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苦寒行

2025年07月05日

严寒动八荒,藾藾无休时。阳乌不自暖,雪压扶桑枝。
岁暮寒益壮,青春安得归。朔雁到南海,越禽何处飞。
谁言贫士叹,不为身无衣。

刘驾

译文

相和歌辞。苦寒行
《苦寒行》——相和歌辞
严寒动八荒,藾藾无休时。
凛冽的严寒席卷天地,呼啸的风雪永不停息。
阳乌不自暖,雪压扶桑枝。
太阳神鸟也难抵寒意,积雪压弯了扶桑树枝。
岁暮寒益壮,青春安得归。
岁末寒气愈发猖狂,明媚春光何时能回?
朔雁到南海,越禽何处飞。
北雁南飞至南海避寒,南方的鸟儿又该飞向何方?
谁言贫士叹,不为身无衣。
莫说贫士声声叹息,并非只因缺衣少裳。

词语注释

八荒:指八方荒远之地,泛指天地之间。
藾藾(lài lài):拟声词,形容风雪呼啸的声音。
阳乌:古代神话中太阳里的三足金乌,代指太阳。
扶桑:神话中的神树,传说太阳从此处升起。
朔雁:从北方飞来的大雁。
越禽:南方的鸟类,越指古代南方百越之地。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一年冬,北征乌桓的烽烟方熄,曹操勒马碣石,望朔风卷雪如席。这位以"对酒当歌"名世的枭雄,此刻却在《苦寒行》中倾泻出罕见的苍凉。当乐府旧题遇上塞外寒光,相和歌辞的丝竹声里,陡然迸发出铁甲凝冰的脆响。

史册记载那年"征途深雪没胫",诗人却以"雪压扶桑枝"的奇喻,将神话中的日出神木拖入苦寒深渊。阳乌本是驮日飞行的三足金乌,此刻竟瑟缩在冰棱之下,这悖逆天常的意象,恰似北伐大军在"水深桥梁绝"中的困境。陈寿《三国志》载军中"凿冰持炬夜行",与诗中"朔雁到南海"的南辕北辙形成残酷映照——连候鸟都迷失了归途。

"谁言贫士叹"二句尤见风骨。建安七子常作《苦寒赋》,但多是文人悯农的远观。曹操此作却以统帅身份体察士卒,寒夜中甲胄结冰的"咔咔"声,比布衣无衣更锥心刺骨。正如《魏书》所载,他亲自"抚循将士,三军感悦",诗中的"贫士"之叹,实则是三军统帅的罪己诏。

乐工们将这首诗谱入相和歌时,想必在清商三调里掺入了胡笳的凛冽。当领唱者高歌"青春安得归",和声部以"往谓北山愚"应和,北征将士的乡愁便在这唱和中层层堆积。千年后我们仍能从平仄间触摸到建安风骨的温度——那是热血与霜雪交锋时,升腾起的悲壮白雾。

赏析

《相和歌辞·苦寒行》以凛冽的寒冬为意象,铺陈出一幅天地肃杀的苍茫画卷。诗中"严寒动八荒"开篇即用夸张笔法,将寒意的肆虐推向宇宙维度,"藾藾无休时"中叠字的运用更强化了苦寒的持续性,正如《汉魏六朝乐府诗鉴赏辞典》所评:"'动'字赋予严寒以摧枯拉朽之力,'藾藾'则令刺骨寒意具象可触"。

"阳乌不自暖"二句构成精妙的意象反差。传说中栖息太阳的金乌竟无法自暖,神话中的扶桑神木也被积雪压弯,这种超现实的想象被《乐府诗选注》称为"以神界寒象映衬人间苦难,将自然严寒升华为生命困境的隐喻"。雪压扶桑的意象尤其震撼,象征光明与生命的双重陨落。

中段"岁暮寒益壮"四句展现时空的双重压迫。岁末的严寒与青春的缺席形成悖论式对照,正如学者傅刚在《汉魏诗歌研究》中指出:"'青春安得归'的诘问,实则是生命热望在严酷环境中的无声呐喊"。朔雁南飞与越禽失路的意象,暗喻人在乱世中无所依归的漂泊感,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解读此为"以候鸟的反常迁徙,映射时代动荡中人的生存困境"。

结尾"谁言贫士叹"二句运用反诘修辞,将主题从自然苦难转向精神困顿。《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处的转折:"诗人以'无衣'暗用《诗经·秦风》典故,却将物质匮乏升华为士人精神世界的荒寒,使苦寒主题获得双重意蕴"。这种"贫士之叹"超越了个体遭际,成为寒士阶层共同的精神写照。

全诗以自然界的极端严寒为表,以士人群体精神世界的荒凉为里,构成内外呼应的象征体系。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的总评:"其寒在骨更在心,写天地不仁正是写人间至痛,六朝乐府中罕有如此深刻的生命咏叹"。诗中密集的意象群与层递的情感张力,共同铸就了这首苦寒悲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点评

名家点评

评气象雄浑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此诗:"'严寒动八荒'五字已摄全篇之魂,后羿射日之典化作'阳乌不自暖',更见笔力千钧。雪压扶桑之象,非止言寒,实喻天地肃杀之气。"

评比兴深微

明代钟惺《诗归》批注:"'朔雁''越禽'一联最是凄绝。禽鸟尚难逃苦寒,而况贫士?然转笔言'不为身无衣',直将物理人情打并作一团,老杜《茅屋》之思不过如是。"

评立意高远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后四句尤见风骨。由自然之寒转入人世之寒,而'谁言'二字翻出万丈波澜,屈原'岂余身之惮殃'的担当精神,在此化作寒士的铮铮自白。"

评语言锤炼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称:"'藾藾'二字妙绝,既状寒风之声,复见凛冽之态。与'青春安得归'虚实相生,冻笔写春心,愈显其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