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览镜》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重建期。据《旧唐书·艺文志》载,唐代士人历经战乱后普遍存在"时命之叹",铜镜在唐代不仅是日常器物,更是重要的抒情媒介,《全唐诗》中以镜喻时的作品达二百三十余首。
作者境遇
从"君恩尽"等语推断,作者应为遭贬谪的朝廷官员。唐代官员被贬后常作"对镜诗",如刘禹锡"镜中丝发悲来惯"、白居易"镜中冉冉鬓毛衰"等。诗中"白发今如此"与张九龄《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形成隔代呼应。
意象源流
"明月上春期"暗用《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的怀人传统,而"秋风下山路"则化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萧瑟意象。铜镜在唐代多采用"江心镜"工艺,《朝野佥载》记载扬州每年五月五日铸镜贡于朝廷,更添"君恩"意象的特殊意味。
时代精神
诗中双重时间意象(秋风/春期)折射出盛唐向中唐转型期的矛盾心理。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唐人镜喻,初盛唐多喻功业,中晚唐多喻年寿",此诗恰处转折节点,将个人迟暮之悲与王朝盛衰之叹熔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