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整驾升车望寥廓,垂阴荐祉荡昏氛。飨时灵贶僾如在。
乐罢馀声遥可闻。饮福陈诚礼容备,撤俎终献曙光分。
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

包佶

译文

整驾升车望寥廓
整理车驾升入云端,遥望那辽阔的天空
垂阴荐祉荡昏氛
树荫低垂带来福祉,驱散昏暗的雾气
飨时灵贶僾如在
祭祀时刻神灵的恩赐仿佛就在眼前
乐罢馀声遥可闻
音乐停歇后余音袅袅,远远还能听见
饮福陈诚礼容备
饮下福酒,表达虔诚,礼仪周全完备
撤俎终献曙光分
撤去祭器,最终献礼时曙光初现
跪拜临坛结空想
跪拜在祭坛前,心中充满虔诚的祈愿
年年应节候油云
年年此时期盼甘霖,等待雨云降临

词语注释

寥廓(liáo kuò):辽阔的天空。
祉(zhǐ):福祉,幸福。
贶(kuàng):恩赐,赏赐。
僾(ài):仿佛,好像。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具。
油云:指雨云,能带来降雨的云。

创作背景

暮春的祭坛上,青烟缭绕如游丝绾结,乐官们正以《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送神》的悠扬旋律完成一场人与天的对话。这首诞生于唐代的祭祀乐章,其创作背景深植于华夏农耕文明对雨水的虔诚崇拜——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雨师祭祀位列中祀,每岁孟夏由太常卿主祭,乐章文本多由精通礼乐的文臣奉敕撰作。

乐舞初歇时,祭官"整驾升车"的肃穆仪轨,暗合《周礼·春官》中"以乐舞教国子"的古老传统。那"垂阴荐祉"的祝祷,实为《毛诗》"以祈甘雨"的唐音回响,而"僾如在"三字,恰是《礼记·祭义》"祭神如神在"的凝练表达。当曙光穿透祭器上最后的酒渍,乐官们以"应节候油云"的余韵,将《淮南子》"云致美乎雨师"的传说化作可闻可感的音律。

此章最动人处,在于将程式化的祭祀转化为诗意的时空交错:坛上跪拜的祭官与云端隐现的神明,通过"飨时灵贶"与"乐罢余声"形成超越性的共鸣,正如《乐记》所云"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那些飘散在晨光中的音符,终将化作"油云"重返人间,完成一场始于《春秋繁露》求雨仪轨,却归于唐诗美学的精神巡礼。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这首祀神诗,仿佛能听见编钟的余韵穿透千年云雾。诗人以祭坛为舞台,将人神对话写成了一幅流动的工笔画。

"整驾升车望寥廓"起笔便见宏大气象,祭官登车远眺的动作,恰似电影中的升格镜头,将凡俗仪式提升至宇宙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点评此句"以动态空间拓展神圣场域",那"垂阴荐祉荡昏氛"中的树影与祭品,实则是沟通天地的媒介——阴翳不再压抑,反成涤荡浊气的神性符号。

中段四句构成精妙的通感交响。"飨时灵贶僾如在"用《礼记》"祭神如神在"的典故,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指出此处虚词"僾"的运用尤为绝妙:"既保持对神灵的敬畏距离,又创造恍惚可触的临场感"。当"乐罢馀声遥可闻"时,听觉成为连接人神的无形丝线,中国音乐学院吴钊先生曾考证,此句生动再现了西周"余音绕梁"的礼乐传统。

最动人的是终章的情感转折。"跪拜临坛结空想"突然坠入凡尘,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解析此为"神圣体验后的精神虚空"。但"年年应节候油云"又扬起希望——那"油云"典出《诗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银琴研究员强调:"用农耕文明最亲切的雨云意象,将庄严祭祀落回土地期盼,完成天人合一的诗意闭环。"

全诗如一套严谨的礼乐程序:前奏是神圣空间的构建,发展部是人神共鸣的高潮,尾声则留下袅袅余韵。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评价其"在仪式规程中注入生命律动",确是如此。当曙光划破祭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宗教仪轨,更是先民对自然的虔敬与对丰年的永恒渴望。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篇曰:
"祀神之作贵在庄而不板,此章'垂阴荐祉荡昏氛'七字,写雨师功德如在目前。结句'年年应节候油云'尤得《楚辞·九歌》遗韵,空中传响,余意绕梁。"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云:
"'飨时灵贶僾如在,乐罢馀声遥可闻'二联,虚实相生:前句以'僾如'状神灵缥缈之态,后句以'遥闻'作袅袅不绝之笔,深得祀神乐章'幽明交感'之旨。"

**王夫之《姜斋诗话》**特赏其时空处理:
"'撤俎终献曙光分'七字,将夜祭达旦的仪式感与'曙光'象征的农耕希冀熔铸一体,较之汉郊祀歌更为凝练。末句'结空想'三字最妙,明知神影虚空,仍虔诚跪拜,此即'诗可以群'之真谛。"

钱钟书《谈艺录》补评
"此诗暗合'祭如在'古训,'荡昏氛''候油云'皆双关语——既绘云雨氤氲之景,复喻涤荡民瘼之德。唐人郊庙歌辞能脱去六朝滞重,此类'神光离合'之笔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