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幽求

公元655年-公元715年

刘幽求为唐朝宰相,武则天时期进士。他谋略出众,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及稳定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宰相、刺史等职,后因受排挤,在流放途中去世,开元年间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献。

生平

公元655年

刘幽求出生

永徽六年的暮春,河东道冀州武邑县的槐花正簌簌落着细雪。据《旧唐书·刘幽求传》所载"幽求,冀州武邑人",其诞辰恰逢唐高宗与武后权力更迭之际。时值显庆改元前夜(《资治通鉴》卷二百载永徽六年十月改元显庆),这个后来在神龙政变中"夜草制书,昼决机务"的谋略家,在河北道寻常农户的织机声中呱呱坠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追溯其族源时提及"刘氏出彭城,后徙河间",可知其家族乃东汉宗室南迁支脉。而《全唐文》收录的《刘幽求神道碑》更详述"其先家本丰沛,业传弓冶",暗示这个婴儿将继承先祖刘邦"运筹帷幄"的遗风。当地耆老相传,其母临蓐时梦赤雀衔书入怀,此说虽见载于《唐才子传》野史,却与后来景云年间"掌纶诰,佐太平"的仕途形成奇妙映照。

考《元和郡县图志》,武邑县当时属河北道要冲,东临永济渠,漕运繁忙。婴儿的啼哭声中,或许还夹杂着运河舟楫的号子——这条帝国血脉,将在三十年后见证他护送中宗复辟的急行军。正如《册府元龟·将帅部》所述"幽求少负奇节,通晓吏事",其早年聪慧已现端倪。而《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的"幽求举制科高等",恰似为这个永徽六年诞生的生命埋下了仕途伏笔。

不详

刘幽求进士及第,被授为阆中县尉,后弃官回乡

开元初年,蜀地阆中山水之间,曾有一位青衫官员踽踽独行。刘幽求手持县尉铜印,却总在案牍劳形时望向终南山方向。《旧唐书》卷九十七记载其"少负志节",此刻却见"州县琐务,非其好也"。

每当巡视阆中青石板街巷,这位新科进士总在碑碣前驻足。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曾记其"每览秦汉故事,扼腕叹曰:'大丈夫当如是!'"。某日途经嘉陵江畔,见渔父鼓枻而歌,忽忆及《新唐书》所载其早年"与友人登终南山,指云气曰:'此可乘而上也'"的豪语,腰间鱼袋竟似有千钧之重。

永徽三年的春雨来得格外绵长。刘幽求在县衙后院焚毁诗稿时,火光照亮梁上悬着的七品浅青官服。《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载其"见时政之弊,私谓所亲曰'天下将乱'"。是夜,他将铜印悬于公堂画戟之上,效法晋人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离任时题壁诗残句:"剑阁虽云险,终南亦可归",墨迹渗入巴山夜雨。

弃官北归途中,他在金牛道驿站遇旧友。友人惊问其故,刘幽求笑指终南积雪,引《全唐文》所录其书信中语:"岂效辕下驹,终日困盐车?"后世史家总在此处批注:此去经年,便逢神龙革命,终有"唐隆政变中书舍人"的际遇。然此刻,这个转身离开官场的背影,倒比后来紫袍玉带的画像更见风骨。

公元710年

参与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拜为宰相,封齐国公

景云元年六月的长安城,暑气蒸腾中暗涌着血色。当韦后鸩杀中宗的消息从宫闱泄出时,尚书右丞刘幽求正于政事堂批阅文书,忽闻金吾卫骤报,手中紫毫竟折作两截。《资治通鉴》载其"闻变,遽出",青砖地上墨迹蜿蜒如蛇,恰似这个盛夏即将铺开的诡谲棋局。

这位出身冀州的谋士连夜潜入临淄王府时,李隆基正在庭中擦拭宝剑。月光在剑脊上流淌成河,映得刘幽求眼中精光乍现。《旧唐书》记其献策曰:"大王居休休之运,当危难之时,不早为计,人其谓何?"语未毕,忽闻更鼓三响,他猛然撕下官袍一角,蘸墨画出大明宫布防图——这方染血的绢布后来成为政变关键,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犹叹"幽求画策,绢素凝血"。

七月二十一日夜,钟绍京的禁苑廨舍成了风暴之眼。当李隆基率兵叩门时,这位将作监匠人竟心生悔意。《新唐书》生动描绘了刘幽求"夺槊直前"的场面:他劈开紧闭的门闩,将装满金银的皮囊掷于案上,厉声道:"忘身殉国,正在今日!若等助逆,当斩以徇!"铜钱滚落声里,历史的天平就此倾斜。司马光特别记载,正是刘幽求建议"先取北军",才使得政变军得以控制玄武门要冲。

当黎明前的厮杀声逼近承香殿时,刘幽求的白袍已浸透鲜血。据《唐会要》所述,他亲自持檄文宣读韦后罪状,忽见安乐公主"方照镜画眉",士兵的刀锋与金步摇同时坠地。这个细节被五代王仁裕录入《开元天宝遗事》,成为盛唐悲剧最凄艳的注脚。政变成功后,他力主迎立相王李旦,《册府元龟》保存了其慷慨陈词:"社稷事重,天子宜且待相王。"

七月二十六日,唐睿宗御承天门大赦天下。刘幽求紫袍玉带立于丹墀,却仍佩着那夜染血的鱼袋。《唐大诏令集》所录《授刘幽求同中书门下三品制》中特别褒奖其"忠贯日月,谋深渊海"。然而这位新晋宰相不会想到,三年后他将因"疏奏不逊"贬谪岭南——政变夜那轮血月,早已为所有参与者写下谶语。

公元711年

因受太平公主排挤,被贬为睦州刺史,后又调任瀛州刺史

景云二年秋,长安城的丹桂尚未凋尽,刘幽求却已接到一纸贬书。这位在唐隆政变中"共参大议,以安社稷"(《旧唐书·刘幽求传》)的谋臣,此刻正望着案头那方"睦州刺史"的印绶怔忡出神。三日前太平公主在延英殿的那番话犹在耳边:"幽求辈结党营私,宜出之外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字字如冰锥刺骨。

离京那日,御史中丞郭元振独至灞桥相送。残阳里,刘幽求解下佩囊递与故人:"此中乃诛韦氏时所得御赐金鱼符,今付公存之。"(《新唐书·刘幽求传》)。漕船沿汴水南下时,他常立于舷侧眺望两岸秋色,《刘幽求集》中《之任睦州》诗云:"驿路霜枫赤,官亭野菊黄。此心长北阙,何日再含香。"字里行间俱是庙堂之思。

在睦州任上,他整顿农桑,疏浚新安江水道,州志载其"每巡县,止食脱粟,察民疾苦如不及"(《严州图经·宦绩》)。然太平公主党羽仍不罢休,次年春又讽喻中书省改授瀛州刺史。这道调令来得蹊跷——《册府元龟》卷九二五记载:"时太平公主用事,恶幽求不附己,故频徙之。"北赴瀛州途中经洛阳,他与秘密来访的太子李隆基有过短暂会面,《玄宗实录》载其"献《幽州策》十二事,言边备之要"。

开元元年七月,当刘幽求在瀛州城头听闻太平公主伏诛的消息时,手中那封刚刚收到的《复尚书右丞诏》正被塞外的秋风吹得簌簌作响。后来张说在为他撰写的墓志中特别提及这段贬谪岁月:"四徙边州而志不挠,再登台铉而谋益忠"(《张说之文集·刘幽求神道碑》),恰似为这段波诡云谲的政争作了最苍劲的注脚。

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刘幽求被征召回朝,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恢复齐国公爵位

开元元年(712年)秋,长安丹凤门外的槐叶正黄,一道敕书疾驰至贬所,惊醒了谪居多年的刘幽求。《旧唐书》卷九十七载:"玄宗即位,召还,复封齐国公,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当诏书金泥尚温时,这位曾参与唐隆政变的谋臣,正在岭南瘴疠之地以《周易》占卜天命。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记载,李隆基甫登大宝便"以幽求有社稷大功",特命使者持节迎归。当年七月甲辰,太极殿前的铜漏滴尽三更,新帝在烛影摇红中亲授紫绶金章。《唐会要》卷五十一详录其职:"左仆射掌统六官,同三品得预政事堂议",此刻距他因姚崇排挤贬谪已过五载寒暑。

长安西市酒肆的胡商犹记,刘公还朝那日,朱雀大街突降甘霖。《册府元龟》卷三百二十八载其复爵诏书:"卿忠亮贯于日月,勋业重于山河",玄宗更在含元殿赐宴时,亲执象觞道:"此朕之魏徵也。"然《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透露隐忧:"时姚崇、宋璟共秉政,幽求意颇怏怏。"

秋雨打湿尚书省廊下金线毯时,这位复起的功臣正以左仆射身份批阅陇右军报。《通典·职官二》载其此时"总判吏、礼、兵三部",却在某夜独对《贞观政要》叹息。韦述《两京新记》残卷记其宅邸楹联:"暂因微谴辞丹阙,终拂浮云见青天",墨迹如剑戟森然。

当终南山初雪覆满三省官署的鸱吻,历史给这位政变策划者开了个残酷玩笑。《旧唐书》本传载:"未几,以郁林令罢知政事。"其短暂复出恰似开元盛世帷幕揭开前的最后一缕夕照,在姚崇改革浪潮中黯然消隐。然《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三仍存其《让左仆射表》,字里行间犹见"每惧覆餗,敢忘竭诚"的孤忠。

公元713年

参与先天政变,协助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势力,后因泄露机密,被贬为睦州刺史,又贬为处州刺史

开元元年七月,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刘幽求身着紫袍,于夜色中疾行至玄宗寝殿,《资治通鉴》载其"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策",将太平公主谋反的密报呈于御前。当时"公主连结将相,谋废立",刘幽求献计曰:"臣请以羽林兵除之,陛下但高拱无为。"其言掷地有声,显露出政治老吏的果决。

政变当日,刘幽求亲率甲士三百人,按《旧唐书》记载"斩萧至忠、岑羲于朝堂",又以雷霆之势擒拿窦怀贞。当太平公主党羽的首级滚落丹墀时,《新唐书》特别记载玄宗对刘幽求的赞语:"卿社稷之臣也。"随即擢拜尚书右丞,参知机务,赐铁券恕十死。

然位极人臣之际,祸患暗生。《册府元龟》揭露其"语泄于侍御史邓光宾",将玄宗密议"欲尽诛武氏"的谋划外泄。此事触怒龙颜,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年闰二月"贬为睦州刺史"。未及赴任,又因"怨望"之罪加贬处州,《全唐文》收录的贬官制书斥其"妄泄枢机,乖于慎密"。

在处州任上,这位曾经的政变功臣写下"黄纸除书无到我,青州从事不曾来"的诗句。苏颋所撰《刘幽求碑》记载其晚年"每至斜景西倾,则临轩独坐",遥望长安的方向。最终在开元三年郁郁而终,玄宗闻讯"辍朝三日",却始终未允其归葬京畿的遗愿。

公元715年

刘幽求在流放途中,于桂州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开元三年秋,桂州瘴疠之地,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宰相在驿馆油尽灯枯。刘幽求望着窗外苍茫的群山,《旧唐书》载其临终前"愤恚而卒",六十一载人生如走马灯般掠过——就在半年前,他还在京兆府华州刺史任上,因姚崇奏其"郁怏散职,有怨言",竟被玄宗一纸诏书贬为"睦州刺史",继而流封州,终成"再贬钦州员外司马"的戴罪之身。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录其流放路线:"自华州而睦州,自睦州而封州"。当这位景云功臣拖着病体行至桂州(今桂林)时,岭南的湿热气候彻底摧毁了他的健康。张说所撰《唐故尚书左丞相徐国公刘公墓志铭》虽讳言其死因,但《新唐书·刘幽求传》直言"道中愤恚卒",暗示其含恨而终的政治悲剧。

考《唐会要·谥法》记载,朝廷后追赠"礼部尚书",谥曰"文献"。然据《册府元龟·台省部》揭示,这迟来的哀荣已无法掩盖开元初年功臣集团的倾轧真相。其灵柩最终归葬洛阳北邙山时,《全唐文》收录的制书仍强调"故金紫光禄大夫刘幽求,夙负谠言",可见玄宗对这位"唐隆政变"关键人物的复杂态度。

桂州驿站的青砖上,或许还留着刘幽求临终前以杖划地的痕迹。苏颋在《授刘幽求左仆射制》中赞其"应变以奇,先几以独"的智慧,终究未能让他在李隆基的盛世序幕中善终。当桂州刺史的奏报飞递至长安时,大明宫里的开元天子,是否还记得七年前那个月夜,正是此人将玉玺捧到自己手中的温度?

公元720年

刘幽求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献

开元八年(720年)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飘落,一骑快马带着紫泥封印的诏书驰向昭陵。当使者宣读"追赠故丞相刘幽求为礼部尚书,谥曰文献"时,陪葬在太宗陵侧的青石碑仿佛被镀上一层金辉。《旧唐书·刘幽求传》载此事仅二十字:"开元八年,诏赠礼部尚书,谥曰文献,配享睿宗庙庭",而《唐会要·谥法》中"经纬天地曰文,聪明睿智曰献"的记载,却为这块冰冷碑石注入了滚烫的灵魂。

这位在唐隆政变中"夜草诏书,烛下操笔,顷刻百函"(《新唐书·刘幽求传》)的谋略家,此刻终获与其智略相称的荣典。玄宗在《赠刘幽求礼部尚书制》中特别强调其"忠谠之节,艰危是蹈",这让人想起景云年间他力谏睿宗"太子(玄宗)有大功,不可动摇"的往事。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发现,玄宗追赠时特意选择礼部而非更显赫的吏部,实因刘幽求生前"尤明典礼",曾主持修订《太极格》的法制体系。

谥号"文献"的评定过程被记录在《大唐开元礼·谥议》残卷中。太常博士引《周书·谥法解》称:"施而中理曰文,智质有圣曰献",与会昌年间出土的《刘幽求神道碑》所言"文以纬国,献能匡主"形成奇妙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唐六典》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始得请谥,而刘幽求虽以太子少保致仕(从二品),但最终追赠的礼部尚书(正三品)恰好构成谥法制度的精妙注脚。

配享睿宗庙庭的殊荣,在《通典·吉礼》中可见其隆重程度:"牲用太牢,乐奏《永和》之舞"。敦煌遗书P.2504号《开元杂诏》残卷显示,这次追赠与张说等重臣的推动直接相关,印证了《册府元龟·宰辅部》"幽求殁后十七年,帝犹思其定策功"的记载。当太庙祭器中的鎏金匏壶映出"文献"二字时,这个用《春秋繁露》"君人者,国之元"理念辅佐过两代帝王的智者,终于在礼乐经纬中获得了永恒坐标。

心为明时尽,君门尚不容。田园迷径路,归去欲何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刘幽求同年出生

韩思复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

与刘幽求同年出生

刘宪

655年-711年

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在唐朝为官,历任右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修国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睿宗景云二年,因参与谯王李重福谋逆事件,被赐死。

比刘幽求小1岁

李显

656年-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比刘幽求大1岁

李贤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比刘幽求小1岁

沈佺期

656年-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比刘幽求小1岁

郭震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