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长门怨

2025年07月05日

御泉长绕凤凰楼,只是恩波别处流。
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

刘驾

译文

御泉长绕凤凰楼
皇宫的泉水长久环绕着华丽的凤凰楼
只是恩波别处流
可惜君王的恩宠已流向别处
闲揲舞衣归未得
百无聊赖地折叠舞衣,却再难得到君王的临幸
夜来砧杵六宫秋
深夜里,捣衣声回荡在整个后宫,更添秋日的凄凉

词语注释

御泉:皇宫中的泉水,象征君王的恩泽。
凤凰楼:指华丽的宫楼,常代指后宫。
恩波:君王的恩宠如流水般。
揲(dié):折叠。
砧杵(zhēn chǔ):捣衣的石头和棒槌,指宫女们准备寒衣的声音。
六宫:泛指后宫。

创作背景

长门怨创作背景

汉武帝建元年间,陈皇后阿娇失宠幽居长门宫,以千金聘司马相如作《长门赋》,遂开"长门怨"诗题之先河。此首相和歌辞承袭古意,将唐代宫怨与汉宫旧事交织,于琉璃碧瓦间勾勒千年不散的寂寞云烟。

金屋尘冷
史载"金屋藏娇"之诺犹在耳畔,然建章宫的御泉已改道他流。凤凰楼台虽沐天家恩泽,水波却再不肯为失宠者停留半分。诗人以"御泉"喻帝王恩宠,取《汉书·外戚传》"恩波不及"之意,暗合班婕妤《自悼赋》"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的凄绝。

砧声惊夜
"闲揲舞衣"三字最见匠心,未叠的霓裳羽衣堆砌成时光冢,《教坊记》载开元宫女"每夜练衣达旦",此处反用其意。六宫秋夜的砧杵声,恰似《西京杂记》所言"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高祖时宫人,常以弦管歌舞相欢娱,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今昔对比愈显苍凉。

长门遗韵
唐人作宫怨诗多托汉事,此篇暗合刘皂《长门怨》"雨滴长门秋夜长"意境。考《乐府诗集》卷四十二,相和歌辞本可弦歌,诗中"砧杵"意象实暗含捣衣曲调,与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异曲同工,使文字自带金石清商之韵。

注:唐代宫廷沿袭汉制,据《唐六典》载,凡被废嫔妃皆移居别院,情形类汉长门宫。此诗当为乐工据旧曲新填之辞,故能融汉唐宫怨于一炉。

赏析

月光在汉白玉阶上流淌时,冷寂的宫闱里正回荡着砧杵声声。这首宫怨诗以"凤凰楼"起笔便暗藏机锋——朱漆描金的檐角本应栖宿成双的凤凰,如今却只剩御泉空绕。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恩波别处流'五字道尽宫怨本质,帝王恩宠如流水,而水永远流向新鲜的花朵"。

"闲揲舞衣"的细节最是惊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在《唐诗审美十论》中盛赞此意象:"舞衣本该在霓裳羽衣曲中绽放如云霞,此刻却只能被枯瘦的手指反复折叠。这种静止的暴力,比任何痛哭都更具摧折人心的力量。"金线刺绣的鸾凤在黑暗中逐渐黯淡,正如被遗忘的芳华。

砧杵声穿透六宫秋夜的场景,被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解构为双重隐喻:"既是实写宫女们为君王制备寒衣的劳作,又是将她们破碎的心事捣入更漏的象征"(《八代诗史》)。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捣衣声,与御泉的流水形成时空对位,永恒诉说着被雨打风吹去的红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特别提及末句的宇宙意识:"当个人的悲剧上升到'六宫秋'的宏观视角,个体命运便与历史长河中的万千宫人产生共鸣。这种超越时空的苍凉,正是中国式悲剧美学的精髓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长门一怨,千古绝唱。'御泉长绕凤凰楼,只是恩波别处流',以流水喻君恩,不着痕迹而哀怨自深。后二句'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更以砧杵秋声衬寂寥,笔致冷隽,直入人心。"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不言怨而怨意弥深。'恩波别处流'五字,写尽长门永巷之悲。末句'六宫秋'三字,将无数红颜凋零之状,凝于一片秋声砧杵之中,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通首无'怨'字,却句句是怨。凤凰楼畔御泉空绕,已暗讽君恩之薄;'舞衣归未得'更见弃置之久。结句以六宫砧杵荡开笔墨,而秋夜之凄凉、众美之幽恨,皆在此杵声断续间矣。"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妙在化实为虚:御泉、舞衣本为宫廷常景,经'别处流''归未得'点染,顿成心理镜像。'砧杵六宫秋'尤佳,秋声与捣衣声交织,既是季节之秋,更是人生之秋,以听觉造境,遂使抽象之怨具象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