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显庆元年冬十一月乙丑(公元656年12月26日),长安城大明宫的含凉殿内烛影摇红,武昭仪诞下第三子。《旧唐书·中宗本纪》载:"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这个被命名为"显"的婴孩,其出生时辰据《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诞圣》记载恰逢"日有抱珥,黄云氤氲",司天监奏报此乃"圣主临世之兆"。
此时的高宗李治正经历着"二圣临朝"的特殊政局。《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记载:"显庆元年,帝苦风眩,百官奏事,或使皇后决之。"就在李显出生前三月,其母武昭仪刚以"凤压龙"之势废黜王皇后,改元显庆。宋代史学家范祖禹在《唐鉴》中特别指出:"中宗之生,适逢武氏初正位中宫,其命运已与母后权势紧密相连。"
据《唐会要·帝号》记载,李显初封周王,食邑万户。其乳母裴氏墓志铭(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透露:"王生而丰下,啼声如钟,高宗异之。"而《新唐书·后妃传》则记载武则天对幼子格外偏爱:"每临朝,必令宦者抱显于帷后听政。"唐代宫廷画家张萱在《唐后行从图》(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中,曾描绘武后仪仗队里跟随的幼童,艺术史学者考证或为李显幼年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十五收录的高宗《册周王显文》特别强调:"惟尔岐嶷夙成,风仪秀彻。"这与其兄李弘、李贤出生时的册文措辞明显不同。敦煌遗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发现的宫廷记事残卷记载,李显满月时,朝廷特遣使节往五岳四渎告祭,此礼制规格远超常例。
这个诞生在权力漩涡中心的婴儿,其命运早被史官在《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中埋下伏笔:"中宗初诞,有赤雀衔丹书入宫,后(武则天)私喜曰:'此儿当承吾业'。"而当时无人能料,四十六年后,这个孩子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两度即位的传奇帝王。
永隆元年(680年)秋日的长安城,大明宫内金銮殿前的气氛凝重如铁。八月初六日,一纸诏书震动朝野:"皇太子贤......怀逆谋,废为庶人。"(《旧唐书·高宗本纪》)当李贤的太子冠冕被宦官当众摘除时,年仅二十四岁的英王李显在鎏金柱的阴影里不自觉地攥紧了朝服——这位在《资治通鉴》中被描述为"性软暗"的皇子,此刻正目睹着大唐开国以来最残酷的储位更迭。
这场废立风暴的源头要追溯到此年正月。据《新唐书·章怀太子传》记载,明崇俨被刺案成为导火索,武则天指使人在东宫马坊搜出"皂甲数百领",高宗李治在蓬莱宫含元殿召集群臣议罪。宰相薛元超捧着《汉书·戾太子传》进谏:"昔汉皇后以谗废子,今岂可复蹈覆辙?"(《唐会要·储君》)然而当司议郎韦承庆呈上李贤私藏的《俳谐集》,其中"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的暗喻令高宗最终挥泪下诏。
在《册府元龟·储宫部》的记载中,李显的册立仪式充满戏剧性。九月初三,当册宝使裴炎宣读"英王显温恭夙著,睿哲早成,宜升储闱"的诏书时,新任太子竟在丹墀上踉跄跌倒。这个细节被唐人刘餗记录在《隋唐嘉话》中:"中宗初立,御前失仪,天后蹙眉,裴炎急扶之。"此刻站在紫宸殿东序的武则天,正凝视着这个性格懦弱的儿子——她亲手为帝国选择的第三位储君。
李显的东宫班底很快显露出武后的意志。据《唐六典》所载,太子左庶子张大安、太子洗马刘讷言等皆出自北门学士集团,而曾为李贤撰《少阳政范》的著作郎元万顷,此刻正在重新编撰《孝子传》以训导新太子。当李显在重光门内接受群臣朝贺时,《全唐文》收录的《立英王为皇太子诏》中"仁孝闻于四海"的赞语,与《旧唐书》中"颇事游畋"的记载形成微妙反差。
这场储位更替的余波持续到次年正月。当李贤被流放巴州时,李显在通化门送行的场景被《册府元龟》记为"涕泣如雨";而同年冬日在洛阳上阳宫里,高宗对侍臣感叹:"朕欲传位天后,何如?"(《唐会要·识量》)这句话像幽灵般徘徊在李显的太子生涯开端,预示着他未来两度废立的坎坷命运。在680年这个多事之秋,大唐的储君宝座已成为政治漩涡的中心,而性格柔弱的李显,注定要在这漩涡中载沉载浮。
弘道元年(683年)冬,东都洛阳笼罩在肃杀的寒气中。紫微宫贞观殿内,五十六岁的唐高宗李治已病入膏肓。《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十二月己酉,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高宗强撑病体欲行大赦之礼,却连马背都无力攀附,最终只得召百姓入殿前听宣。这个细节被司马光记入《资治通鉴》,字里行间透着帝国权柄即将更迭的沉重。
当夜四更,大唐第三位天子在剧烈的风疾中崩逝。《新唐书》用十六字浓缩了这位统治东亚三十四年的帝王结局:"是夕,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在摇曳的烛火下,二十八岁的李显接过父亲尚带余温的玺绶。据《唐大诏令集》所录遗诏,高宗特别强调:"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道遗命如同双刃剑,既为武则天继续干政提供法理依据,也埋下了日后母子相争的伏笔。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新帝改元大赦。《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了这场充满象征意味的仪式:"中宗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李显的登基大典在父亲灵柩前完成,这个场景被唐人刘肃写入《大唐新语》:"高宗崩,中宗即位,未几被废。"短短十二字,却预言了这位天子坎坷的命运。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这个年号仅使用月余就会被母亲亲手废除。
李显的治国方略在《唐会要·帝号》中可见端倪:"中宗以嗣圣元年正月即位,二月太后废为庐陵王。"这位新君甫登大宝便急欲组建自己的政治班底,《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他对韦皇后之父的破格提拔:"欲以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当宰相裴炎坚决反对时,年轻气盛的皇帝竟脱口而出:"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这段对话成为武后废帝的关键口实。
二月六日,武则天集结羽林军于乾元殿,当朝宣读废立诏书。《旧唐书·中宗本纪》以白描笔法记录了这戏剧性的一幕:"皇太后命左羽林将军程务挺、右羽林将军张虔勖率兵入宫,废中宗为庐陵王。"李显那句"我有何罪?"的质问,在太后"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的厉喝中显得苍白无力。唐人吴兢在《则天实录》中补充了细节:皇帝被拽下御座时,冕旒珠串断裂的声音清脆可闻。
这个在位仅五十五天的天子,最终被囚于均州。《新唐书》用"幽于别所"四字轻描淡写地带过,而《资治通鉴》则揭露了更残酷的真相:"立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李显的悲剧,恰如宋人欧阳修在《新唐书》中的评点:"中宗失道,身为母所废,妻所弑。"而这一切的肇始,都在那个寒风刺骨的洛阳冬夜,当病榻上的高宗将玉玺放入儿子掌心时,盛唐政治的诡谲风云已然在九重宫阙间暗涌。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二月,新君李显登基方五十日,太极殿的龙椅上尚留着先帝的温度。年轻的皇帝在紫宸殿召见中书令裴炎时,眉宇间尽是掩不住的意气风发。"朕欲擢韦玄贞为侍中,卿且拟诏。"此言一出,殿角铜鹤香炉吐出的青烟似乎都凝滞了。
裴炎闻言大惊,手中象牙笏板几乎坠地。《资治通鉴》卷二〇三记载其"固争以为不可",这位三朝老臣须发皆颤:"侍中掌出纳帝命,总典吏职,韦公虽为陛下外戚,然资历尚浅..."话音未落,李显竟拍案而起,那句足以撼动九鼎的话语在殿梁间回荡:"朕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这声雷霆很快劈进了洛阳上阳宫。武则天在听到密奏时,正用金簪拨弄着鎏金博山炉中的香灰。《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太后大怒",她手中金簪在炉身上划出刺耳声响。次日黎明,羽林军铁甲碰撞声惊碎了含元殿的晨雾。当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捧着太后诏书入殿时,《新唐书·中宗本纪》详细记载了那个瞬间:"太后诏废帝为庐陵王,帝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被拽下龙椅的李显,此时才看清殿柱上盘绕的金龙竟生着与母亲凤冠相同的眼睛。《资治通鉴》记载其"幽于别所",四月戊戌,一队玄甲武士押解着囚车驶出长安春明门。车中青年王爷望着渐远的朱雀大街,忽然想起三日前韦玄贞被流放钦州的诏书——那还是用他的玉玺钤印的。史载其先后被囚于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房州(今湖北房县)十四载,《唐会要》卷二中"庐陵王房州安置"七个冷字,埋葬了大唐天子最富戏剧性的五十四天帝王生涯。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的洛阳城,牡丹初绽,紫微宫檐角的铜铃在春风中叮当作响。五十五岁的武则天独坐贞观殿,案前摊开的是狄仁杰新呈的奏疏:"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老臣的墨迹在烛火下格外刺目。
此时庐陵王府内,李显正与韦妃对弈。忽闻马蹄声碎,宫中使者高力士持诏书疾步入院:"奉制,召庐陵王即刻还京!"《资治通鉴》记载,李显"疑惧,称疾不入",直到宦官裴炎带着武则天亲笔手谕到来:"昔王孝杰为将,能裹尸而还。今朕召儿,何疑若此?"
九重宫门次第开,李显的马车碾过天津桥时,洛阳百姓夹道观望。《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圣历元年)三月甲戌,召庐陵王哲于房州。"这个曾被母亲废黜的皇帝,此刻身着紫袍玉带,却仍记得十四年前被押解出京时,韦妃在马车里产女的惨状。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标注:"《则天实录》云'遣徐彦伯迎太子于房州',与《唐历》合。"
武则天在迎仙宫召见儿子时,殿中只留上官婉儿执笔。《新唐书·后妃传》记载了那个戏剧性场景:"后泣抚王背曰:'自房陵召卿,岂非天意!'"次日朝会,女皇突然命狄仁杰议立储事,当老臣慷慨陈词"未有立异姓为嗣者"时,武则天掀开帷帐笑问:"还尔太子!"《资治通鉴》用十六字定格此刻:"仁杰降阶顿首,流涕不已。"
八月甲子,含元殿钟鼓齐鸣。李显重佩太子玉钮金印时,太史令奏"彗星见西方,廿八日而灭"。《旧唐书·天文志》将此天象与"中宗复储"并记,而《全唐文》收录的《立庐陵王为皇太子诏》中,武则天那句"昔慎恤前典,申延往命"的官方辞令下,掩藏着这位七十四岁女皇最深的筹谋——正如陈寅恪所言:"武周革命终须回归李唐,此乃关陇集团百年根基使然。"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凛冽的长安城暗流涌动。五王宅邸的烛火彻夜未明,张柬之捻着斑白长须,案头《春秋》旁静静躺着刚誊写的《讨武曌檄》。这位年过八旬的凤阁侍郎,此刻正与崔玄暐、桓彦范等密谋者反复推演着"清君侧"的细节。《资治通鉴》载:"柬之谓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曰:'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这番对话如金石相击,终使禁军统帅决意倒戈。
正月二十二日夜,玄武门的铜钉映着惨淡月光。桓彦范率五百羽林军突入禁苑时,女皇的面首张易之正在迎仙宫雕琢莲花妆奁。《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易之兄弟闻变,趋至殿廊,为乱兵所杀。"当宿卫将士的刀戟撞开长生殿朱门时,病榻上的武则天看见的不仅是寒光凛冽的兵刃,更有太子李显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这位曾被母亲废黜的懦弱储君,此刻在崔玄暐搀扶下竟显出几分太宗遗风。
黎明前的紫宸殿弥漫着血腥与龙涎香混杂的气息。张柬之捧着早已拟好的《请太子监国表》趋前跪奏,武则天颤抖的手指划过绢帛上"天意人事,尽归李氏"八个字时,《大唐新语》记载她突然厉声诘问:"汝辈皆朕拔擢,何敢反耶!"年迈的姚崇伏地痛哭:"臣等为社稷计,不敢顾私恩。"这声哽咽仿佛抽空了女皇最后的精气神,她望着殿角垂首不语的李显,终于意识到这个曾被自己戏称为"裹儿"的儿子,已然成为李唐旧臣们簇拥的旗帜。
正月二十四日,含元殿的日晷指向辰时三刻。当李显的赤舄踏上丹墀时,殿中侍御史袁恕己突然高声唱诵《诗经·小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声呼喊如巨石入潭,《新唐书》记载"百官蹈舞称庆,闻者莫不流涕"。在张柬之等五大臣的见证下,李显亲手将"大周"金匾换为"大唐"时,洛阳上阳宫里的武则天正对铜镜摘下九龙步摇。司马光在《稽古录》中慨叹:"日月推移,母子之势逆也;神器更迭,忠奸之辨明也。"神龙革命的刀光里,大唐的赤旗终在二十一年后重新飘扬于长安城阙。
景龙四年六月初二(710年7月3日),长安大明宫笼罩在盛夏的闷热中。五十五岁的唐中宗李显在神龙殿批阅奏章时,突然面色青紫,七窍流血而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以冷峻笔触记载:"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这场震惊朝野的暴毙,实为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精心策划的弑君阴谋。
据《旧唐书·后妃传》载,韦后早有临朝称制之心,"帝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预闻政事"。其女安乐公主更恃宠而骄,《新唐书·诸帝公主传》称她"请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不谴怒"。当母女二人察觉中宗有意限制其权势时,竟萌生杀机。《资治通鉴》详述作案细节:"皇后惧,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
中宗暴卒后,韦后紧急封锁消息。《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秘不发丧,皇后亲总庶政。"但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草拟的遗诏尚未公布,韦后党羽已开始清洗朝堂。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痛陈:"韦庶人鸩杀中宗,诈立温王,改元唐隆。"直至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这段骇人听闻的弑君案才真相大白。
史家在后世评价此事时常引《诗经·小雅》"为鬼为蜮"之语。宋代史学家范祖禹在《唐鉴》中痛斥:"韦后弑中宗,此天地所不容!"一代帝王竟丧命于妻女之手,成为开元盛世前最黑暗的注脚。
润色鸿业寄贤才,——李显 叨居右弼愧盐梅。——李峤 运筹帷幄荷时来,——宗楚客 职掌图籍滥蓬莱。——刘宪 两司谬忝谢钟裴,——崔湜...
大明御宇临万方,——李显 顾惭内政翊陶唐。——皇后 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 秦楼鲁馆沐恩光。——安乐公主 无心为子辄求郎,...
656年-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
656年-712年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贡献。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但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较为清新。然而,宋之问人品备受争议,为求仕途谄媚权贵,行事多有不端。
656年-713年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他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后历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职,封代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在骊山讲武时因军容不整,遭宰相姚崇弹劾,被贬为饶州司马,在赴任途中病逝。
656年-746年
王琚,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官员。少孤而聪敏,有才略,好玄象合炼之学。神龙初,为驸马王同皎的密友。王同皎谋诛武三思,事泄遇害,王琚逃亡。后依附唐玄宗,参与诛杀太平公主的谋划,以功拜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为外州刺史,天宝五年卒,时年九十岁。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