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胡风不开花,四气多作雪。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
古来犬羊地,巡狩无遗辙。九土耕不尽,武皇犹征伐。
中天有高阁,图画何时歇。坐恐塞上山,低于砂中骨。

刘驾

译文

横吹曲辞。出塞
边塞横吹曲·出塞
胡风不开花,四气多作雪。
边塞的风吹不开花朵,四季多是飞雪漫天。
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
北方人尚且冻死荒野,何况我这来自南越的人。
古来犬羊地,巡狩无遗辙。
这里自古是蛮荒之地,帝王巡狩也未曾留下痕迹。
九土耕不尽,武皇犹征伐。
九州沃土尚未开垦完,汉武帝仍要征战不休。
中天有高阁,图画何时歇。
皇宫高阁耸入云霄,穷兵黩武何时能止?
坐恐塞上山,低于砂中骨。
只怕边塞的巍峨高山,终将低过沙场累累白骨。

词语注释

胡风:指北方边塞的寒风
四气:四季的气候,这里侧重指冬季
南越:古代南方百越之地,今两广地区
犬羊地:对游牧民族聚居地的蔑称
巡狩:帝王出巡视察
九土:九州之土,泛指全国耕地
武皇:汉武帝,代指好战的帝王
中天:天穹中央,指皇宫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出塞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边塞悲歌

《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辞,初为军旅战阵之乐,至唐代演变为边塞诗的重要载体。此诗以"胡风""四气"起笔,实为盛唐开天年间拓边战争的文学投影。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朝"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仅天宝元年边军即达四十九万,诗人目睹"武皇犹征伐"的扩张政策,遂成此血泪交织的讽喻之作。

地理气候的文学映射

"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二句,暗合《汉书·晁错传》"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的记载。唐代岭南戍卒调防朔方已成常态,《旧唐书》载开元十五年"敕南方诸州选募壮勇送安西镇守",诗人以地理气候的反差,凸显征人"低于砂中骨"的残酷命运。

武帝典故的当代讽喻

"九土耕不尽"化用《史记·平准书》"中外骚扰而相奉"之典,将汉武穷兵黩武与玄宗开边并置。杜佑《通典》记天宝年间"军国费用,寝以浩繁",正与此诗"图画何时歇"形成互文。末句"砂中骨"的意象,恰似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的先声,构成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凉美学。

艺术结构的双重时空

诗中构筑"中天高阁"与"塞上砂骨"的垂直空间,暗喻朝廷决策与战场实况的割裂。这种笔法承鲍照《芜城赋》"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的视角,又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精神,在横吹曲辞的旧题中注入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基因。

赏析

边塞的寒风从不在荒原催开一朵花,四季流转间唯有雪粒肆意飞舞。诗人以"胡风""四气"勾勒出绝域苦寒的图景,而"北人尚冻死"与"南越"的强烈对比,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通过地理空间的极端对立,将戍边将士的生存困境推向极致"。

"犬羊地"的古老称谓与"无遗辙"的帝王车驾,构成深邃的历史纵深。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九土耕不尽'五字力透纸背,既见土地之广袤,更显征伐之无度"。武皇意象在此既是实指又是符号,投射着诗人对历代穷兵黩武的冷峻审视。

末联的"中天高阁"与"砂中骨"形成惊心动魄的垂直对照。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图画可歇而征伐不止,画阁之高反衬骸骨之卑,这种空间错位造成的张力,正是盛唐边塞诗最震撼人心的美学特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低于砂中骨"的意象:"将阵亡将士的骸骨与塞上山峦并置,让死亡获得了地理刻度般的永恒性。"

全诗以冻骨为眼,雪砂为纸,用最简净的意象群构建起恢弘的批判空间。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诗人将地理、历史、政治三重维度熔铸于二十字中,使个体命运在宏大叙事中发出金石之鸣。"

点评

横吹曲辞《出塞》一曲,以霜雪为墨,以边塞为纸,写尽征人血泪。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叹曰:"'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十字,如闻胡笳夜咽,南冠楚囚之泣尽在其中矣。"诗中"胡风不开花"四句,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其"寒气透骨,不待摹写风雪而穷途之状自现"。

"古来犬羊地"以下四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武皇犹征伐'五字力透纸背,与少陵'武皇开边意未已'同一史笔。"王夫之《姜斋诗话》更称此诗"以耕不尽之九土对征无厌之干戈,如见白骨蔓草间耒耜与剑戟相映"。

末四句"中天有高阁"云云,李攀龙《唐诗选》眉批谓之"阁上丹青未干,山下白骨已朽,此等对照令灞桥风雪中人肝肠寸断"。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论词亦曾引此诗,谓"'低于砂中骨'五字,是古今边塞诗中最沉痛语,盖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意,铸作寒铁般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