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览镜

2025年07月05日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希夷

译文

览镜
对镜自照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
高楼上悬挂着明亮的镜子,照见自己不禁悲从中来。
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如今白发已这般模样,人生还能有多少时光。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
秋风萧瑟吹过下山的小路,明月升起又到了春天。
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叹息君王的恩宠已尽,容颜衰老不敢再想。

词语注释

览镜:照镜子。览,观看。
青楼:原指豪华精致的楼房,此处指高楼。
临照:对着镜子照看。临,面对。
不胜悲:禁不住悲伤。胜,承受。
春期:春天。
君恩:君王的恩宠。
不可思:不敢再想。思,思考、想象。

创作背景

诗词《览镜》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重建期。据《旧唐书·艺文志》载,唐代士人历经战乱后普遍存在"时命之叹",铜镜在唐代不仅是日常器物,更是重要的抒情媒介,《全唐诗》中以镜喻时的作品达二百三十余首。

作者境遇

从"君恩尽"等语推断,作者应为遭贬谪的朝廷官员。唐代官员被贬后常作"对镜诗",如刘禹锡"镜中丝发悲来惯"、白居易"镜中冉冉鬓毛衰"等。诗中"白发今如此"与张九龄《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形成隔代呼应。

意象源流

"明月上春期"暗用《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的怀人传统,而"秋风下山路"则化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萧瑟意象。铜镜在唐代多采用"江心镜"工艺,《朝野佥载》记载扬州每年五月五日铸镜贡于朝廷,更添"君恩"意象的特殊意味。

时代精神

诗中双重时间意象(秋风/春期)折射出盛唐向中唐转型期的矛盾心理。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唐人镜喻,初盛唐多喻功业,中晚唐多喻年寿",此诗恰处转折节点,将个人迟暮之悲与王朝盛衰之叹熔于一炉。

赏析

铜镜映照的不仅是容颜的衰败,更是生命在时光中的震颤。诗人以"青楼挂明镜"起笔,在华丽楼阁的背景下,一面明镜突兀地悬挂着,形成富贵与虚无的强烈反差。这面镜子成为全诗的核心意象,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唐人常以镜喻生命之短暂,而此镜悬挂于青楼,更显浮华与寂灭的对照"。

"白发今如此"四句以白描手法直击生命本质。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写法:"直叙其事而情自见,不假雕饰而意自深"。镜中白发不仅是生理变化,更是"人生能几时"这一终极追问的具象化。诗人用"能"字而非"有"字,暗含对生命长度的不确定与惶恐。

下阕时空突然跳转,"秋风"与"明月"构成季节轮回的意象群。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秋风喻衰飒,明月寄相思,二者交织成生命晚景的苍凉图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下山路"与"上春期"的对仗,前者是现实的衰败,后者是记忆中的盛年,这种时空错位强化了今昔对比。

末联"叹息君恩尽"突然转入政治隐喻。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认为:"唐人镜意象常暗喻君臣关系,容颜老去亦可读作政治失宠的象征"。这种双重解读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阐释空间——既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也是仕途失意的哀叹。

全诗以镜为眼,照见生命本质。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说:"唐代诗人总能在日常器物中发现永恒的哲学命题,这面青楼明镜,最终照见的是所有人在时间面前的平等与脆弱"。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镜为媒,将人生悲慨凝练于五言律诗之中,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明镜高悬青楼,照见的不仅是朱颜凋零,更是生命永恒的怅惘。

"白发今如此"二句,直追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时空意识。叶嘉莹先生曾评此类诗作:"唐人惯以物象截断时间洪流,使刹那悲欢获得永恒定格"。秋风与明月这对意象,既构成季节轮回的闭环,又暗含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的悔悟之情。

末联"叹息君恩尽"颇有深意。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唐人镜喻诗常含双重映照——容颜之镜照形,岁月之镜照神"。此诗妙在将女子色衰爱弛的个体体验,升华为对生命有限性的哲学叩问,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托兴幽深,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全诗四十字间,镜光流转处,可见杜甫"勋业频看镜"的焦虑,亦暗藏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旷达,终以王昌龄"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澄明作结,诚属晚唐镜喻诗中的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