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曲辞·战城南创作背景
烽烟漫卷的汉魏之际,鼓吹铙歌的金戈之声穿透了乐府诗的竹简。《战城南》作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其苍凉悲壮的基调,实为乱世烽燧在诗歌中的投影。考《乐府诗集》卷十六,此曲本为军乐,然经文人拟作,渐成控诉战争的凄怆悲歌。
诗中"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的惨烈对照,暗合汉武帝时期频发的边塞战争。太初四年(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士卒死者什七八"(《汉书·张骞传》);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五千步卒覆没匈奴,皆可见"白骨马蹄下"非虚言。班固《汉书·匈奴传》载"边城白骨相望",恰为此句史注。
"城前水声苦"之叹,或源自汉代"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李华《吊古战场文》)的集体记忆。水声呜咽中,折射着征人"谁言皆有家"的永恒诘问——这与《十五从军征》中"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悲凉,同属汉代兵役制度下"或年八十而犹伏隶,或年七岁而巳从役"(《盐铁论·未通》)的残酷写照。
末句"莫争城外地"的讽喻,恰似晁错《论贵粟疏》"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的末世预言。汉代"内实京师,外消奸猾"的戍边政策(《汉书·晁错传》),终使"城里有闲土"成为血色幽默。乐府古辞《战城南》原篇"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的惨象,在此获得唐风新诠。
此诗虽列鼓吹曲辞,然字字皆作反战之鸣。沈约《宋书·乐志》谓汉鼓吹"叙战阵衰丧之意",而此篇以城南一隅,照见万古征戍之痛,水声白骨间,回荡着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永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