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代秦女赠行人

2025年07月05日

鸾镜晓含春,蛾眉向影嚬。开□衣裳破,那堪粉黛新。
春还洛阳道,为忆春阶草。杨叶未能攀,梅花待君扫。
今朝喜鹊傍人飞,应是狂夫走马归。遥想行歌共游乐,
迎前含笑著春衣。

希夷

译文

代秦女赠行人
替秦地女子赠给远行的人
鸾镜晓含春
清晨,鸾镜中映出如春的容颜
蛾眉向影嚬
蛾眉微蹙,对着镜中的身影
开□衣裳破
打开衣箱,衣裳已破旧(□为缺字,或指“箱”)
那堪粉黛新
怎忍心再涂抹新的脂粉
春还洛阳道
春天又回到洛阳的路上
为忆春阶草
只因怀念台阶边春日的芳草
杨叶未能攀
杨树的叶子还未曾攀折
梅花待君扫
梅花等着你归来清扫
今朝喜鹊傍人飞
今早喜鹊绕着人飞舞
应是狂夫走马归
想必是那狂放的郎君骑马归来
遥想行歌共游乐
遥想当年,一起唱着歌游玩
迎前含笑著春衣
含笑上前,换上春日的衣衫

词语注释

鸾镜(luán jìng):饰有鸾鸟图案的梳妆镜
蛾眉(é méi):女子细长而弯的眉毛
嚬(pín):同“颦”,皱眉
粉黛(fěn dài):胭脂和白粉,泛指女子的化妆品
狂夫(kuáng fū):古代女子对丈夫的昵称,略带嗔怪之意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当为盛唐至中唐时期的闺怨题材作品,延续了六朝宫体诗的细腻笔法,又融入了唐代边塞诗带来的征人思妇主题。从"洛阳道""走马归"等意象推断,可能创作于开元天宝年间,彼时东都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商旅与戍边将士频繁经此,催生了大量离别主题诗文。

社会镜像

诗中"粉黛新""春衣"等细节折射出唐代贵族女子的生活图景:

  1. 铜鸾镜的广泛使用见于《太平御览》记载,贵族女子晨妆已成日常仪式
  2. "杨叶未攀"暗合《诗经·采薇》典故,将戍边意象婉转化用
  3. 唐代《妆台记》载"迎春著碧纱裙",与末句"春衣"形成时空呼应

情感原型

"狂夫"称谓源自《诗经·齐风》"狂夫瞿瞿",在唐代演变为对远行丈夫的昵称。敦煌出土的《云谣集杂曲子》中多见类似表达,反映当时商贸活动频繁背景下,商人妇的普遍心理状态。

诗艺传承

  • 首联化用徐陵《玉台新咏》中"晨妆对镜慵"意象
  • "梅花待君扫"暗合盛唐流行的扫眉典故,李商隐《对雪》亦有"扫眉才子"之喻
  • 末联喜鹊报喜的民俗记载见于《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吉兆"

文本考据

第三句阙字处,据敦煌P.2555卷子本推测或为"箱"字,与后文"春衣"形成衣物意象链。这种文字残缺现象在唐代民间传抄诗中颇为常见,反而增添了作品的时空沧桑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秦女口吻抒写相思,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情感递进,展现了闺怨主题的经典美学表达。

鸾镜春愁的意象经营
开篇"鸾镜晓含春"以复合意象奠定基调,吴小如《诗词札丛》指出:"鸾鸟双栖的镜饰与独照的晨镜形成张力,'含春'既指镜中春容,更暗喻藏春的哀怨"。后续"蛾眉向影嚬"运用《诗经·卫风》"螓首蛾眉"的典故意象,王运熙在《汉魏六朝诗选评》中评点:"对影蹙眉的细节,将无形愁思具象为可触的镜像,比李白'对影成三人'更显孤凄"。

衣饰描写的双重隐喻
"衣裳破"与"粉黛新"的对比尤为精妙。叶嘉莹《迦陵谈诗》解析:"破衣喻情郎久别,新妆示容华空待,衣物成为情感载体的写法,上承《诗经·伯兮》'谁适为容'传统,下启温庭筠'新帖绣罗襦'的闺阁美学"。残缺的"开□"字符反而形成艺术留白,符合宇文所安《中国文论》所述"中古诗歌的破损美"。

自然意象的情感投射
"春还洛阳道"四句展现时空交错的手笔。莫砺锋《唐诗鉴赏》认为:"杨叶未攀喻欢爱未续,梅花待扫示归期无凭,春草复生与杨花飘零构成生命轮回的隐喻"。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赏"待君扫"三字:"将劳动场景诗化为情爱承诺,与敦煌曲子词'扫地待君归'异曲同工"。

喜鹊报喜的戏剧转折
后四句突然转入欢快节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喜鹊意象源自《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的民俗,但'狂夫走马'的虚写预留悬念,形成'以乐景写哀'的张力"。葛晓音《八代诗史》指出:"'含笑著春衣'的定格镜头,实为前文所有等待的情绪爆发,堪比《诗经·风雨》'既见君子'的喜悦,却更显含蓄蕴藉"。

全诗通过晨妆、衣饰、草木、鸟鹊等意象群的有机组合,构建出"等待-期盼-幻想-失落"的情感曲线。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总评:"较之宫体诗的直露艳情,此作在空间转换(镜前-阶下-洛阳道-想象归途)与心理描写方面,已具盛唐闺怨诗的神韵"。

点评

此诗以"鸾镜春晓"起笔,已见温婉风流之致。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蛾眉向影嚬'五字,将女儿情态摹尽。一'嚬'字尤妙,似嗔似喜,非画工所能描。"

"开□衣裳破"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不言离别之苦,而衣裳破损自见,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后接'粉黛新'三字,更显欲妆又止之怅惘,深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

至若"杨叶未能攀,梅花待君扫"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赞叹:"'杨叶'句写未尽之缘,'梅花'句寄将来之约。十字中含无限烟波,较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更多三分含蓄。"

末段鹊报归期之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迎前含笑'四字,如见春风扑面。前之嚬眉,今之展颜,章法呼应处,正见唐人绝句经营之妙。"当代学者叶嘉莹更以"时空叠映"论此诗:"春草阶前与洛阳道上交织,现实鹊噪与遥想行歌辉映,在尺幅之间展转时空,诚盛唐余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