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汉宫千祀外,轩驾一来游。夷荡长如此,威灵不复留。
凭高睿赏发,怀古圣情周。寒向南山敛,春过北渭浮。
土功昔云盛,人英今所求。幸听熏风曲,方知霸道羞。

刘宪

译文

汉宫千祀外,轩驾一来游。
千年汉宫遗迹外,皇帝车驾来此游。
夷荡长如此,威灵不复留。
昔日繁华已消散,威严神灵难存留。
凭高睿赏发,怀古圣情周。
登高远望发幽思,怀古圣心遍四周。
寒向南山敛,春过北渭浮。
寒气渐收南山中,春意已临渭水浮。
土功昔云盛,人英今所求。
当年土木工程盛,今寻英才治国谋。
幸听熏风曲,方知霸道羞。
幸闻和煦春风曲,才知霸道治国羞。

词语注释

千祀(qiān sì):千年。祀,年。
轩驾(xuān jià):皇帝的车驾。
夷荡(yí dàng):平毁,消散。
睿赏(ruì shǎng):圣明的观赏。
北渭(běi wèi):渭水北岸。
土功(tǔ gōng):土木建筑工程。
熏风(xūn fēng):和暖的春风。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创作背景

大明宫的琉璃瓦尚映着盛唐的余晖,而诗人已站在未央宫的断壁残垣前。开元年间某岁,唐玄宗巡幸长安故城,君臣驻足于西汉未央宫遗址时,历史的烟尘与现实的荣光在此刻交织——这座曾见证"文景之治"的宫殿,历经八百载风霜,仅余夯土台基在终南山下沉默。

诗人奉诏应制之际,眼前浮现双重图景:武帝时期"土功昔云盛"的营建盛况,与当下"夷荡长如此"的荒芜形成强烈反差。北渭河春水依旧蜿蜒,却再不见卫青霍去病在此献捷的身影。当熏风曲回荡在遗址上空,诗人以"方知霸道羞"的警句,将汉代武功之盛与玄宗朝推崇的文治之道作比,暗合张说等大臣"王道荡荡"的政治主张。

此作巧妙运用"凭高怀古"的经典范式:南山积雪为历史敷上冷色,北渭浮春又给现实以暖调。在应制诗颂圣的表层之下,藏着对"威灵不复留"的深沉喟叹,恰与杜甫《哀江头》"细柳新蒲为谁绿"异曲同工,成为盛唐诗人历史意识的微妙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未央宫遗址为时空坐标,通过今昔对比的镜像式书写,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哲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此诗"以汉宫为媒介,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历史本质的叩问"。

意象构筑呈现三重维度:

  1. 时间意象以"千祀"与"一来"形成强烈反差,《唐诗鉴赏辞典》评其"用数字的永恒与瞬间对照,暗示皇权更迭的必然性"
  2. 空间意象通过"南山敛"与"北渭浮"的阴阳对举,构建天地之间的宏大剧场,学者葛晓音认为这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
  3. 人文意象中"土功"与"人英"的转换,暗含从物质建构到精神传承的价值跃升

情感脉络如交响乐般层层推进:

  • 首联的"威灵不复"透出淡淡怅惘,符合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的"宫廷应制诗中罕见的历史虚无感"
  • 中联"睿赏""圣情"的颂圣表层下,傅璇琮先生发现"藏着对永恒价值的追寻"
  • 尾联"熏风曲"与"霸道羞"的对比,被霍松林教授解读为"用儒家德政理想解构了武力征服的合法性"

全诗最精妙处在于历史观的辩证表达。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以宫阙兴废写王朝代谢,却超越具体朝代更替而直指永恒命题——真正的'未央'不在土木之功,而在'人英'所代表的文明延续。"这种思考使应制诗突破了歌功颂德的局限,获得穿越时空的思想重量。

寒春交替的季候描写尤见匠心,马茂元先生特别激赏"敛""浮"二字:"既如实描绘关中物候特征,又隐喻政治气候变迁,实现自然与历史的双重叙事。"这种双重性正是盛唐文学"兴象玲珑"的典范体现。

当诗人站在未央宫废墟上,他看到的不仅是汉砖唐瓦的物理叠压,更是文明基因的薪火相传。这种超越时代的洞见,使这首应制诗最终升华为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诗意礼赞。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字字皆含两汉金粉之气。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昂此制,以汉宫千祀之寂寥,映睿赏圣情之流动,得《雅》《颂》遗音于尺幅之间。"其评可谓切中肯綮。

"寒向南山敛,春过北渭浮"一联,尤见匠心。沈德潜《唐诗别裁》赞曰:"十字写尽兴亡,'敛'字如见霜威,'浮'字偏生春意,此等炼字,直追谢朓'馀霞散成绮'之妙。"句中时空交错,寒气收敛而春意浮荡,暗喻威灵消长,恰合未央宫盛衰之象。

末句"幸听熏风曲,方知霸道羞"更得历代评家青眼。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结响遒劲,如撞黄钟,以熏风之柔化霸道之刚,讽喻在笔墨之外。"此中深意,正是唐人应制诗中难得的讽谏精神,温柔敦厚而不失风骨。

全篇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析之甚详:"前四句破'故'字,中四句立'幸'字,后四句发'应制'之意。章法严密处,犹见建安骨力。"所谓"土功昔云盛,人英今所求",正是以汉宫之土木宏丽,反衬当今求贤之切,应制而不阿世,斯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