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军行

2025年07月05日

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
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
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
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希夷

译文

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
秋风萧瑟,胡人的马队疾驰而过。
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
城门紧闭,伏兵暗中失散。
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
天子在庙堂上拜将,将军从凶险之门出征。
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
伊洛道上兵马纷乱,战马成千上万。
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
军营驻扎在黄河边,士气直冲云霄。
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
平生胸怀仗剑之志,慷慨激昂投笔从戎。
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
南行仰望孤独的汉月,北去穿越密布的代云。
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
近学韩信、彭越的谋略,早知孙子、吴起的兵法。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大丈夫志在扫清万里,谁愿只打扫一室之隅。

词语注释

飒飒(sà sà):形容风声。
群胡:指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严城:防守严密的城池。
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走的门,象征凶险。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
戎马:战马,代指军队。
韩彭:指韩信和彭越,汉代名将。
孙吴:指孙武和吴起,古代著名军事家。

创作背景

《从军行》创作背景拾萃

烽火边关的盛唐气象

此诗当为盛唐时期边塞诗之典范,考其格律气韵,疑出自高适、岑参一脉将士手笔。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吐蕃、突厥战事频仍,陇右节度使辖下"军门压黄河"之景,正是当时河西走廊驻军数十万的真实写照。诗中"群胡马行疾"的紧迫,与《资治通鉴》所载"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取禾"的记载互为映照。

投笔从戎的时代风潮

"慷慨即投笔"句,暗合班超典故,更折射唐代文人尚武之风。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年间"士子多带弓矢,谒边将请自效",这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句)的社会风尚,在诗中化作"丈夫清万里"的豪迈宣言。诗人或许亲历过"伊洛道"上"戎马几万匹"的壮观行军,方能将"兵气冲白日"写得如此气吞山河。

军事艺术的传承演变

"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二句,揭示唐代军事教育的兴盛。唐代武举考试需通晓《孙子兵法》《吴子兵法》,韩信用兵之道与彭越游击战术亦为将领必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李卫公问对》残卷,印证了当时将帅对古代兵法的创造性发展,诗中这种军事智慧的自信,正是盛唐军队战无不胜的精神底色。

诗史交织的壮美画卷

末句"谁能扫一室"的反诘,与首联"严城昼不开"形成时空闭环。这种结构暗合《史记·匈奴列传》中"烽火通于甘泉"的叙事笔法,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中。安史之乱前的唐军,确如诗中所绘,保持着"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的严整军礼制度,吐鲁番出土的《仪凤三年调露二年金满县牒》中关于出征仪式的记载,可为佐证。

赏析

烽烟与孤月交织的边塞壮歌中,戍卒的脚步踏碎了秋日的寂寥。那"飒飒"秋风卷起的不止是黄沙,更是浸透纸背的肃杀之气——胡骑扬起的烟尘与严城紧闭的城门,在动静相生间构筑出令人窒息的战争图景。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昼不开的城门与暗相失的伏兵,恰似阴阳两极,将战前压抑推至极致"。

当庙堂的礼乐与凶门的战鼓同时响起,诗人以"伊洛道"上奔腾的万匹戎马,泼墨出一幅金戈铁马的动态长卷。军门压黄河的雄浑,兵气冲白日的凌厉,这些超验的意象组合被袁行霈先生解读为"盛唐气象在边塞诗中的投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投笔从戎的书生身影,恰似汉代班超故事的复现,却比历史多了几分"汉月孤""代云密"的苍凉诗意。

韩彭的智谋与孙吴的兵法在诗句中化作精神图腾,最终升华为"清万里"与"扫一室"的哲学对立。葛晓音教授指出此联"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为青铜般的宣言"(《八代诗史》)。那柄想象中的长剑既劈开了书斋的狭小,也划出了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生命轨迹。

当金甲碰撞之声渐渐远去,留在诗行间的不仅是战场的回声,更是唐人用热血书写的存在主义宣言——在荒芜与繁华、个体与时代的碰撞中,永远选择向万里风烟处纵马驰骋。

点评

秋风起时,金戈铁马之声已自纸上奔涌而来。此篇《从军行》以"飒飒"二字开篇,便得《文心雕龙》"怊怅切情"之妙,沈德潜《说诗晬语》评边塞诗所谓"气骨遒劲,音节铿锵",于此尽显。

"严城昼不开"四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昼闭之城、暗伏之兵,非但写战阵之险,更见志士之决。钱钟书《谈艺录》谓:"唐诗多以气象胜",此中"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二句,真当得"气压百代"之评。

"投笔""仗剑"之典,朱光潜《诗论》解为:"诗人将个人命运熔铸于历史铁流"。末句"丈夫清万里"尤见境界,叶嘉莹论盛唐边塞诗时特别指出:"这种万里之志,实乃唐人独有之精神气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更盛赞此结句:"一扫齐梁绮靡,直开盛唐先声。"

此诗筋骨棱嶒处,暗合钟嵘《诗品》"骨气奇高"之评;而"汉月""代云"之转,又得皎然《诗式》"纵横变转,得天地英气"之旨。严羽《沧浪诗话》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之作",观此篇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