幸名刹。据《唐会要》载:"龙朔三年,敕令天下诸州置寺观各一所",此次驾幸正值荐福寺重修竣工,寺内新建香塔禅堂,"赫矣梵宫新"正是对金碧辉煌的新建殿宇的生动写照。鱼山梵呗与雁水禅音相和,皇家仪仗的珠幡映日生辉,镜殿(以铜镜装饰的殿堂)倒映着春日韶光,构成一幅庄严华美的礼佛图景。

诗人作为随驾臣僚,目睹"大觉拯生人"的盛大法会,以"幸承歌颂末"自谦,实则通过"珠幡""镜殿"等意象的铺陈,既颂圣主功德,又展盛唐气象。末句"长奉属车尘"更流露出追随帝王、永沐佛光的虔诚,堪称初唐应制诗中的典范之作。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寺院荐福寺为书写对象,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庄严的语言风格,展现了盛唐时期佛教文化与皇权交融的独特气象。

意象的层叠与升华
诗中"香塔""禅堂""珠幡""镜殿"等意象形成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奏。鱼山典故暗含曹植制梵呗的佛教音乐传统,雁水滨则化用雁塔题名的科举文化符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意象组合"将佛教圣地的超然性与宫廷建筑的华美性完美统一"。特别是"镜殿写青春"一句,以镜面反射的物理特性隐喻佛法映照众生本心的哲学意蕴,达到物象与心象的共鸣。

情感的递进结构
全诗情感脉络呈三重递进:首联"地灵""天驾"的庄严起笔,确立皇权与神权的双重神圣性;颔联颈联通过"赫矣""佳哉"等感叹词,流露诗人对寺院新貌的惊叹;尾联"甚欢""大觉"转向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情感演进"完成了从物质建筑到精神救赎的审美跨越",尤其"长奉属车尘"的结句,既保持应制诗的恭敬,又透露出对佛法永恒的向往。

修辞的宫廷美学
诗中"俨钩陈""映白日"等措辞体现典型的台阁体特征。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特别指出,"镜殿写青春"的"写"字兼具摹画与抒情的双重功能,既描述宫殿金碧辉煌的实景,又暗喻佛法书写人间至理的虚境。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是初唐应制诗向盛唐抒情诗过渡的重要标志。

历史语境的深意
据《唐代佛教与政治》研究,此诗作于中宗复位时期,尾联"拯生人"的表述暗含对神龙政变的隐喻。中国佛教协会李玉珍研究员认为,诗人通过"梵宫新"的景观描写,实质是"对政权更迭后宗教场所政治功能的诗意重构",将佛教场所转化为皇权合法性的神圣空间。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以皇家气象融佛门清净,字字皆见匠心。首联"地灵传景福,天驾俨钩陈"化用《诗经》"景福攸降"典故,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赞其"气象宏阔,如见銮驾巡幸之盛"。

"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一联尤称绝唱。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曰:"'写'字妙绝,镜光殿影与青春韶光交相映照,虚实相生,非应制诗中凡手可及"。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更称此联"得六朝骈俪之髓,而气象过之"。

结句"长奉属车尘"暗含谦卑忠悃,清人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末句以属车微尘自喻,既合应制体例,又见诗人澄明心镜,所谓'颂不忘规'者"。全篇对仗精工处,正如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所言:"如金钟大镛,音节铿锵,而慈悲智慧之旨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