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贾客词

2025年07月05日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

译文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商人在灯下起身,还说着出发已经晚了。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高山上本有险峻小路,摸黑赶路却毫不迟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强盗埋伏在他要走的路上,猛兽也追赶而来。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金银珠宝四处散落,空空的包袱被丢弃在岔路口。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扬州虽有豪华宅院,如今只剩白骨无处安葬。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年轻的妻子在这一天,还对镜梳妆打扮着花枝。

词语注释

贾客(jiǎ kè):商人。
疾路(jí lù):险峻难行的道路。
委(wěi):丢弃。
路岐(lù qí):岔路。

创作背景

中唐时期,商品经济日渐繁荣,商人阶层崛起成为社会重要群体。刘禹锡的《贾客词》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深刻观照。诗人以冷峻笔触勾勒出商贾生涯的双重图景:一面是"扬州有大宅"的富贵幻梦,一面是"白骨无地归"的残酷现实。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德宗年间商税已占国库收入三成,商人虽富却地位卑微。诗中"暗行终不疑"五字,道尽商人冒险逐利的无奈——他们明知山有"疾路"(险峻捷径),仍要在"寇盗猛兽"的威胁中昼夜兼程。白居易《盐商妇》亦云"南北东西不失家",恰与此诗形成互文。

最刺目者,当属尾联的蒙太奇对照:当商贾暴尸荒野时,闺中少妇犹对镜簪花。这令人想起张籍《贾客乐》中"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的描写,共同构成中唐商贾题材诗歌的批判传统。诗人以商贾空囊四散的结局,暗讽当时"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财富的虚幻性,其白骨与金玉的意象碰撞,恰似给这个逐利时代敲响的警世钟。

赏析

这首《贾客词》以白描手法勾勒商贾的悲剧命运,其意象群如蒙太奇般层层推进,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灯下起'与'发已迟'的矛盾开篇,暗示商人永远追逐时间却永远被时间抛弃的宿命"。

时空意象的隐喻性尤为深刻。"高山疾路"与"暗行不疑"构成鲜明反差,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此句:"'疾'字双关,既指山路陡峭,又暗喻商人急于求利的心理速度,而'暗行'则是命运给出的黑色幽默"。夜幕中的山路成为人生困境的象征,商人在物质欲望驱使下主动踏入黑暗,这种自我选择的悲剧更具哲学意味。

动物意象的暴力美学达到情感高潮。盗寇与猛兽的意象叠加,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诗人将社会暴力(盗寇)与自然暴力(猛兽)并置,揭示商人同时遭受人性之恶与自然之恶的双重绞杀"。金玉四散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空囊委地的特写镜头,恰如宇文所安在《晚唐诗》中所说:"物质丰盈与终极虚无在此完成惊心动魄的转换"。

白骨与花枝的蒙太奇对照堪称诗眼。扬州大宅的繁华与无人收殓的白骨形成空间并置,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这是对'商人重利轻别离'最残酷的具象化诠释"。而少妇弄花枝的细节,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解读为:"诗人用乐景写哀的巅峰笔法,春日梳妆的日常场景,恰成为命运最锋利的反讽"。

全诗通过"灯-路-兽-金-骨-镜"的意象链条,构建出商业文明的批判寓言。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诗人以商贾命运为棱镜,折射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异化过程,其思想深度远超普通悯商之作"。这种对人性异化的深刻揭示,使作品在千年后依然散发着现代性的光芒。

点评

这首《贾客词》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商贾命运的残酷图景,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写贾客之险,字字惊心。'暗行终不疑'五字,道尽利令智昏之态。"诗中"高山有疾路"与"寇盗伏其路"形成强烈反差,正如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所言:"商途险恶,而贾客懵然,金玉散尽之日,方知性命如悬丝。"

末联"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的强烈对比,被明代文学家钟惺誉为"以绮语写骷髅,愈见凄艳"(《唐诗归》)。而结句"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的平行叙事,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曰:"一边是血泪成灰,一边是朱颜似花,此等对照,较之直叙贾客之死,痛切十倍。"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使全诗在平静叙述中蕴含巨大张力,展现出中唐诗人对商业社会人性异变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