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奠币登歌

2025年07月05日

岁正朱明,礼布元制。惟乐能感,与神合契。
阴雾离披,灵驭摇裔。膏泽之庆,期于稔岁。

包佶

译文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奠币登歌
郊庙祭祀之歌。祭祀雨师的乐章。献币登歌
岁正朱明,礼布元制。
正值盛夏时节,礼仪遵循古老的制度。
惟乐能感,与神合契。
只有音乐能感动神灵,与神明心意相通。
阴雾离披,灵驭摇裔。
阴云密布散开,雨神驾云飘然而至。
膏泽之庆,期于稔岁。
期盼甘霖普降的喜庆,带来丰收的年景。

词语注释

离披(lí pī):分散、散开的样子。
灵驭(líng yù):神灵驾驭,这里指雨神驾云。
摇裔(yáo yì):飘摇、飘荡的样子。
膏泽(gāo zé):滋润大地的雨水,比喻恩泽。
稔岁(rěn suì):丰收的年岁。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奠币登歌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代礼乐制度臻于鼎盛,郊庙祭祀作为"国之大事"被纳入《大唐开元礼》体系。雨师祭祀属小祀范畴,然据《旧唐书·礼仪志》载,贞观年间即定"孟夏雩祀五方上帝,配以先王,其雨师、雷师之祭,各于坛所",体现农耕文明对雨泽的虔诚祈盼。

仪式场景

此章当用于"奠玉帛"环节,《新唐书·乐志》记载:"奠币登歌,奏《肃和》之曲"。诗人以"岁正朱明"点明仲夏时令,《礼记·月令》所谓"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的时空背景,与"阴雾离披"的求雨场景形成神圣呼应。

艺术特质

"惟乐能感,与神合契"二句暗合《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青铜编钟的庄重韵律与丝绸玉帛的视觉意象,通过"灵驭摇裔"的拟神化描写,达成《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的祭祀效果。末句"膏泽之庆"更以《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的古老传统,投射出"贞观之治"时期对丰稔的集体期盼。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郊庙祭祀乐章中的祀雨师篇,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祈雨仪式的神圣场景,展现了人与神灵沟通的虔诚心境。诗中"岁正朱明"开篇即点明盛夏时令,暗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的记载,朱红色既是季节象征,又暗示着对火神的敬畏。

"阴雾离披,灵驭摇裔"二句尤为精妙,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评此意象"若见雨师乘云气而行",飘散的雾气与神灵车驾的摇曳形成动态画面,恰如《楚辞·九歌》中"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的意境。诗人通过雾气的离散状态(离披)与神灵仪仗的摆动(摇裔),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神秘氛围。

"膏泽之庆,期于稔岁"道出祭祀核心诉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此句"得祈报之本旨"。将雨水比作"膏泽",既符合《诗经·小雅》"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的传统意象,又以"稔岁"(丰年)的期待升华情感,使宗教仪式具有现实关怀。值得注意的是"惟乐能感,与神合契"的哲学思考,这与《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唐代祭祀音乐"通神明之德"的特殊功能。

全诗四言八句的简练形式,暗合《诗经》雅颂体的庄重格调。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中指出,此类乐章"辞约而旨丰",看似平直的叙述中蕴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天人感应的信仰,以及农耕文明特有的朴素愿望。诗中"灵驭"与"膏泽"的意象组合,既保持祭祀文学的肃穆感,又通过"摇裔"的动态描写赋予神灵形象以亲切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处理在敦煌出土的《乐府杂曲》残卷中亦可见相似笔法。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奠币登歌》四言八句,气象肃穆而流动,'岁正朱明'起笔即见天地正气,'阴雾离披'转承处顿生神鬼之思。郊庙乐章能写得如此虚实相生,实属罕见。"

钱钟书《谈艺录》评:
"此章以简御繁,'惟乐能感,与神合契'八字道尽礼乐精髓。后段'灵驭摇裔'四字尤妙,将不可捉摸之雨师威仪,化作衣袂飘摇的具象,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曰:
"'膏泽之庆,期于稔岁'二句,表面颂神,实含万民之愿。唐人郊庙歌辞多板滞,此篇却于庄重中见深情,盖因作者心中有苍生稷黍,非徒作谀神之词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论:
"通篇紧扣'祀雨'主题,朱明离披为天象,灵驭膏泽成神迹,而'元制''稔岁'首尾呼应,形成农耕文明特有的神圣循环,可谓唐代礼乐文学中'小雅嗣音'的代表。"