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陟降左右,诚达幽圜。作解之功,乐惟有年。
云輧戾止,洒雾飘烟。惟馨展礼,爰列豆笾。

包佶

译文

陟降左右,诚达幽圜。
神灵升降于天地之间,虔诚之心通达幽冥。
作解之功,乐惟有年。
解除旱灾的功德,欢乐只因丰收之年。
云輧戾止,洒雾飘烟。
神车驾云而来,洒下细雨,飘散轻烟。
惟馨展礼,爰列豆笾。
馨香弥漫,展示祭祀之礼,于是摆上祭器豆笾。

词语注释

陟降(zhì jiàng): 升降,指神灵的往来。
幽圜(yōu huán): 幽冥世界,指神灵居所。
云輧(yún píng): 神车,传说中神仙乘坐的车。
戾止(lì zhǐ): 到来。
豆笾(dòu biān):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礼器,豆盛肉食,笾盛果品。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迎神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南郊的雩坛上,青烟袅绕如游丝攀附天际。太常寺的乐工们正调试着编钟清越的音律,这首《迎神》乐章即将在**贞观十四年(640年)**的祈雨大典上首次唱响。唐太宗诏令修订郊庙乐章时,祖孝孙等乐官深谙"以雅乐通神明"的礼制传统,将《周礼·大宗伯》"以槱祀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的记载化入乐章。

"云輧戾止"中飘摇的烟霞,实为《史记·封禅书》"风伯、雨师各为坛,以牲币祀之"的唐代演绎。那"洒雾飘烟"的意象,暗合《淮南子·天文训》"雨师洒道,风伯扫尘"的古老神话。太常博士们刻意选用"惟馨展礼"的句式,正是《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在祭祀仪轨中的回响。

豆笾陈列的簠簋之礼,源自《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规制。而"作解之功"四字,实为《春秋谷梁传》"雩者,为旱求者也"的雅化表达。当乐工们咏唱"陟降左右"时,分明可见《毛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庙堂遗韵,将人神交通的肃穆推向极致。

这场融合了汉魏六朝祀神传统与初唐礼乐革新的乐章,最终在《大唐开元礼》中被确立为常祀制度。那些飘散在雩坛上的烟霭,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对云行雨施的渴望,更凝结着唐人"以乐致神"的礼乐智慧。

赏析

暮春读《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迎神》,如见唐人以最庄重的仪式与最虔诚的想象,在天地间构筑起人神对话的云梯。此章虽仅八句三十二字,却将祭祀雨师的宏大场景凝练为流动的画卷,更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期许编织成永恒的诗行。

"陟降左右"四字如青铜编钟骤响,瞬间拉开人神交接的帷幕。《毛诗正义》解"陟降"为"天神往来天地",此处雨师驾驭云气上下巡游的形象,与《楚辞·九歌》中"灵皇皇兮既降"的描写遥相呼应。诗人以动态视角勾勒神灵踪迹,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人祀神诗的空间建构,往往通过动词的巧妙调度完成三维立体的仪式场域"。

"云輧戾止"句尤见匠心。輧车本为天子仪仗,此处冠以"云"字,既合雨师司水之职,《周礼·春官》郑玄注所谓"雨师驾玄云",又暗含人间帝王礼敬天神的隐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句:"着一'戾'字而神驾盘旋之态毕现,较之曹植《洛神赋》'六龙俨其齐首'更添三分飘忽。"当輧车挟裹烟雾停驻祭坛,我们仿佛看见敦煌壁画中那些乘祥云而降的飞天。

诗中器物描写最耐寻味。"豆笾"作为祭祀礼器的出现,非但印证《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记载,更构成人神契约的物化象征。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豆笾中盛放的不仅是祭品,更是农耕文明对雨水的全部渴望。"而"惟馨"二字看似平常,实暗合《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深意——当馨香伴着礼乐升腾,物质供奉已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沟通。

全诗情感流转如雨雾聚散。开篇"诚达幽圜"的肃穆,至"乐惟有年"渐转为欣悦,终篇时又在氤氲香气中回归庄重。这种起伏恰如陈寅恪所言:"唐人祭歌情感节奏,往往模拟祈雨时由紧张至释然的心理曲线。"尤其"洒雾飘烟"四字,既实写祭坛香烟缭绕之景,又虚绘雨师布雨之态,将现实的祭祀与想象的降雨完美叠合。

此章最动人处,在于它将程式化的祭祀转化为充满诗意的天人交响。每个意象都是双重的:既是祭祀场景的真实记录,又是自然力量的隐喻表达。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评价:"这些文字既是献给雨师的祷词,也是关于雨水本身的诗篇——在唐人眼中,神灵与自然本就是一体两面。"

点评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迎神》以简净之笔勾勒出天人感应的庄严图景,其艺术魅力曾引发历代文论家的赞叹:

王夫之《唐诗评选》:"'陟降左右'四字,已摄尽祀神精魄。升降俯仰之际,幽明相通之诚油然自生,此所谓'以少总多'者。"
评点开篇"陟降"二字暗含《诗经·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典故,将祭祀者的虔敬与神灵的威仪浓缩于方寸之间。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輧戾止'句,着一'戾'字而神祇倏至。雾烟飘洒之态,正与豆笾馨香相映成趣,可见古人炼字,不惟重形亦重声。"
特别激赏"戾止"一词的动态刻画,认为其短促音节与突然降临的雨师形象浑然天成。

**纪昀《四库提要》**论郊庙乐章:"此篇独得'乐惟有年'四字真谛。祭雨非为观瞻,实系农桑,笙镛钟鼓中自见黎元之念。"
指出诗中"作解之功"暗用《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之意,将祭祀仪式与农耕文明的根本需求紧密相连。

全篇如青烟袅袅上升的篆香,在"惟馨展礼"的素朴陈述中,完成对《礼记》"至诚感神"理念的诗意诠释。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质而不俚,华而不绮,庙堂文学至此,可谓尽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