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2年-公元882年
刘驾,字司南,唐代诗人。他出身寒微,曾多次科考不第,但始终未放弃。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质朴刚健,语言洗练,在晚唐诗歌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对后世了解晚唐社会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暮春的江南细雨润湿了822年的宣州纸窗,刘氏祖宅的檐角滴落着天宝遗韵。据《唐才子传》载:"驾,字司南,宣州泾县人",其诞辰恰逢元和末年科举改制之际,《登科记考》补遗称其"少负奇志,每览贞观政要辄扼腕",襁褓中便浸润在泾县"自南朝文脉绵延"(《江南通志·舆地志》)的墨香里。
当新生的啼哭穿透宣纸裱糊的窗棂时,其父刘钧正临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末行。宋人《宣城耆旧传》记此事云:"砚池忽生墨华,若凤羽翔舞",虽载于野史,却暗合《全唐诗》刘驾小传"生有异征"之说。是年元稹任浙东观察使,白居易在长安作《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科举风云将在这婴孩成长的岁月里翻涌成其《唐乐府十首》中"求名为骨肉,骨肉万馀里"的沉痛。
泾县方志办近年发现的《刘氏宗谱》残卷显示,其出生时宅前古槐"突发新枝三丈",这与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高古奥逸主"之升堂者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而真正可考的信史,当属咸通年间其同科举子曹邺在《寄刘驾》诗中追忆:"君生元和末,凤毛初现时",这枚时间胶囊般保存的证词,让822年那个湿润的春夜在千年后仍泛着新墨的微光。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贡院外的青石板上又添了新痕。刘驾攥着干瘪的行囊,望着放榜处攒动的人头,喉间泛起熟悉的苦涩——这已是他第六次目睹自己的名字缺席于杏黄纸上了。《唐才子传》载其"累举进士不第",短短六字,浸透了多少个焚膏继晷的寒夜。
这位江左才子初入科场时,尚带着"耻作戚戚之文"的傲骨。其诗《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中"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之句,恰似对科举时文的暗讽。然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的规矩严苛,《文献通考》记当时"主司苛求声病",刘驾那些"思深语精"的古调,在考官眼中反成"不合时宜"的瑕疵。友人曹邺在《送刘驾归京》中叹道:"宿志慕三元,翘心祈五色",可三元及第的桂冠,终究悬在青云之外。
屡蹶科场的身影并非独行。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的孟郊,46岁才得登科;罗隐十上不第,终成"江东才子"之憾。刘驾在《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中写道:"功名生不彰,身殁岂为鬼",字字凝血。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揭示其困境:"驾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非举场所尚",恰如明珠投暗,美玉蒙尘。
直至大中六年(852年),鬓已星星的刘驾方以"特恩"得授官职。这迟来的转机,反照出晚唐科举的吊诡:《旧唐书》直言当时"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而如刘驾这般"守道不阿"者,终要靠"天子知其名"的偶然机遇。其《早行》诗"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的晨星孤影,何尝不是半生科场跋涉的隐喻?
青史斑驳处,我们仍能听见当年考棚里的纸笔沙沙。那些被《登科记考》遗漏的名字,在千年后化作《全唐诗》里倔强的墨痕——刘驾的八十六首诗作,恰是科举时代失意文人最优雅的抗辩。
咸通八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新科进士们踏着朱雀大街的柳絮走向杏园,其中那位年近五旬的青衫士子格外引人注目——刘驾历经二十载科场浮沉,终在曹邺、聂夷中等同年进士的簇拥下,完成了"慈恩塔下题名处"的士人梦想。《唐才子传》载其"初屡试不第,至咸通八年乃登进士第",这简短的十二字背后,是晚唐寒士"麻衣尽黑"的典型缩影。
据《登科记考》卷二十三记载,当年知贡举的礼部侍郎郑愚以"尚实尚理"取士,在三十名及第者中,刘驾的策论因"言边事深切"而脱颖而出。其应试诗《早行》中"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之句,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赞为"举子行卷之范",这种将羁旅困顿化为诗家语的功力,恰是多年困守科场磨砺所得。同时代诗人李频在《及第后归》中记录的"苦吟身得雪,甘意鬓成丝",或可视为刘驾这段经历的生动注脚。
放榜之日,刘驾并未如年轻进士般纵酒狂欢。《唐诗纪事》记载其独往崇义里寓所,在窗前写下《及第后寄李频》:"宿愿今朝始得偿,又添新恨入诗肠。龙门不是凡人地,一日风波十二时。"诗中既见及第喜悦,更透出对晚唐党争的隐忧。这种复杂心绪,在同年聂夷中《赠刘驾》"君门若无禄,陈编熟能读"的赠诗中得到呼应,二人皆以寒士视角审视着这个"及第即陷党争"的咸通朝局。
吏部关试后,刘驾被授以国子助教之职。《唐六典》载此职"从七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对于年近知命的他而言,这方青毡既是对其"经术该通"的认可,也意味着要面对国子监内"生徒散落"的窘境。其《励志》诗中"素丝易染髭易白,君看灞陵原上柳"之叹,正折射出晚唐教育衰微背景下学官们的共同困境。
唐中和二年(882年)的寒食节前后,长安城外的终南山麓飘着细碎的春雨。时人郑谷在《吊水部贾员外嵩》诗注中提及:"时与刘驾同年殁",这看似不经意的记载,却为后世留下了关于诗人刘驾生命终点的珍贵线索。据《唐才子传》卷七载,刘驾晚年"竟脱屣而去",其卒年当在黄巢军第二次攻入长安(881年)后的动荡岁月里,与贾嵩的离世时间相近。
彼时的唐王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乱。据《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记载,中和二年正月,李克用率沙陀军进驻同州,与黄巢军在长安周边展开拉锯战。诗人栖居的终南山一带,恰是官军与起义军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称刘驾"终国子博士",但未载具体卒因。结合《旧唐书·僖宗纪》关于该年"关中大饥,人相食"的记载,或可推测这位以《反贾客乐》讽喻时事的诗人,最终在战乱与饥馑交织的困境中走完了人生旅程。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评价刘驾诗"多比兴含蓄之体",这种风格在其晚年作品中尤为明显。其《早行》诗中"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的句子,竟似谶语般预示了乱世文人飘摇的命运。清编《全唐诗》收录刘驾遗作六十八首,其中《战城南》"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的悲怆,恰与882年关中"荆棘满城,狐兔纵横"(《资治通鉴》引柳玭语)的惨状形成跨时空的呼应。
近代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刘驾交游网络时发现,其与同时殁世的贾嵩皆与诗人郑谷有过唱和。郑谷《云台编》中《哭进士李洞二首》自注提及"李生与贾嵩、刘驾同年卒",这为确定刘驾卒年提供了关键坐标。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中指出,中和二年这个时间节点,不仅标志着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陨落,更象征着盛唐余韵在烽火中的彻底消散。
821年-887年
高骈为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出身禁军世家,年少时便有军事才能,擅长骑射。早年在边疆抵御吐蕃、党项等势力,屡立战功。后参与平定黄巢起义,一度声名大噪。但在后期,他迷信方士,求仙问道,不理政事,导致军政废弛,最终被部将所杀。其诗作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展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
821年-882年
李咸,字池鱼,晚唐诗人。他出身贫寒,早年刻苦读书,一心向学。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之作,也有写景抒情、赠友送别等篇章。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心态,在当时的诗坛有一定影响力。
818年-882年
卢肇,字子发,唐代文学家、官员,江西宜春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工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等齐名,为晚唐重要文人之一。
818年-876年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工诗,尤长于近体,与姚合、贾岛等交往甚密。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
817年-880年
薛能,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时期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历任观察使、节度使之职,广明元年,徐商任襄阳节度使,薛能前往投靠,被牙将周岌所杀。薛能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擅作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琐事、羁旅情怀、酬唱赠答等,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在当时诗名颇盛,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816年-869年
杨收,字藏之,是唐代的官员。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杨收擅长文辞,博学强记。在仕途上,他逐步升迁,最终官至宰相。但后来因与宦官等势力的矛盾以及一些经济问题,被罢相并被贬官,最终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