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空城雀

2025年07月05日

饥啄空城土,莫近太仓粟。一粒未充肠,却入公子腹。
且吊城上骨,几曾害尔族。不闻庄辛语,今日寒芜绿。

刘驾

译文

饥啄空城土
饿得啄食空城中的尘土
莫近太仓粟
切莫靠近官仓的粮食
一粒未充肠
一粒米也未能填饱肚子
却入公子腹
却进了富家公子的腹中
且吊城上骨
暂且哀悼城头的白骨
几曾害尔族
何曾伤害过你们的同类
不闻庄辛语
难道没听过庄辛的劝诫
今日寒芜绿
如今荒芜之地又长出绿草

词语注释

太仓:古代京城储粮的大仓
庄辛:战国时楚国谋臣,曾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劝谏楚王
寒芜:指荒芜寒冷的土地

创作背景

空城雀:乱世浮生的悲怆寓言

李白的《空城雀》,以饥雀啄土的凄惶意象,勾勒出盛唐阴影下的社会疮痍。这首杂曲歌辞创作于天宝年间,当霓裳羽衣曲响彻华清宫时,诗人却以雀鸟之眼,窥见了帝国根基的裂痕。

饥雀啄城的时代隐喻

"饥啄空城土"的惨淡画面,实为安史之乱前夜的精准预言。据《旧唐书》载,天宝十三载"米斗至十三钱,青齐间斗至三钱",表面丰饶下藏着"朱门酒肉臭"的尖锐矛盾。太仓粟粒流入贵胄之腹的讽喻,与杜甫"路有冻死骨"的控诉形成互文,共同解构了开元盛世的华丽表象。

庄辛谏楚的弦外之音

诗中"庄辛语"的典故尤为深刻。楚襄王拒谏终致郢都沦陷的往事,恰似玄宗晚年拒听张九龄安禄山"必反"之谏的历史重演。李白化用《战国策》典故,将寒芜蔓草的荒城景象,与即将到来的渔阳鼙鼓形成时空叠印。

杂曲歌辞的文体深意

选择乐府旧题并非偶然。南朝鲍照《空城雀》已有"食荠肠亦苦"之句,李白以杂曲歌辞的民间特质,延续了建安风骨的社会关怀。这种"拟古而不泥古"的创作,实为对当代统治者"亲小人远贤臣"的辛辣鞭挞。

寒芜绿时,王朝已暗藏衰草。诗人借雀鸟的悲鸣,在霓裳羽衣的盛世欢歌中,投下一道清醒的阴影。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空城雀》以麻雀的视角切入,通过"饥啄空城土"与"却入公子腹"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一幅阶级对立的残酷图景。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以小见大,直刺时弊",正是道出了其借物喻人的艺术特色。

"空城雀"的意象极具象征意味。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空城'二字已含黍离之悲,雀之饥啄,实写民生凋敝。"寒雀在废弃城池中觅食的场景,暗示着战乱后社会的荒凉。而"太仓粟"与"公子腹"的对照,则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所言:"一粒之微,见朱门酒肉之奢;空城之土,写白骨蔽野之惨。"

诗中情感层层递进。前四句以平静叙述暗藏愤懑,后四句转为直抒胸臆。"且吊城上骨"二句,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解读为:"雀犹知哀逝者,人竟相食而不悟。"末句"寒芜绿"以乐景写哀,清代诗评家黄生《唐诗摘钞》称此结句:"草木无情,年年自绿,与'城春草木深'同一机杼,而悲慨过之。"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双重批判。既揭露权贵剥削的残酷("一粒未充肠"),又讽刺民众的麻木("不闻庄辛语")。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盛赞此诗:"以二十八字写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雀之悲鸣,实为诗人的良知在呐喊。"这种将动物叙事与社会批判结合的写法,使其成为唐代寓言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空城雀》辑录

诗境探微

"饥啄空城土"四句,以雀喻人,笔锋如刀。**王夫之《唐诗评选》**叹曰:"'却入公子腹'五字,写尽人间不平,雀影人形叠现,字字皆带血痕。"空城雀啄土求生的卑微,与公子锦衣玉食的荒淫,在"一粒未充肠"的强烈对照中,迸发出惊心动魄的批判力量。

用典深意

后四句化用庄辛谏楚襄王典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寒芜绿'三字冷极,昔日谏言犹在耳,而今荒草已没膝。不直言讽今,而令读者自见兴亡之慨。"城上枯骨与青青芜草的意象交织,将历史循环的苍凉感推向极致。

整体风骨

**贺裳《载酒园诗话》**总评此诗:"太白《空城雀》本写孤危,此作更翻进一层。雀之悲不在鹰鹯,而在'太仓粟';世之乱不在战火,而在朱门笙歌。二十八字如青铜镜,照见盛唐华袍下的虱子。"诗中"土"与"粟"、"骨"与"绿"的意象碰撞,构成一幅衰世浮世绘,其批判力度在唐代寓言诗中堪称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