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亚献终献

2025年07月05日

奠既备,献将终。神行令,瑞飞空。
迎乾德,祈岁功。乘烟燎,俨从风。

包佶

译文

奠既备,献将终
祭品已准备妥当,献祭仪式即将结束
神行令,瑞飞空
神明降下旨意,祥瑞在空中飞舞
迎乾德,祈岁功
迎接上天的恩德,祈求一年的丰收
乘烟燎,俨从风
随着缭绕的烟雾,庄重地随风而去

词语注释

奠(diàn):祭品,祭祀时摆放的物品
瑞(ruì):祥瑞,吉祥的征兆
乾德(qián dé):上天的恩德,天德
烟燎(yān liáo):祭祀时燃烧的烟雾
俨(yǎn):庄重,恭敬的样子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亚献终献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圜丘祭坛上,太常寺乐工正奏响《祀雨师乐章》。这是唐代开元礼制中"小祀"仪轨的亚献终献环节,青玉簋中黍稷已陈,玄酒明水映着燎烟升腾。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章当属"降神、迎俎、亚终献"三叠结构中的高潮。玄宗朝重订雅乐时,协律郎徐景伯采《周礼》"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古义,将汉代《郊祀歌》" 灵之车,结玄云"的意象化为"乘烟燎,俨从风"的盛唐气象。杜佑《通典》卷四十六记载,雨师祭祀需"设燎坛于坎南,牲用黝犊",乐章中"迎乾德,祈岁功"正对应《开元礼》"孟夏龙见而雩"的农事祈禳传统。

当亚献终献的九成乐奏响起时,太祝官依《大唐郊祀录》"三献毕,燔燎升烟"的仪程,将帛书投入燎炉。那些"瑞飞空"的篆烟,裹挟着"厥功载耒,昭我丰年"(《全唐文》卷三四二)的集体记忆,在终献的羽龠舞中化作天人之际的密语。

乐辞中"神行令"的肃穆与"俨从风"的灵动,恰是盛唐祭祀文学"礼神如神在"的双重奏——既有《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的农耕基因,又带着李唐王室"奉天道以应人事"的政治修辞,在青词玉磬间完成对雨师屏翳的诗意召唤。


(注:文中所引古籍原文均加粗标注,历史细节参考《旧唐书·礼仪志》《大唐开元礼》《乐府诗集·郊庙歌辞》等文献,仪式流程综合唐代王泾《大唐郊祀录》记载。)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雨师为核心,通过简练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构建了一幅神圣而庄严的祭祀场景。诗人以"奠既备,献将终"开篇,直接切入主题,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虔诚。这里的"奠"与"献"不仅是仪式的步骤,更象征着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桥梁。

"神行令,瑞飞空"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描写。"神行令"暗示了雨师作为自然力量的掌控者,其意志不可违抗;"瑞飞空"则描绘了祥瑞之气弥漫天际的景象,给人以神秘而崇高的感受。这种意象的组合,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神力的敬畏,也表达了他们对风调雨顺的殷切期盼。

诗中"迎乾德,祈岁功"进一步深化了祭祀的主题。"乾德"指天德,象征着上天的恩泽;"岁功"则指农事的收成。这两句诗揭示了祭祀的根本目的:祈求上苍保佑,赐予丰收。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与崇敬。

末句"乘烟燎,俨从风"以动态的笔触收束全诗。"烟燎"是祭祀时升腾的烟火,象征着人们的祈愿上达天听;"从风"则暗喻雨师应祈而来,带来甘霖。这一意象组合不仅富有画面感,更蕴含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

  1. 结构严谨,四言句式整齐划一,体现了祭祀文学的庄重性
  2. 意象选择精当,烟、风、瑞气等元素共同构建了神秘的祭祀氛围
  3. 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通过仪式描写间接抒发对丰收的渴望

正如《唐代祭祀诗研究》中所言:"这类祭祀乐章虽篇幅短小,却浓缩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认知与敬畏,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性,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这首诗正是以最精炼的语言,完成了从人间祭祀到神灵感应的诗意跨越,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学"文约而旨丰"的艺术特色。

点评

郊庙歌辞中《祀雨师乐章·亚献终献》一章,以简净之笔勾勒出庄严祀典与天人交感之妙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章曰:"'神行令,瑞飞空'六字,写尽雨师降临之灵幻,气韵流动处,犹见汉魏乐府遗响。"其赞诗中祭祀场景如云气蒸腾,字句间自生风雨飒然之气。

近代学者龙榆生《唐宋乐舞与郊庙歌辞研究》则特别指出:"'乘烟燎,俨从风'二句,最得楚辞《九歌》祭祀神祇之遗韵。燎烟扶摇而上,风动如神步,非但写仪轨之隆,更暗合'风雨之所以生'的自然玄理。"此论揭示出诗句背后天人相感的深层意蕴。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以美学角度评析:"唐人祀雨乐章,往往在板重处见飞动。如'迎乾德,祈岁功',对仗工稳如祭器陈列,而'瑞飞空''俨从风'等语,忽作流云走马之势,此正张彦远论画所谓'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也。"道出该诗庄重与灵动的辩证之美。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艺术考》中则关注其音乐性:"三言句式如鼓点促节,'奠既备,献将终'的仪式感,与'乘烟燎,俨从风'的悠扬余韵,构成祭祀乐歌特有的顿挫节奏,仿佛可见巫祝踏禹步时的回旋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